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多维施教 激活传统曲艺基因

多维施教 激活传统曲艺基因

——江汉大学2021 湖北省团风县曲艺传承人培训班

江汉大学自2018 年参加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来,举办了3 期湖北曲艺传承人培训班,培养近120 名学员。2022 年7 月至8 月举办的湖北省团风县曲艺传承人培训班,通过在地培训,多维施教,对接地方曲艺人才培养需求,激活传统曲艺基因。

一、基本情况

为贯彻文化和旅游部《曲艺传承发展计划》“面向曲艺基层表演团体和从业人员”的相关要求,湖北省团风县曲艺传承人培训班选择湖北省原省级贫困县、“湖北大鼓之乡”团风作为培训地,以湖北曲艺从业者为遴选对象,确定36 名学员。针对学员基础不一、原创力有限、传承力不足等现状,培训班以在地培训的方式,精准施教,提升学员核心技能,增强地方曲艺传承活力。

集体合影

集体合影

二、经验做法

(一)培训方向明确,培训理念先进,教学目标清晰。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传统表演艺术类培训班,主要面向民间班社、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基层表演团体开展整建制培训”的要求,开展2 次前期调研,依托本校在湖北曲艺研究等方面的学科专业优势,结合团风县湖北大鼓保护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将湖北大鼓、湖北小曲作为主要培训方向,面向基层表演团体开展整建制培训。在此基础上,制订《2022 湖北省团风县曲艺传承人培训班方案》。

教师授课

教师授课

(二)教学组织严密,实施路径清晰,过程管理规范。项目组通过江汉大学网站及“江大非遗”公众号等向社会公开招生信息。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下达专门通知,团风县文化馆通过现场面试进行初选,项目主办方、承办方对学员进行资质审核,确定入选名单。通过档案管理、教学记录、实践记录,建设研培教学资料库。通过晨会、晚会、周例会等例会制和问卷调查等反馈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实现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统一。开展学员跟踪回访,建立学员回访档案,评估教学效果,总结研培经验,加强与培训基地的交流互动。

教师授课

教师授课

(三)注重实践教学,多维施教与一体化教学并举。基础课邀请吴文科、周希正等相关领域国内专家授课,开设习近平文艺工作重要论述解读、曲艺美学、湖北说唱艺术概论等课程。拓展课邀请李立山、吴新伯等曲艺表演艺术家授课,开设曲艺作品创编、曲艺音乐演奏技巧、曲艺与民族声乐等课程。实践课邀请付群刚、姚俐玲、付三元、徐宁等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和团风及周边鼓书协会艺人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开设鼓板技巧、曲艺表演舞台实践等课程。

学员集中上课

学员集中上课

三大课程体系中实践课占比60%,“曲艺表演艺术家+ 曲艺理论专家+ 代表性传承人+ 民间曲艺领军人物”的多维施教与“范- 讲- 练- 评- 演”一体化教学并举,使本次培训达到理论与实践、指导与实训、思政与艺术相统一。

学员管理有效,自治协管结合,实现科学管理。实现班主任带领下的“学员自治”,指定专人担任班主任,统筹学员管理工作。制定明确的学员管理手册。根据安全管理及疫情防控要求,制定了《2022 湖北省团风县曲艺传承人培训班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学员安全承诺书》,并制定了《学员自我管理细则》《班委工作职责》。对培训班相关教学材料、课程实践和考察交流进行记录和备案,形成培训教学资料库。

三、研培成果

(一)创新学徒制,提升学员专业技能,获得学员好评。由本地及周边地区技艺突出、口碑较好的民间曲艺从业者担当实践指导教师,通过口传身教、深度打磨,形成一种黏合力较强、广受圈内认可的师徒关系,其后燃效应明显,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徒制。以提升学员专业技能为目标,平时成绩按学员录制的曲艺小段、学习心得、节目创编等内容进行评定。举行结业展演,学员以代表性曲目体现最高技艺水平。汇报展演学员参演的15 个作品,七成为原创作品。学员反馈自身成长较快,学习获得感强。

(二)激活传统曲艺基因,助力地方文化品牌建设,培训活动影响力大。湖北大鼓2008 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团风县作为“湖北大鼓之乡”,有稳定的传习基地和分布较广的鼓书协会,拥有一批热爱湖北大鼓的受众。湖北大鼓已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一个潜在品牌。培训班学员参与拍摄了当地景区宣传片——湖北大鼓MV《牛车河畔展新颜》。培训之后,他们进学校、进社区、进景点宣讲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次培训活动对创新湖北大鼓表演形式,丰富其文化内涵,激活曲艺表演市场,赋能地方文化品牌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次培训班的开班及结业活动被湖北日报、中央广播电视台·国际在线、长江日报、武汉广播电视台、曲艺界等多家媒体报道,相关教学活动被学习强国平台报道。

(三)推动高校曲艺研究,促进教学与科研结合,进一步推进“曲艺进校园”。培训班积累了100 多万字的曲艺传承人口述资料和400 多个小时的音视频资料,撰写了60 多万字的武汉非遗调研报告。项目组成员根据积累的曲艺资料申报了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将研培成果用于高校非遗课程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江汉大学产学研结合课程建设项目,并成功申报江汉大学微专业。

在此基础之上,江汉大学与武汉说唱团开展“武汉曲艺发展史”“湖北大鼓与张明智”等多个项目合作;与华彩少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江汉大学校外实践基地,进行曲艺人才培养及非遗课程开发。

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学生团队,开展关于曲艺类非遗的创作与研究。拍摄了关于湖北恩施三棒鼓的专题片《谈鼓论今》、关于河南大调曲子的纪录片《大调曲艺人》、关于湖北评书大家何祚欢的纪录片《我叫“活着欢”》等,并斩获各级奖项,充分探索了“曲艺进校园”的有效路径。

结业汇报演出

结业汇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