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非遗创新 融于当代

非遗创新 融于当代

——同济大学2021 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研修班

自2016 年开始,同济大学成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之一,至2022 年底已举办12 期非遗研培班,培养370 余名传统工艺创新设计领军人才。在研培过程中,形成从非遗专项到跨界融合创新设计的研培教学模式。非遗研培与教学科研、学术研讨、产品转化和文化传播相结合,研培效果显著。

一、基本情况

同济大学非遗研培工作依托设计创意学院非遗研究中心,基于学院优势学科的教育资源,确保非遗研培班的顺利开展。鉴于银饰锻制技艺非遗传承人作品创新设计方面的能力较弱,同济大学着重在传统工艺产品和品牌化创新设计实践上利用专业优势进行教学。本期学员招收20 人,通过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跨界融合,以及创新设计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助力传承人在今后的创新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上的突破与提升。

结业成果展合影

结业成果展合影

二、经验做法

统筹组织,模块管理,确保教学管理执行到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成立了专门的非遗研培工作团队,根据研培教学任务分模块管理。在教育管理方面,形成以学院领导牵头、指派专人负责、院办配合、非遗中心协助的教学管理团队,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在课程设计方面,根据每位学员的自身特点,针对性地制订研培教学方案,形成由传承教学课、专业知识课、观摩交流课、创作实践课、成果展示五个模块组成的研培课程体系。在教学设施设备方面,安排设计创意学院的报告厅、研究生教室、创意工坊及同济大学博物馆等场地作为教学空间。在学员管理方面,每期研培班均专门设计了教学管理手册,安排两名班主任,分别负责学生的教学安排和生活服务。在模块化管理机制下,教学团队不断打磨教学相关内容,做到了精细化教学管理,细致入微地保障学员学习生活需求。

坚持“非遗+ 设计+ 生活”理念,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活态传承。同济大学的优势是设计,“艺术与设计”学科目前全球QS 排名为第10 名,在亚洲居于首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以“非遗+设计”为核心,以传统文化为依托,设计创新为推动力,整合社会资源,结合教育、文旅、文创、产业化、品牌化、宣传推广等开展工作。基于同济大学特色的课程设置,研培项目始终强调以设计赋能研培,拓展学习领域。本期研修班由范圣玺和孙捷两位设计界知名教授领衔授课,发挥专业优势作用,并以产品设计为核心的课程安排,将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特别是课程拓展和实践环节,进行主题性创作实践,探索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可行路径。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采用“六个相结合”,丰富研培教学方式。本期研修班于2021 年3 月至4月期间在同济大学集中学习,并完成创新作品方案设计;4 月至5 月期间学员们返乡按照方案制作成品;6 月初再次返校举办学术论坛、结业作品成果展和结业仪式,顺利结业。在集中教学过程中,结合银饰锻制技艺的学员特点,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采用固定课堂和移动课堂相结合、教师讲课与学员讲课相结合、研培教学与学校教学相结合、传统技艺与设计创新相结合、个人创作与小组创作相结合、学习实践与理论总结相结合的“六个相结合”教学方式,让研培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断激发学员们的学习兴趣。

加强产学研联动,助推教学成果转化。继研修班的集合作品获2020-2021年度“上海设计100+”入围作品后,同济大学研培团队积极与上海同济天地创意设计有限公司和WEART 艺术平台进行非遗研培成果转化的合作探索,从学员们的需求出发,共同思考、探讨、研究非遗创新设计与产品转化的相关问题,以及非遗传承在面向当下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助推产学研融合联动,发挥学科和产业优势进行产品转化,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陈龚一、田也、杨智闳作品《冰封》

陈龚一、田也、杨智闳作品《冰封》

李金柱作品《百年之荷—立夏》

李金柱作品《百年之荷—立夏》

三、研培成果

本次研修班取得了突出成果。本期学员的作品以“二十四节·二十四器”为创作主题,以“用”字引领为设计导向,共创作出了适合当代年轻人需求的个人创作和小组创作作品25 件(套)。成果以较为当代的展陈方式在同济大学博物馆展出,得到了学校师生和校外参观者的高度评价。

为加强作品推介展示,学院组织学员参加2021 年“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大型非遗展览,其中有5件作品入选。结业后,学员们参加了2021 年第七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线上展销活动、上海市首届国潮文创设计大赛、第七届海峡两岸雕刻艺术大赛、第十一届福建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花开盛世”2022 中国牡丹之都(菏泽)牡丹文化创意设计大赛、2022 温州国际时尚文化产业博览会、2022 全国宋韵服装时尚设计大赛、2022 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延安故事文旅创新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第十四届上海玉龙工艺奖等各类大赛,收获颇丰。参赛学员共获得金奖3 项,银奖3 项,铜奖4 项,以及获得最具潜力作品奖、文化创意奖、文化创新奖若干项。

研培学员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根据“同济大学第十二期研修班——跟踪情况调查表”统计显示,自2021 年6 月结业后,利用新学的知识和学校的平台资源,学员们的经济效益在疫情期间还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其中林伟星、叶其丹、李金柱、王瑞几位学员达到了30% 左右的增长幅度,学员张佳慧、熊景更是提升到了近50% 的增幅。学员们以点带面,为带动群众学习、就业及产业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至今,银饰锻制技艺研修班学员辐射带动就业人群481 名。

同时,非遗研培反哺学校设计教学。2021-2022 学年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公共选修课中,邀请银饰锻制技艺研修班的林伟星和熊景两位学员进行授课,深受学生们喜爱和好评。2021-2022 年期间,学校非遗设计类课程与研培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成果中,学生作品参赛获得了喜人的成绩,共获得全球2022 年iF 设计新秀奖1 项、2022 年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金奖1 项,以及若干项省级设计奖项。

同济大学的研培工作,旨在让每一位传承人不仅做到学有所获,更希望学员们担负起传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既要融入传统特色,又要迎合时代需求。同时,也希望传承人在今后能授徒传艺、跨界融合、文创出新;激发创造活力,弘扬工匠精神,提高传承能力;加强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顺应当代,让非遗华丽转身,活态传承!

获奖证书

获奖证书

参展证书

参展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