天津大学自2018 年参与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来,已经举办7期研修班,培养近220 名非遗传承人。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依据长期田野调查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教学经验,积极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帮助传承人提升传承发展能力,与多方社会力量建立沟通帮扶渠道,共助非遗有序传承。
一、基本情况
2018 年,天津大学针对葫芦制作技艺举办研修班,效果显著。学员文化认同感和传承积极性明显提升,市场应对能力提高,收入情况改善。在后续的田野调查以及学员回访中,相关学员和传承人表达出想进一步参与乡村振兴的想法,但普遍缺乏工作思路,找不到合适的路径。
鉴此,项目组于2022 年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选取20 名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中能发挥代表性作用的葫芦制作技艺传承人,举办研修班。通过大师讲坛、名师课堂、乡村实践调查、主题创作以及新老学员实践交流等方式,帮助传承人进行技艺提升,理解乡村振兴政策,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发展。
集体合影
乡村实践调查和创作合影
二、经验做法
(一)问题导向,因需教学。2022 年研修班项目组围绕乡村振兴进行,并重点关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和传承人的发展诉求,以天津本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技艺类和传统美术类非遗为主线,挖掘和辐射其他非遗项目,讲好非遗故事,助力非遗活态传承,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团队依据长期的田野调查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理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员,帮助传承人强化市场应对和自我造血能力,提升传承和发展能力,并与非遗专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文化经纪人等多方社会力量建立起沟通帮扶渠道。在研修班前、中、后期,项目组分别进行了学员反馈调查,设计问卷、增加课后互动谈论环节,建立研修班意见反馈机制,了解培训成效,有针对性进行改进。调查显示,学员对本次研修的满意度为99%。
(二)科学组织学员遴选。制定了标准规范的招生简章,通过网站、公众号等向社会公开招生信息,并结合团队前期田野调查科学合理遴选学员。本期研修班学员绝大多数来自乡村或山区,他们是乡土文化忠实的传颂者,有着淳厚的乡土情怀和精妙的技艺技巧,也是极具潜力的乡村振兴带头人。
课堂创作实践中的学员互动
(三)灵活教学形式,将课堂搬到田野。此次研修班大胆尝试,经过前期精细的考察和调研,选取了合适的乡村,将课堂教学“搬到”乡村中,让学员在培训中理解自己能为乡村振兴做什么、自己应该肩负起什么的责任、尽到什么样的义务。他们大多数人原本生活在乡村中,但却没有充分理解乡村振兴中非遗的概念和重要价值,也不明确具体的方法途径。他们经过培训,在相关专家和乡村负责人的引导下实地考察,了解村民需求,因地制宜运用教学成果将手中技艺与乡村元素密切结合起来,提炼乡土文化和民众生活风貌,提升作品的乡土文化附加值,懂得讲好非遗背后故事的重要性,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对乡村振兴与非遗之间关系的敏感度和设计感、艺术感、生活感。非遗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寄托,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三、研培成果
(一)培育乡村振兴带头人。研修课程结束后,不少学员陆续开设工作坊,与景区或校企开展合作,带动村民就业,增加村民额外收入,提升了乡村地区非遗影响力,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带头人。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赵伟,目前已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葫芦制作技艺(天津葫芦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在扶弱助困、推动乡村振兴上发挥了显著作用。
(二)成立非遗研培长效机制共同体。在前6 期非遗研培工作中,团队联络各方力量,逐渐形成了一个致力于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共同体——“BY非遗联盟”,即“非遗教育共同体”,主要发挥好各自的优势进行非遗通识教育或专业教育,为非遗教育服务。在 2022 年研修班中,这个共同体顺应非遗发展的需求,凝聚了更多的力量,除了代表性传承人和教育者之外,还有工艺美术大师、法学专家、商务团队、直播团队、设计开发者、创意提供者以及民间的非遗保护组织和学术力量等,成为了真正意义上践行高校非遗研培长效机制共同体,满足了传承人多样性的发展需求。“BY 非遗联盟”有自己的官方运营公众号,定期对外进行宣传和介绍联盟的活动以及内部成员的事迹与代表作品,并依托高校社团平台举办活动,向学校师生和社会成员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展演。此外,内部成员之间也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内生。总之,这种尊重各方意愿,主体自行选择的共同体,正在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从代表性传承人的坚守过渡到“群体造血”的模式,凸显了传统文化地域空间转变之后的多主体广范围的现代性保护理念。同时,成员之间也会形成制约之势,相互监督,良性竞争,对维护非遗发展的良好生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业汇报展
(三)教学成果实现科研转化。项目组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2 篇,其中核心期刊6 篇。出版相关学术专著2 本。并依托项目经验,成功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 个(22JJD850010),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年度项目3 个(21YH32B,YHJC21YB-114,21YH023CX2)。积极发挥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优势,探索非遗海外传播路径,为非遗的海外传播努力作出贡献,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此外,本期研修班延续了往期良好的对外反响和宣传报道情况,得到诸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如中国艺术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大众日报、今晚报、天津日报、天津广播电视台、研培计划官方公众号、中国商报网、千龙网等。据不完全统计,2022 年项目组官方微信公众号《非遗之友》《行走田野的智慧》发布了30 篇本期研修班的相关报道,媒体报道14 篇,“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官方公众号转发报道4 篇。不仅传播了本次研培的经验,也提升了研培计划的影响力,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相关新闻报道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