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沈阳音乐学院参与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作为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高等音乐院校,建校以来始终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迄今已举办4 期研培班,共培养231 名非遗传承人及项目从业者,形成了一套具备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科研成果。
一、基本情况
本期培训包含了海城高跷秧歌、盖州高跷秧歌、抚顺地秧歌、上口子高跷、辽西高跷等于2006 年和2008 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艺术形式。高跷秧歌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的一种技术表演,如今被誉为“木棍上的芭蕾”,是辽宁地区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风格欢腾奔放、风趣诙谐,具有扭、浪、逗、相的特点,深受民众喜爱。由于当今媒体的快速发展,这种传统表演文化日益边缘化,逐渐失去观众。如何更好地推动这门技艺的传承,适应当代的观众与审美,更好地建立完善中国舞蹈话语体系,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沈阳音乐学院以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结合辽宁地域文化特点,面向辽宁省择优招收39 位秧歌(高跷秧歌)非遗传承人及相关从业人员,其中大多数来自于海城市民间高跷秧歌艺术团、抚顺市地秧歌民间艺术团,他们常年植根乡土,活跃在基层文化舞台上。
集体合影
二、经验做法
沈阳音乐学院成立“2021 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专项工作组,副院长冯志莲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东北音乐创新实验室负责项目执行。工作组设有学业监督委员会和生活管理委员会。学业监督委员会负责指导、监督、考核学员学习情况及成果。生活管理委员会负责学员日常住宿、餐饮、外出等生活事物的管理和协调。
本期研修班依托本院学科专业优势,扎实开展前期调研,充分了解非遗项目存续情况、传承人现实需要,制定专门的研培班教学方案,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教学计划科学合理。主要做法包括:
(一)强基础,邀请名家授课提升学员专业技能
本次研培班先后邀请东北秧歌专家李瑞林教授,非遗与东北民族民俗文化专家江帆教授,国家一级演员王晓燕,国家一级演员刘鹏,国家一级编导马玉丽,国家一级编导丛亮,中国非遗·高跷秧歌国家级传承人邢传佩、杨敏,我院舞蹈学院院长王海峰教授等专家为学员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艺术传授。专家们的课程,或实例鲜活、或思考深入、或可行实用;课程主题多元、内容广泛,开阔了学员的视野,提升了学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保护传承水平。
(二)增学育,创新授课形式增强授课效果
本次研培班结合学校教学资源特色,采取了集中学习、现场观摩、交流实践、校外考察等多种形式,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参加培训学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研培班精心设计了“秧歌基础理论课”“东北秧歌手绢技巧课”“东北秧歌基础性训练课”“东北秧歌表演训练课”“东北秧歌风格性组合课”、“舞蹈编导实践课”等多个特色课程,并按照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合理设置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课程内容针对性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学员接受度高。
(三)彰特色,加强实践交流提高实践能力
本次研培班课程特色鲜明,理论课注重培养学员正确的非遗理论知识和传承观,将代代传下的艺术瑰宝用以更好地表现美好时代和人民的风貌。实践课注重帮助学员将自身技艺进行艺术实践方面的创作突破,提升强化专业训练;拓展课着重帮助学员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拓宽行业视野,促进解决关键技艺的传承弘扬和创作编导方面的难题。为更好的体现实践成果,在研培课程末期,组织学员汇报演出,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学员们通过扎实的学习和实践,在有关秧歌的艺术理解、技术技巧与创作实践等方面均取得巨大进步与明显提高。
(四)拓眼界,在考察和实践中学经验增思路
为开拓学员的艺术眼界,带领学员们先后深入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通辽市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甘旗卡镇、科尔沁左翼中旗架玛吐镇等多地开展观摩交流活动,向非遗传承人学习秧歌技艺,并与当地艺术团体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交流实践进一步深化了培训成果,学员们不但发现了自身价值和潜力,也增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教师示范教学
考察观摩抚顺地秧歌《戏耍财主》
三、研培成果
(一)做好成果展示,提升非遗项目可见度
为展示研培成果,提高学员综合能力,推动扩大传承群体,研培班于沈阳市文化宫举办结业汇报演出。全体学员表演了由“东北秧歌训练性组合表演”和“高跷秧歌创作实践表演”两部分组成的十一个节目,演出中学员们展现出高超精湛的表演技艺。其中,“东北秧歌训练性组合表演”环节侧重展现秧歌基本功和技术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成果;“高跷秧歌创作实践表演”则侧重呈现不同地域风格的秧歌研习成果。节目精彩之至,将传统舞蹈秧歌、高跷秧歌的蓬勃生命力进行呈现,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二)提升文化自信,扩大传承群体
研培工作结束后,为深入优化研培教学工作,学院积极开展学员回访。回访中,海城市民间高跷秧歌艺术团、抚顺市地秧歌民间艺术团的学员们均表示在完成研培班的学习后,不但自身演艺水平有所精进,同时也把所学的技艺传授给相关的从业人员,共同进步,从而带动整个团队在非遗传承、非遗项目的表演质量和演出水平方面的艺术提升,非遗项目的展演频次也有所增加。学员们还把优秀的、具有正能量的作品,通过快手、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创新了传播渠道和传播途径,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非遗项目的认识,提高了非遗项目的可见度。本期研培班的学员周宇,回到家乡后建立起秧歌表演传统道具的制作工坊,助力于家乡的乡村振兴工作,用自身学习成果推动家乡建设。
汇报演出海城高跷秧歌《扑蝴蝶》
(三)在理论技艺研究等领域取得突出效果
依托研培班,积极组织开展非遗项目资料整理和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中包括:2021 年获批沈阳音乐学院院级科研课题一项,题目为《非遗研培与非遗传承保护研究》;编写《2021 中国非遗秧歌传承人口述史》,针对本期24 名学员进行口述史记录,整理文字约20 万字;一名中国传统音乐专业的在校研究生选择海城市高跷秧歌艺术团作为学术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并以此撰写研究生学位论文。
沈阳音乐学院将继续积极做好非遗研培工作,发挥院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帮助传承人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保护传承水平;推动非遗相关理论研究,提高非遗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将非遗蕴藏的价值在新时代绽放出夺目光彩。
衍生成果《秧歌口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