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参与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来,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在山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创新和保护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自2017 年起,学院先后开展了7 期山西戏曲濒危小剧种非遗传承人研培教学,涉及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8 个,培训传承人群近400 人。六年的非遗研培工作不仅为学院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特色的非遗工作路径,为山西省地方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和拯救濒危戏曲小剧种工作提供了有益助力。
一、基本情况
此次朔州大秧歌传承人培训班是在对朔州大秧歌剧团开展了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实施的。在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朔州大秧歌剧种存在几个较为明显的问题:一是朔州大秧歌剧师徒传承关系几乎断档,剧团中没有老艺人或老演员对年轻演员进行“传、帮、带”,导致非遗项目从业者(传承者)对所从事非遗项目没有明确的传承目标;二是朔州大秧歌戏传统剧目流失较多,加上传统师徒制传承的缺失,导致非遗剧种特色丢失严重。
根据训前调研发现的问题,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充分发挥在戏曲艺术保护和戏曲人才培养的优势,对此次开展非遗研培项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多次组织专家进行研讨,确立了为一个小剧种,一个院团,培养一批优秀的表演人才、恢复一批具有剧种特色的传统剧目、创作一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剧目的培训目的。培训班从提高非遗从业者对从事项目的深入认知入手,以保护(保留)发掘传统剧目、恢复朔州秧歌戏剧种特色来完成传承的延续。同时,在保护和恢复非遗小剧种传承中谋求剧种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最终达到在发展中促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的目的,力求通过此次培训全方位提高朔州大秧歌传承人群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提升演员的技艺水平。
集体合影
二、经验做法
根据前期调研工作,我院采取了以非遗小剧种院团整建制,针对培训对象需求及剧种发展现状,合理地设计了一套以非遗小剧种传承保护、发展创新为教学目标的课程,合理安排师资,将朔州大秧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加入顾问团队,邀请省内、国内知名专家为学员授课,拓展学员眼界思路,为剧团出谋划策,解决发展问题。
(一)抢救性保护和发掘朔州秧歌戏传统剧目,通过恢复剧种特色来完成传承的延续
在此次培训中,我们通过与专家、非遗传承人研讨,选出了《泥窑》《走山》两出朔州秧歌戏代表性传统剧目,以此来从音乐和表演两个角度上进行完整的传承和保护。其中《泥窑》为朔州大秧歌传统经典做工剧目。我们在朔州大秧歌表演艺术家侯启先生的演出版本基础上进行了精加工,重新设计了刘秀、尹生道等人物的出场方式,增加了剧目的逻辑性和紧张感;在“藏窑”部分则完全继承了侯启老师的表演方式,保证了该剧目的特色表演。
《走山》则是朔州大秧歌的经典唱功剧目。该剧目在朔州大秧歌作曲家王厚先生的调整下,唱腔更加细腻,音乐更加优美,在完全继承了朔州大秧歌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时代感,同时更符合剧情的情感走向。为了增加该剧目的观赏性和修改后剧本的文学性,我们聘请原忻州晋剧团著名老生表演艺术家贾全康及其弟子——晋中著名戏曲导演段云贵,在原剧本的基础上,结合贾全康老师的代表作《义仆忠魂》进行改编排演。
(二)吸取大剧种精华,提高朔州秧歌戏审美意趣,增强剧团发展动力
此次培训中,我们在着重提高演员整体身段素质外,还精选了朔州大秧歌传统小戏《牧牛》进行加工和改良,探索地方濒危稀有剧种与大剧种接轨的可行途径。这一课题是现阶段地方小戏排演剧目的共通问题。在这一剧目的排练中,我们着重探索如何在坚持本剧种特色的同时汲取大剧种高雅的艺术审美。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在音乐、化妆和表演等方面大量保留小剧种特色,使之听上去、看上去都富有剧种特色;在剧本上,进行了一定的合理化改良,并剔除了较为低俗的语言。在舞台表现上,又吸收了京剧、昆曲等大剧种的精华,使表演更加精细,剧目更有观赏性。
(三)聚焦小剧种新编剧目排演,在发展中促创新
此次培训中,除了增加了演员的特殊技巧培训外,还聚焦了现代戏,期望通过现代戏《李林》、新编历史剧《尉迟恭》的排演找到朔州大秧歌未来发展的一条新路,暨文化和艺术相统一,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传承和创新相携持,使朔州大秧歌的传承和发展走上良性循环,代代相传。
此外,在理论教学部分,我们不仅邀请了来自国内、省内的专家为学员进行非遗传承意识的提升,还多次组织学员与同类型小剧种剧团开展研讨活动、观摩戏剧作品演出,拓宽学员专业思路、开阔学员眼界。
教学排练
三、研培成果
此次研培项目共恢复朔州大秧歌传统剧目《牧牛》《走山》《泥窑》3 部,排演新编剧目《李林》《尉迟恭》2 部。以上剧目的排练是以全剧排演为主,相较于我们之前的培训片断式的排练是一个巨大突破,尤其是传统剧目的排演,无论在传统音乐和表演上都保留了朔州秧歌的剧种特色,因此在培训结束后,朔州大秧歌这三出恢复的骨子老戏是可以作为此小剧种的传统代表性剧目直接出台演出,达到了对朔州秧歌戏传承的延续。
2022 年1 月20 日,培训班结业仪式暨朔州大秧歌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汇报演出在太原举行,演出以培训成果展示为依托,以“保护与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三大版块为核心内容,充分展示了朔州秧歌戏非遗项目在经过研培后的教学成果和剧种的崭新面貌。此次汇报演出在山西经济日报抖音直播平台、快手直播平台进行现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近10 万人次。
培训结束后,朔州大秧歌剧团先后参加了山西省、朔州市组织的多次演出、其中朔州秧歌戏传统剧目《泥窑》参加了第十三届山西省艺术节(云上艺术节)山西省濒危剧种剧目展播,新编历史剧《尉迟恭》获得了第十七届山西省“杏花奖”杏花新剧目奖的荣誉。
结业汇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