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传承民族文化的声音记忆 涵养时代旋律的精神内核

传承民族文化的声音记忆 涵养时代旋律的精神内核

——吉林艺术学院2021 马头琴音乐非遗传承人培训班

自2017 年起,吉林艺术学院连续六年成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参与单位,曾先后开展音乐、戏曲、手工艺等非遗研培工作,共举办12 期研培班。迄今为止,已有400 余名传承人先后走进吉林艺术学院研修培训。在此过程中,学校还举办了一系列颇有社会影响力的非遗讲座、展演和学术论坛,开展了一批省级以上非遗课题研究,研培成果频繁亮相于省内外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舞台。六年多的非遗研培工作不仅为吉艺积累了宝贵的研培经验,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吉艺特色的非遗工作路径,形成了专一、专注、专业的非遗研培风格,建立了吉艺对非遗更加坚定、坚持、坚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为吉林省乃至全国的文化繁荣提供了强大助力。

一、基本情况

吉林省西北部、松辽平原之东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是“中国马头琴之乡”。2008 年,郭尔罗斯蒙古族马头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于前郭地区地处偏僻,经济与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致使文化艺术发展处于低谷,马头琴从业人员紧缺,马头琴艺术渐呈没落态势。为了使其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2021 年9 月,吉林艺术学院项目组赴前郭县文旅局开展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培训班前期调研工作,就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的文化历史、传承人的基本情况及业务水平、当地师资情况及学员的培训需求进行了全面考察,最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针对“2021 年度蒙古族马头琴音乐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制定了为期30 天的集理论、交流、拓展、实践、演出为一体的专项培训计划。

集体合影

集体合影

二、经验做法

(一)专一、高速、严密的工作机制

吉林艺术学院在该项目中持续秉承“用心、用情、用功”的工作精神。项目由吉林艺术学院党委全面指导,吉艺科研产业处协调辅助,吉艺音乐学院具体执行,确保了上下联动、专业有序的工作机制,做到了30 天培训全程报道,160 节课时全程记录的全方位工作。项目的有效开展还得到了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前郭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前郭县民族歌舞传习中心的全力支持,给予了研培工作全面、坚实的保障。

(二)专注、高效、严谨的研培规划

以“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为培训目标,以传统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表演基础能力为主要培训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专业实训、考察观摩、交流研讨、结业汇报等教学形式,提升吉林省马头琴的传承能力,发挥学校优势,与传承人共同探讨传统音乐融入现代生活的途径,让马头琴在当今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三)专业、高能、严格的教学设置

按照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在教学安排上,精心策划了基础+ 专业+ 交流+ 实践理实一体的培训模式,着重从多层面夯实学员的表演基础和专业能力;在师资配备上,特别构建了非遗研究专家+ 国家级传承人+ 文化学者+教授名师多元融合的授课阵容,力求从多角度培植学员的知识学养与精神内涵;在活动组织上,切实设置了文化考察+ 演出观摩+ 名曲排演+ 舞台展示等丰富多样的拓展内容,着力从多方位开阔学员的文化视野与艺术眼界。在30 天的研培日程中,学员们先后学习了中国乐器发展概述、东北地域文化简介、吉林非遗实践与特征等专家课程;进行了思学合一、师生共创的数次实践排演;观摩了吉林艺术学院声乐系专场音乐会;还到伪满皇宫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真正达到了国家非遗研培计划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培训目标,切实实现了专业艺术高校与非遗“活化”传承之间互联、互通、互融的预期成效。50 名参训学员的思想意识、文化素养、理论水平,表演技艺、传承能力均得到较大程度提高。

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

三、研培成果

(一)形成了一套非遗研培模式

按照国家非遗研培的理念和要求,此次研培将培训课程分成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观摩交流、作品展示四个模块。理论课程模块旨在补充和丰富学员的基础知识;实践课程模块包含音乐表演基础技能课、小组排演等课程;观摩交流模块包含实地考察、现场观摩和与知名学者、优秀传承人现场交流等课程;作品展示模块旨在学习即将结束时,学员们通过运用研培期间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作品创作,是阶段性学习结果的呈现。这种新模式不仅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切磋的平台,而且这种集理论、交流、拓展、实践、演出于一体的培训形式,能够更全面的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二)培养了一批非遗传承人骨干

学员班布尔、李平安、荀中华等积极挖掘整理马头琴音乐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积极创作马头琴音乐作品,创排民族歌舞剧《草原运河》过程中,加入大量马头琴音乐元素。

学员胡其日和格、包嘎日迪等先后组织开展马头琴音乐培训班,培养马头琴学员二百余人,积极培养马头琴音乐人才。学员胡其日和格还发起承办2022 年第二届中国马头琴之乡“都勒纳杯”青少儿马头琴大奖赛;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桑都仍”杯马头琴大赛中,三名学员分别荣获三等奖、优秀奖。

培训班学员、前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九莲说到:“我们已经离开校园很久了,这次培训让我们记忆犹新,我们又重新接触了大学的老师,吉林艺术学院给我们配置了非常高规格的教授来给我们讲课,作为蒙古族当代年轻人来说,传承古老的非遗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参与了一系列非遗展演活动

培训班的非遗传承人在完成培训学习后,多次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类非遗活动,先后参加吉林省文化润疆活动暨阿勒泰市文化交往交流大型文艺巡演、第九届吉林省市民文化节白城市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歌曲鹤乡 放飞梦想”系列文化活动演出、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暨2022·兴安盟那达慕开幕式及乌兰牧骑下基层惠民演出及中国·郭尔罗斯草原人民那达慕等大型演出活动。在2022 年“强军风采”群众性文化活动中,由培训班学员主演的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获得“矢志奋斗强军路”军营文艺创演优秀节目。

(四)建设了一系列非遗研究成果

自2019 年以来,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先后举办非遗研修研培项目4 项。在项目的行进过程中,学院根据自身情况,将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放在地方艺术高校参与区域非遗保护工作结合的视角上,并力求进一步建立起地方艺术高校与本地域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相辅相成、互通互融、和谐共生的关系。经过积极努力的研究与申报,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主管领导与项目组负责人及成员先后申报并获批吉林省社科基金3项,其中包括研究基地项目1项《 高校在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领域的“创·演·研·培”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郑艺);一般项目2 项:《地方艺术高校对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长效保护策略研究》(刘畅)、《地方高等艺术院校介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养可行性研究》(鞠曼丽、滕艺竹)。

结业汇报演出

结业汇报演出

结业汇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