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正式参加中国非遗研修培训计划,迄今举办3 期研修班,培养60 余名非遗传承学员,三年研培均获得100% 的好评率。在研培过程中,学院形成整建制培训、专题式培训和模块式培训模式,取得一系列培训、科研、展览和学术交流成果。
一、基本情况
东河戏作为赣南的民间艺术形式, 发源于明中叶, 清朝末年向世人展现了它盛极一时的辉煌之后, 从20 世纪初开始, 随着社会的变迁, 戏曲发展环境的改变, 东河戏走向了衰败, 渐渐远离了民众的视线。
为解决上述问题,项目组面向全市择优招收20 位学员,围绕非遗基础知识、东河戏身段训练、东河戏唱腔技巧训练、地方剧种的保护与传承等一系列理论和实操课程展开教学,让学员更深入了解东河戏文化,提升剧种活力。
结业演出集体合影
二、经验做法
本期研修班由音乐学院院长伍润华担任项目负责人,在院领导支持和院培训中心配合下,由国家、省、市三地的研究专家、本院教师学者以及民间艺人群体共同构建了立体式的授课团队。开设了理论学习模块、技巧学习模块、节目排练模块三大模块课程。在理论和技巧学习方面,项目组围绕东河戏的理论与实践为学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授课,主要围绕“非遗基础知识”“东河戏身段训练”“东河戏唱腔技巧训练”“地方剧种的保护与传承”等专题展开。
(一)邀请名家联合授课,注重在保护中传承。研培期间,研修班邀请了国家、省、市科研机构的博士生导师、高校教授、学者以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共同构建了立体式的东河戏研修班授课团队。通过不同层次的专家进行联合授课,集众家之长,进一步强化研培班“在保护中传承”的理念。
(二)教学融合科研创作,强化在传承中创新。“东河戏”开班以来,在二十余名专家教师的精心讲授下,多管齐下开展活动,以教学为中心,强化传承基础,通过拓展科研与艺术创作来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学员们针对所学内容进行编创和排演,并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集体筹备策划了一场演出。通过学员演出、比赛等方式提高了传承人对非遗技艺的认知,促进了传承人之间的交流互鉴,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产生了高质量学术成果。
身韵课堂教学实拍
(三)兼具理论研讨考察,培养青年担当精神。在教学管理上,还安排了本校音乐专业方向的博士教师担任研培管理团队模块负责人,成立专门管理团队组。负责考核理论教学与经验传授,主持周期性的专题研讨会,邀请传承人与学员对话,组织田野考察,以小组形式采集第一手资料,通过传承人“口传身授”方式激发青年学员担当精神。
(四)注重项目辐射引领,激发持续影响力。以该项目培训实训为契机,学员们走进社区,走上舞台,走进学校,在不同岗位进行传承与传播。许多学员已经成为赣南各地区、单位具有影响力的东河戏传承者,同时也成为区域传统文化的守护人与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员。各大新闻媒体对研修班作了系列报道。
课堂教学
三、研培成果
此次研修班参训学员20 人,结业率100%,学员对教学及管理服务的评价满意度为100%。授课期间,研修班以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开展,另外安排采风1 次,舞台演出2 次,交流研讨10 次,每位学员撰写学习心得5 篇,独立完成东河戏元素作品2 首,参加比赛获奖3 项等。
此次研培班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成果。5 位学员培训后顺利就业或从事民间戏曲工作。培训期间,学员原创东河戏元素曲目2 首,分别为学员赖良淦作词作曲的《百花园中红牡丹》和聂俊文作曲的《鹊桥仙》。老曲新唱东河戏《白蛇传》(游湖)受邀参加第十二届玉茗花戏剧节展演。3 名学员被所在学校推荐参加2022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艺术专业技能(戏曲表演)赛项,并获得优异成绩。由传承人编创的东河戏戏曲操在赣州市赣县城关小学推广应用,并多次受邀交流教学,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同时授课教师肖艳平教授申报的“东河戏唱腔的口述史采集整理研究”获批为2022 年江西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服务项目。肖艳平老师领衔的研培管理团队获批2022 年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建设团队。
剧目《游湖》参赛合影
东河戏韵律操节目彩排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