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探索非遗研培助力乡村振兴路径

探索非遗研培助力乡村振兴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2021 麦秆剪贴助力乡村振兴培训班

2016 年起,郑州轻工业大学参加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迄今已面向河南地区举办17 期研培班,培训学员839 人次,涵盖剪纸、木版年画、泥塑、雕刻、布艺、编织、刺绣、陶瓷等12 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 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展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河南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主要的小麦种植区,是麦秆剪贴工艺赋存丰富的区域之一。麦秆剪贴工艺广泛分布在安阳、濮阳、开封、周口、驻马店、平顶山等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麦秆剪贴工艺以其原材料丰富、群众基础良好、带动灵活就业、残疾人帮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被赋予了重要的时代价值。目前,麦秆剪贴工艺大都以麦秆工艺画的形式呈现,在材料特性研究、麦秆工艺品类开发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基于此,郑州轻工业大学结合设计教育资源优势,面向河南省麦秆剪贴工艺主要地区择优招收50 位学员。秉承“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研培指导意见,围绕“十四五”非遗保护重点工作,配合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重点开展了群众基础广泛、资源获取方便、具有地域特色的麦秆剪贴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的尝试和探索。期望通过培训促进就业,发展传统手工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集体合影

集体合影

二、经验做法

郑州轻工业大学自承办非遗研培工作以来,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成立了非遗研培计划专项小组,下设生活管理委员会和学业监督委员会。本期研培班专项工作小组由郑州轻工业大学副校长张骁、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曹阳、党委书记邵元珠组成,非遗研究中心主任王潇博士担任项目负责人。本期研培班的师资团队以艺术设计学院师资为主,外请知名专家学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参与授课。

研培班实行双班主任制,由艺术设计学院崔潇月副教授、史鹏飞博士担任班主任,两人均具有多年的研培教学和学员管理经验,从学员报到、日常管理、座谈交流,到部门协调、宣传归档等工作分工明确,深受学员好评。同时为了提高学员学习效率,协助学员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选派 10 名研究生组成助研团队,负责研培班教学辅助和学员帮扶工作。

课堂交流

课堂交流

研培班开班之前,学校会编印学员手册。手册汇集了学员应知的培训要求和相关资讯,包含项目背景、师资简介、服务指南、课程表等,方便学员学习生活。研培过程中,学校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多种渠道进行研培成果宣传和展示。培训结束后,学校注重对教学材料、课程实践和考察交流进行记录和备案,形成研培教学资料库。

教学过程中,研培班课程以“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为目标,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板块,比例合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强化“用”的观念,注重帮助学员获得和增强发现当地之美的眼光、看世界的眼光、捕捉需求变化的眼光,获得材料处理、功能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强化专业训练,帮助传承人了解和掌握实现创意的多种工具和方法,掌握进一步学习提高的路径。除常规课程外,还安排了乡村振兴主题座谈会、大师交流会、学员访谈等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灵活,提高了学员的接受度。同时,依托艺术设计学院聚合设计资源的优势,还开设了市场营销与产品设计相结合的特色课程,助力产品研发和创新设计。

研培结束后,学校严格落实学员回访工作。2021 年受河南洪水和疫情管控的多重影响,学员回访主要以电话、微信形式展开,对濮阳、淮阳两地学员进行了实地回访。参训学员对研培班实施效果整体满意度96%。在郑州轻工业大学“我为群众办实事”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中,2021 年度麦秆剪贴技艺乡村振兴研培项目被评为群众满意度高的服务项目。

学员作品创作

学员作品创作

三、研培成果

(一)创新研培教学方法、打造民艺美育精品课。依托培训班,形成“线下+ 线上”全程图文直播的形式,开展非遗研培教学。因疫情防控影响,部分学员报道后未能全程在线下完成学习,学院委托专业机构对基础理论课程进行视频录制和线上直播,并对培训全程进行图文同步直播。不仅很好解决了因疫情未能到校学习学员的学习诉求,也让更多公众通过直播参与到培训学习中来,线上累计观看人数一万七千余人次。

在非遗研培过程中,学校联合学员面向在校学生开展民艺美育活动,通过民艺调研、民艺实践、民艺讲坛等多种形式,打造民艺美育精品示范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蕴涵优秀传统道德品质、兼备中国文化底蕴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目前,民艺美育示范课先后获得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河南省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高校精神文明案例一等奖、河南省高校“大美学工”十大优秀学生工作品牌、教育部艺术展演二等奖等荣誉。

教学成果精微麦秆设计

教学成果精微麦秆设计

(二)培养非遗传承人、提高非遗传承活力。通过系统培训,学员技艺技能水平、综合能力和文化自信得到明显提升。其中学员黄艳泳、聂瑞丽被评为第五批河南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培训过程中,践行“一物全体活用”理念,极大地丰富了麦秆剪贴工艺品的类别,在原有麦秆画基础上,增加了精微麦秆首饰、服饰、麦秆装置作品、日常实用产品等,提高了麦秆剪贴工艺品的设计水平。此外,部分学员在中小学任教,将麦秆剪贴技艺融入到中小学课程中,提升了麦秆剪贴技艺的传承活力。

(三)推动非遗理论研究、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在研培过程中,师资团队不断丰富传统工艺类非遗领域的学术研究积累。一方面,本期研培班的理论梳理和实践经验,成为多项国家级、省厅级项目的结项支撑,例如在师资团队老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将麦秆剪贴技艺作为一个重要案例进行了论证。另一方面,依托研培班,学科团队积极申报课题,撰写论著。目前《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濮阳麦秆画的再生产研究》已在《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22 年第3 期发表,《河南麦秆画》(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丛书)已撰写完成。在研培过程中,结合乡村振兴的主题,积极开展在地化实践。如联合学员王铭伟在濮阳清丰县时家庄村打造“时光里——麦秆文化产业园”,建成一个集麦秆剪贴工艺生产、历史文化展示、手工体验制作、旅游商品售卖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探索“非遗+ 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协助学员葛磊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师资团队为其编制河南省麦秆画、芦苇画行业标准,并制定了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标准,积极推进考核机构认定,通过职业技能认定,规范麦秆工艺行业,带动更多人就业,进而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2022年,淮阳芦苇画非遗工坊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推荐的2022 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教学成果麦秆首饰设计

教学成果麦秆首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