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突出产学研用 强化技艺传承

突出产学研用 强化技艺传承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2021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培训班

2016 年,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获批成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首批试点院校之一,迄今已举办研培项目23 期,培训非遗传承人约1100 人次。研培过程中,学校力求将生产实训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突出产学研用,强化技艺传承,取得了一系列可推广、能借鉴的培训成果。

一、基本情况

服务区域文旅产业转型发展需求是我校开展非遗研培的重要出发点。受传统技艺传承中存在的壁垒和局限,特别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群少、规模小,茶产业公共服务系统不完善等制约,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创新面临“瓶颈”。

为了更好开展非遗项目保护,形成传统制茶技艺传承保护与创新应用的“福建范本”,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自觉强化责任担当,以茶叶为媒,以创新发展为器,围绕“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谋篇布局,开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培训,培养一批善讲武夷岩茶故事、善作武夷岩茶精品、善于助力乡村振兴的武夷岩茶传承人。培训班面向社会招收41 名武夷岩茶非遗项目传承人及相关从业人员,搭建交流平台,加强技能切磋,不断提升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水平和传承能力。

集体合影

集体合影

二、经验做法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培训班从理论教学、技艺实操、成果交流层面入手,围绕行业发展需求和学员实际情况,精准靶向提升学员的传承水平和创新能力。

(一)理论教学:彰显理论高度,强化质量标准。培训安排了新时代中国非遗的文化使命、武夷岩茶国家标准与市场规范、武夷岩茶的品质文化与传承等精品课程。邀请了陈吉、叶启桐等省内外专家教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授课。

(二)技艺实操:以产教融合促进技能提升。课程以观摩学习和实操指导为主,前往燕子窠及武夷山香江茶业茶厂等代表性茶厂,开展实训教学,从茶青采摘、晾、青、炒、揉、干、烘等全过程、各环节进行实操演练。

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

(三)成果交流:以真实比赛检验研培成果。组织举办首届“传承杯”武夷岩茶品鉴交流会,通过斗茶方式对研培成果进行考核与展示。活动得到福建电视台旅游频道全程跟踪报道。学员培训满意度达到98%,传承水平得到提升,创新活力得以激发。

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

三、研培成果

本期培训班是本校深耕非遗研培项目,紧密对接区域岩茶产业开展制茶技艺传承培训,进一步丰富本校成为区域民族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和建设者的内涵。

(一)突出产学研用,形成系统的研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项目培训,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突出产学研用一体化培训模式。理论课程以班级集体授课为主,通过案例教学、示范教学,启发学员形成具象认识。实践教学采取小班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班化教学是针对一些重要的实践课程,按15-20 人的规模进行分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练习或实践时,按固定的3-4 人为一组,实施小组成员互助、不同组别互比策略,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和竞争氛围。

斗茶赛现场

斗茶赛现场

学员互评

学员互评

(二)提高学员综合能力,扩大传承群体。培训班一方面使研培学员更加深入了解职业院校开展茶艺专业教学研究的前沿成果,提升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促进传统的制茶技艺融入到茶艺与茶文化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研培成果融入学校项目建设中,客观上扩大了非遗项目的受益人群,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搭建潜在的人才梯队。培训同时将非遗项目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通过武夷岩茶,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助力乡村振兴。

(三)提升茶叶品质,武夷岩茶传承活力和可见度进一步增强。学员经过研培理论和实践锤炼后,将新习得的制茶技艺融入茶品研制,报送茶样参加斗茶比赛。学员吴永胜、陈垱龙分别获得斗茶比赛水仙、肉桂状元;薛庭茶样在2022 年春茶评比中获一等奖,肉桂在海丝国际斗茶赛中获优胜奖,被南平市政府授予“特级制茶工艺师”称号;陈继勇荣获第十三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五星茶王,茶叶入选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好茶”2022 年度展示茶样;姜绍勇、陈继勇、高伟等将研培过程中学到的产品研发、茶叶包装设计、新媒体直播等相关内容,运用到茶叶生产、销售过程中,产品2022 年销售额增长率在5-20% 之间。

专家评审

专家评审

回访学员

回访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