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融合创新 活态传承

融合创新 活态传承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21 传统年画传承人研修班

2016 年起,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参加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迄今已经举办了包括木版年画、陶瓷、雕刻、织绣、泥面塑等在内的19 期培训班,培训非遗传承人900 多人次。在研培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省内地域文化特点,精心组织教学,把研培办出了本校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基本情况

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山东年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生产规模大,艺术造诣高。杨家埠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张秋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均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经济对传统手工业带来很大冲击,年画赖以生存的“年文化”慢慢淡化,大众审美也发生了变化。

本次研修班的重点是探讨如何在继承传统基础上,通过创新设计创作,拓展年画的应用渠道,搭建传统年画与现代设计及大众生活之间的桥梁,促使年画更加符合时代和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让年画在传统与时尚相融合的过程中“活”起来,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研修班面向全省招生,在学员遴选时注重学员构成的多样性,除一部分从事传统年画的学员外,还吸收了部分从事农民画、剪纸等技艺的学员,以期在培训过程中能够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多渠道全方位拓展年画的表现形式,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有温度地传承。

集体合影

集体合影

二、经验做法

本次研修班面向具有较高水平、掌握核心技艺的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其弟子。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参观考察、案例研讨、创作实践等方式,帮助传承人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拓宽行业视野,激发创作潜能,推动合作交流,拓展应用空间。在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学员管理上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培训团队稳固,工作分工明确。学校高度重视研培工作,组成了以分管院领导为组长,承办教学单位领导为项目负责人,党办院办、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保卫处等相关处室领导为副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培训办公室、秘书处。项目组分工明确、工作规范、配合默契。项目小组统筹协调,培训办公室、秘书处负责教学实施、学员管理、资料整理等具体工作。

做好后勤保障,优化教学服务。为保证学员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学校后勤处、保卫处、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网络中心等部门通力协作,为学员学习、就餐、住宿、参观、展览、上网等开通绿色通道,安排专人负责相关工作,及时解决学员教学、生活所需。组建了由业务班主任、行政班主任、学生志愿者组成的日常教学管理服务团队,负责学员的学习、生活、纪律等,保证学员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有序进行。

(二)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培训前期多次召开工作协调会,提前合理制订培训计划,根据培训任务、学员情况的不同制定教学方案,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人文素养、技法提升、观摩交流、创作实践、成果展示五大模块,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三大板块课时分配合理,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三)发挥专业优势,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充分发挥设计院校专业优势,把在校大学生引入非遗培训课堂,组建“传承人+ 学生”设计小组,挖掘双方的优势与特长,研发相关非遗文创产品,将先进的设计理念融入到传统的技艺中,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以现代方式表现非遗创作。在教学方式上采用课堂教学、专家讲座、考察调研、学员交流、跨界融合、实践创作等多种教学方式。

现场教学参观

现场教学参观

(四)拓宽宣传渠道,多方展示研培成果。一是通过展览、举办活动等形式宣传展示研培成果,如举办学员结业展、组织学员参加各类非遗活动及比赛、举办学术研讨会等;二是通过新闻资讯等形式宣传展示研培成果,如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校报非遗专栏等方式宣传非遗,展示成果;三是通过学术研究宣传展示研培成果,如出版著作、发表论文、课程建设等;四是通过发放相关材料宣传展示研培成果,如发放培训纪实画册、相关非遗著作和观看非遗宣传片等。

(五)构建交流平台,提供后续服务。从学员入学开始,就建立了班级微信交流群,通过微信群传达班级信息、分享非遗知识、交流培训经验、提供相关服务等。培训工作结束后,学员们虽身处各地,但通过微信交流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师生的交流一直在持续。

(六)跟踪回访学员,建立长效机制。在学员所在工作室、企业等场所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及实训基地,建立学校与工作站的长期合作关系,工作站为学校提供非遗培训实践、学生实习实训平台,学校老师指导学员不断创新设计,解决工艺难题。

学员技艺交流

学员技艺交流

三、研培成果

通过培训,学员们开拓了眼界、拓展了思路,传承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学校也在完成日常培训任务的同时,根据研培计划要求,注重对非遗拓展项目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教学成果。通过培训,学员的传承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和整体品质得到有效提升,产品种类得以丰富,获得了广泛的专业认可和较好的市场反馈。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技艺交流、考察调研、应用实践等活动的开展,完善了学员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了专业素养、拓展了视野。许多学员把在研修中学到的新观念、新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对原有产品设计进行了改良,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齐秀花,通过学习开拓了眼界和思路。培训结束后,在抖音上展示、销售年画、剪纸等非遗产品,线上销售节节攀高。学员赵立萍在参与学习后,产生了 将水墨画、年画两个不同技艺、不同表现方法的画种相结合的想法并付诸实践。2022 年5 月,赵立萍在潍坊中恒年画博物馆举办了“古意新意 水墨年画”展览,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其创意作品《水墨年画》荣获2022 年第四届泰山设计杯优秀奖,并入选“山东手造·潍有尚品”优选100 项目名单。

(二)科研成果。2021 年5 月,山东省非遗项目赏析《非遗之美》第2 部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2021 年度,先后发表《山东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发展及创新——以布老虎玩具为例》《管窥我国传统装饰图案的设计应用》《论陶艺的设计制作与社会教育培训——以济南石家老陶为例》《浅析民间造物智慧在高密剪纸技艺中的发展》等11 篇论文。2021 年11 月,学院申报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入选2021 年山东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结业作品展

结业作品展

结业作品展

(三)宣传成果。通过举办学员结业展、组织学员参加各类非遗活动及比赛、举办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宣传、展示学员培训成果。举办了传统年画及拓展应用研修班结业汇报展及历届学员优秀作品邀请展。展览作品设计新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研培学员的非遗原创作品、衍生品、往届学员培训后的创作精品和学生非遗衍生品设计稿等诸多种类。作品在保留传统形式美感与独特韵味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融入了当代设计元素与加工工艺,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时尚元素、传统工艺和现代生活有机结合,使传统年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此外,学院还组织学员参加了2021 年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非遗展活动。通过学校官网、学院微信公众号、学员班级微信群等传达培训资讯、分享非遗知识、提供展览展讯等。在院报开设了《非遗之窗》专栏,向广大师生普及、宣传、推广非遗知识,已累计发表30 多期。培训结束后印制非遗培训纪实画册,真实记录了课堂教学、参观考察、技艺交流、创作实践、展示研讨等培训全过程,为培训留下了宝贵的文字和影像资料。目前,非遗培训纪实画册已印制6 册。制作完成了《2021 非遗培训纪实》《雕刻时光——山东潍坊木版年画》宣传片,目前已先后完成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非遗培训纪实》《溢彩流光——博山琉璃烧制技艺》等10 部纪录片。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四)拓展成果。将学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非遗创新设计相结合。2021年7 月,研培基地老师带领“三下乡”学生暑期实践成员来到临沂市郯城、莒南两县进行调研考察。通过对当地非遗项目的深入调研,提出创新设计方案,拓展非遗产品开发思路,助力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以实际举措助力乡村振兴。在本次活动中,路鹏、伏倩倩老师被评为校级优秀社会实践指导教师。

发挥专业优势,研发文创产品。在本次研修班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设计院校优势,把大学生引入非遗教学课堂,组建学生设计小组,与非遗传承人一起进行创作。学校老师和传承人、学生共计研发文创产品12 件(套)。

出版著作

出版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