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浙江师范大学获批成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首批试点院校之一,迄今已举办17 期研培班,培养省内外近800 余名非遗相关领域的青年领军人才,形成了以“人性化管理机制、跨学科师资队伍、菜单式课程体系、个性化教学手段”为特色的研培教学模式,实现了研培工作和学科专业建设互补,取得了一系列教学、科研成果。
一、基本情况
本期研培班为浙江省首个以“传统工艺传承创新助力共同富裕”为主题的专题培训班,旨在结合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时代命题,重点提高学员的设计思维能力、产品创意能力、市场营销技能、品牌建设与运营等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动态和社会需求,引导传承人参与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建设,促进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带动当地民众就业增收,助力共同富裕。来自浙江省各市县区,包括龙泉青瓷、金银细工、黄杨木雕、绿茶制作技艺、寿全斋中药文化等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人34 人参加了培训。
开班合影
二、经验做法
(一)重视组织管理,提高研培工作效能
在教学组织上,学校依托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成立了研培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研培领导小组由院长、书记任组长,分管研培工作的副职任副组长;工作小组由领导小组副组长任组长,下设研培课程负责人、设计负责人、后勤负责人、班主任和宣传负责人。研培班还配备了1 名研究生作为助理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1 名研究生负责宣传素材挖掘。整个团队明确责任,层层落实,服务导向,注重实效。
(二)重视教学团队,强化产学协同和优势互补
研培师资坚持校内校外结合、学界业界结合,学界突出跨学科知识传授,业界强调产业化实践指导。研培班邀请了清华大学陈岸瑛教授、中国美院王其全教授、苏州工艺美术学院赵罡教授、我校陈华文、王巨山教授等学界名师,邀请了黄小明(东阳木雕)、陈新华(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传承人,以及企业精英进入课堂,为学员授课传艺。
(三)重视课程建设,精准化打造传承人课程库
根据前期研培经验,我校已沉淀了一批稳定的课程,并聚焦于不同的主题形成了课程库,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日益丰富,我们针对每一期的培训对象、培训主题选取课程,并适时拓展、开发新的课程。本次培训班涉及24 门课程,包括基础课程6 门24 课时、拓展课程14 门64 课时、实践课程4 门52 课时。针对传承人现代营销薄弱等情况,开设手机摄影实践课程,针对产品设计薄弱,开设传统工艺衍生品设计与创新、产品形态设计、设计创新思维与方法等课程,针对品牌建设开展知识产权专题、非遗品牌化建设、非遗IP 创新管理等课程。
(四)重视教学设计,满足学员多元知识诉求
根据学员层次差异以及课程性质,我们采用大班理论授课、小班专业研讨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注重案例教学,注重个性差异和需求导向。通过大师沙龙,加强传承人与业界大师的互动。通过参观古婺窑火,考察径山茶道之源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以及金华市内金华火腿省级非遗工坊等,了解国家、省内非遗保护战略和非遗保护实践的多种形式,实现对校内、校外教学资源的整合。
教学课程
(五)重视宣传推广,增强传承人从艺的自豪感
研培班依托不同级别的媒体平台将培训动态、学员故事及时发表,通过发掘、分享传承人的从艺经历、创作思想、典型作品等形式,帮助传承人提升社会关注度,增强传承人的自信心、自豪感,以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非遗传承发展。研培班以传承人为中心挖掘新闻素材,发表了《走进邵三房的砖拓破圈之旅》《邱慧燕:手艺人就是守艺人,争做新时代非遗传承人》《魏小飞——“点石成金”的艺术行者》《叶柏林:观一团烈火中的执着赤诚 品一抔泥土下的传世匠心》等新闻,获得传承人的极大认同。
现场教学
三、研培成果
本次培训班是在疫情形势复杂的背景下开展的,对培训班的教学管理、师资安排、学员管理都造成了挑战。但在省文旅厅的悉心指导和支持下,在培训班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依然高质量完成了培训任务。本次培训班的培训管理人员、任课老师比往年更尽职尽责,积极解决遇到的问题,学员态度端正,学习认真,圆满地修完了一个月的课程。培训结束后,无论是学员还是教师都对培训持积极、正面的态度。
研培班涌现出一批优秀学员,在非遗技艺传承、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成果显著。其中研培班学员陈骏辰入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头雁”培育项目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在2023 西湖龙井茶核心景区新生代茶人全手工炒制群体种西湖龙井茶竞赛活动中获得金奖,获2023“贡牌杯”茶叶加工职业技能竞赛暨新生代茶人炒制西湖龙井茶传承赛二等奖。越红功夫传承人杨思班创建的诸暨市越茶文化博物馆有限公司,被浙江省文旅厅认定为“2022年文化和旅游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新锐企业”;22 岁传承人徐松杰的紫阆竹编非遗工坊项目,依托浙江省第九批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项目与政府合作签约。
依托研培计划,我们的团队实现了教学相长,促进了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2022 年,我们的团队发表非遗相关研究论文4 篇,获得浙江省非遗传承人评估、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等横向课题5 项,依托浙江省非遗研究基地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1 册;为萧山、丽水、金华等地举办非遗传承人短期培训班10 余期;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2022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我校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获批,成为浙江省首个。
接下来,我校将继续以省级非遗研究基地和非遗保护本科专业、民俗学学位点建设为契机,以“研培计划”为重要切入点,加强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提升高校学术资源服务非遗传承保护的能力,全力打造非遗研究和社会服务高地。
学员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