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艺工结合助力技艺传承 宣发展销协同设计创新

艺工结合助力技艺传承 宣发展销协同设计创新

——浙江理工大学2021 传统织锦技艺传承人研修班

2017 年,浙江理工大学加入“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组织举办“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研修班”,迄今共举办9 期研修班,培养近200 名中国织锦非遗传承人与从业者。研培过程中,项目组在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授课模式和学员协同创新上总结了具备可推广的经验,并在宣传推广、技艺升级、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一、基本情况

“织锦”是丝绸中技艺水平最高的品种,有蜀锦、云锦、宋锦、壮锦四大名锦,还有杭州像锦、云南傣锦等地方锦种。织锦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技艺的高峰,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数千年的集体历史记忆。但当前非遗传承人和从业人员群体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继续教育和学习提高的平台,人才断层、产品创新与研发能力弱等问题,导致了非遗保护和传承难的困境。

2021 传统织锦技艺传承人研修班由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丝绸学院)主办,《丝绸》杂志社协办,旨在通过理论学习、课堂研讨、创作实践,帮助传承人提高织锦保护传承意识,丰富题材品种,解决工艺难题,拓展应用空间。为深入了解把握相关非遗项目的特征、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传承人的传承需求,项目组经过实地考察、走访调研,共计遴选来自浙江、江苏、广西、贵州、河南五个省、市、自治区的21 名学员参与此次研修。

学员合影

学员合影

二、经验做法

学校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丝绸学院)领导负责的领导机制,各级多部门参与的研培计划项目组,统筹安排相关事宜。整体课程延续浙江理工大学特有的“艺工结合”模式,以织锦的生产流程为导向,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

灵活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深度契合学员不同的背景和知识层次。项目组围绕织锦项目主题,把与此项目主题有关的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内容都融合到该项目主题作品中,根据学员的工作及教育背景、学员感兴趣的专题,以“丝绸文化与遗产—织锦历史与产品”“丝绸原料—纹样—纹织—织造”为二条脉络,以学员作业设计“跨课程项目”串联课程。项目组以《蚕丝纤维与发展》和《丝织技术与发展》等课程填补学员知识体系空缺,以《织锦色彩与创新》《织锦纹织与CAD》《数字化织锦设计及产品》《传统丝绸文化的当代创新开发及实践探索》和《文化创意型品牌零售终端的展示与陈列设计》等课程加强学员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创新能力。

名师授课,覆盖学员成长各方位的需求。研修班紧密围绕“织锦”这一关键词,组成了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学院派、实践派并重,纺织高校、丝绸织锦行业权威专家、博导和教授为主,青年教师为辅的教学团队,理论结合实践的师资队伍为培训项目的成效和影响提供了保障。授课师资队伍包括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宋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钱小萍,中国丝绸博物馆原馆长赵丰,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原巡视员马盛德,中国现代织锦创立人李加林和原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祝成炎等校内外知名专家。

多种渠道开展研培成果宣传展示,搭建织锦领域专家学者、传承人和从业者的交流平台,扩大研培活动影响及内外部协同联动。研修班结班时举办系列结业成果展示活动,积极组织学员成果参加省内外相关博览会、秀场和其他展览活动,在扩大学员研培成果展示的同时也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如今新媒体发展对传统非遗产品的积极影响。学院和《丝绸》杂志社共同建设运营“纺织非遗”微信公众号,发布政策、成果信息和非遗保护传承经验等内容200 余条,总用户数达1383 人,总阅读量达6 万余次。研培信息在中央广播电视台、人民日报、浙江卫视、文旅中国、纺织网、搜狐网、世界丝绸网、杭州东方丝绸等众多国家级、省部级新闻媒体端发声以及其他自媒体公众号2022 年共计报道近百次。

教学材料

教学材料

教学场景

教学场景

三、研培成果

通过研修班2017 年至今在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学员管理上总结形成的有效经验和持续进行中的创新探索,研培工作取得了系列成果。

(一)学员创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研修班”作品展亮相2022 海宁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秋季)博览会,展览以“非遗东方·锦韵潮城”为主题,汇聚了研修班20 余位学员的特色作品,以各民族文化和织造技艺为元素,通过现代化的创新设计,再现了符合当代审美的各式作品。学员蔡启秀参加由广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第30 届广州博览会;学员徐虹以清水丝绵制作技艺这项非遗为核心设计元素,结合研学班的学习成果,通过现代设计开发了一系列办公用品、生活用品、旅游商品等IP 衍生产品,携清水丝绵作品—大运河平安兽系列旅游商品,参与了“2022 大运之礼非遗文创大赛”,作品入围50+ 初选名单。

(二)帮助学员创新销售模式和宣传模式。宋锦传承人范佳,通过微信视频号“钱锦丝绸”拍摄了大量宋锦视频,每天进行线上直播销售模式,拓宽了客源,受到了极大的收获;学员冯继延将濮绸面料运用于现代时装,举办了多场濮绸服装模特秀场,参加了由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嘉兴市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东方丝韵星耀秀场”嘉兴非遗跨界秀,宣传展示濮绸的魅力与风采。

(三)借助校内开展的非遗项目理论技艺研究,推动学员技艺向学术化、标准化升级更新。项目组围绕织锦技艺传承与创意设计非遗研修项目,结合学校本科毕业设计、研究生课题和教师申报课题,深入开展织锦非遗研究,带动引领传统非遗技艺的现代化发展。2022 年4 月1 日,学员冯继延主持起草的《濮绸》“浙纺标”团体标准通过评审并正式发布,是浙江省首个非遗项目类团体标准,至今“浙纺标”已先后发布《杭罗》《畲绣》《全彩织锦标签织物》3 项研修班学员作为主要起草人的标准,共同组成“浙纺标”团体标准中的“非遗系列”,是以标准化手段助推纺织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尝试。学员李海龙著作《吴罗》新书发布会在第十二届江苏书展举行,该书以大量的图片及文献资料为佐证,将李海龙先生三十年来的工作经历和研究成果结集成册,填补了国内外“吴罗”研究的空白。

(四)借助研修班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通过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的建设开展非遗赋能研学等活动助力乡村振兴。目前浙江理工大学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在桐乡成功创建了“丝韵流芳”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工作站集研究、研发、研培、展示、销售及文旅融合等于一身,依托高校科研力量开展濮绸工艺研究,挖掘传统织锦技艺的技艺特征和文化内核,定期通过线上线下座谈、共同走访参观等方式,帮助解决周边非遗工坊在实践生产的技术问题、分享最新的技术发展和趋势、拓宽工坊的下游客户,联合设计研发濮绸服装、服饰、艺术品复制和修复、家居产品、以及各类濮绸文创产品共5 大品类500 多件产品,丝绸画缋11 个系列作品200 余件,旨在帮助桐乡打响濮绸和丝绸画缋品牌。同时,浙江理工大学依托研培经验,举办2022 年西双版纳“傣族织锦技艺”传承人研修班、“浙江柯桥面料设计高级研修班”,为上述地区的纺织传承人才提供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援, 是非遗赋能研学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益尝试。

教学成果展示

教学成果展示

教学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