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完善培训机制 提高培训效益

完善培训机制 提高培训效益

——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2021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培训班

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简称“长艺职院”)是一所手工技艺特色的高职学院。2018 年以来,学校聚焦漆器髹饰技艺,已举办5 期研培班,并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支持下设立了湖北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引入行业专家力量,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教学内容,培训效益日益彰显。

一、基本情况

本期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培训班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为主要内容,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漆艺专家等担任授课教师,通过专业理论教学、案例研讨、考察交流、实践创作等模块,达到“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目标,培养荆楚传统漆艺领军人才。学员共计30 名,平均年龄31.4 岁,来自全国8 个省、区、市,平均从业年限近8 年,本科以上学历占比60%,共有18 人,其中硕士5 人。

集体合影

集体合影

二、经验做法

(一)上下同心提供坚强保障。

领导重视,高位推动。本期培训项目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长艺职院具体承办。省文旅厅非遗处,市文旅局,市群艺馆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驻工作站学术委员会专家深度参与,共同推进研培教学。

项目管理,精准服务。学校将本期培训纳入“项目治教”清单,由党委书记负总责,副院长朱艳敏任项目责任人,由全国技术能手、青年漆艺专家孟祥高担任班主任,组建了班委会,进行明确分工,形成了“学校+ 项目组+ 班主任+ 班委会”的管理架构,学员的学习和生活井然有序。

过程监管,提高质量。为完善过程监控,学校成立监察组,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对培训班进行过程监管和绩效考核,收集教师、学员提出的问题和要求。重点对教学组织、教学管理、保障措施、教学成果进行动态监控,协调解决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培训质量。

教师示范漆器彩绘技法

教师示范漆器彩绘技法

(二)构建体系确保培训实效。

重视方案,确保目标达成。为确保培训实效、达到培训目标,项目组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多位专家,经过三轮研讨,制定了培训方案,确定了培训目标、教学计划、时间安排,确定了“问题导向、作品导向、案例教学”的教学组织方式。

把关程序,选出优秀学员。在学员选拔方面, 一看简历,考核学员非遗从业年限、学历层次、年龄和漆艺基础,在纸质简历基础上,与学员开展电话沟通,进行综合考评。二看作品,通过作品了解学员的真实水平,选拔出更适合的学员。本次选出的30 名学员,呈现出层次高、学历高、基础强、年轻化的特点,极具可塑性。

面向三个方向,确保组成专家团队。项目组面向传承大师、教授、实践专家三个方向,邀请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 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福州大学等从事漆艺理论研究及创作的教授12 人,以及留日实践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轻工技术能手等实践专家3 人,组成了一支20 人的“传承大师+ 教授+ 实践专家”的强大教学团队,使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

教师讲授漆器各种髹饰工艺

教师讲授漆器各种髹饰工艺

(三)突出实用,实现作品“生活化”。

融通新技艺,让漆艺焕发新活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漆种、新工艺的运用,推动传统漆艺焕发青春。培训班鼓励学员将新的表现手段融入传统漆艺,在艺术形态、色彩、纹样、肌理、材料等方面,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审美追求,让传统漆艺焕发时代魅力。

鼓励新设计,让作品走进新生活。此次培训,要求学员设计制作一套具有楚式风格的茶具(茶台+ 茶杯+ 茶托),制作技法不限。学员们通过构思设计、绘画制作、打磨推光等一系列操作,一件件设计新奇、构思巧妙、制作精美的作品呈现眼前,既有艺术性、观赏性,又有实用性。

运用新技术,让3D 融入新传承。传统的胎体制作耗时费力,本次培训,学校将3D 打印引入胎体制作。学员通过电脑直接设计出三维立体的漆器胎型,3D 打印后再进行脱胎工艺,有效节约了制胎的时间,给漆器制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创造了实践性成果价值。

教师现场教授制作漆艺工具

教师现场教授制作漆艺工具

三、研培成果

(一)打造了“三位一体”学习平台

长艺职院整合资源,将大型讲座放在剧场,将实践教学放在大师工坊,将集中研讨和查阅资料放在大漆图书馆,为学员提供完备的学习条件,准备充足的学习材料。打造“剧场+ 工坊+ 图书馆”的学习平台,为研培提供了硬件保障。学员们还可以到楚绣、剪纸、烙画、风筝和贝雕等大师工坊免费学习技艺。

(二)探索出“理实一体”研培模式

培训方案按“理论+ 实践,讲座+ 对话,学习+ 生活”方式推进,溶入楚式漆器技艺特点等基础课程、螺钿工艺的发展概述等拓展课程、楚式漆器创新作品制作等实践课程和木工基础等校本课程,丰富研培形式和内容,提高学员文化艺术修养、强化专业训练,提升培训效果。

邹家煜作品《耳杯》

邹家煜作品《耳杯》

(三)培养传统漆艺领军人才

学校将授课老师的课件、全程教学视频进行整理、编辑,制作成课程资源放入公共平台,每位学员都可以免费下载学习。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员开展漆器制作工高级工考证培训,本期培训班与同期举办的漆艺研修班共45 名学员参加了考证。学员结业后,93% 以上学员仍然活跃在本领域内。学员田建红在2022“湖北工匠杯”——湖北省民间工艺大赛上,获根雕项目铜奖;学员隗鹏、姚威在2022 年第二届全国工业设计大赛工艺美术品设计师(漆器设计与制造)赛项上,获湖北省选拔赛二等奖。

贾怡堃作品《红妆- 八曲对杯》

贾怡堃作品《红妆- 八曲对杯》

(四)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

由于大多数学员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思想政治、行为规范、表达方式等方面不太关注。长艺职院在培训中植入了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在思想层面上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行为层面的开拓创新、持续专注;在目标层面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以及遵规守纪、敬业、严谨、踏实、专注、创新、拼搏等可贵品质的教育。与此同时,还以学员为主体组织教学,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让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形成正确的工作思路,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徐德蓝作品《六楞杯》

徐德蓝作品《六楞杯》

(五)建立互通互融的长效机制

建设培训班工作群,大家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学校常态化推送非遗传承相关内容;经常联系、走访研培学员单位,特别是高校教师身份的学员单位,从实践教学基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教学资源开发、技能竞赛、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探索合作,建立起互通互融的长效合作机制。

(六)传播“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理念

本次培训,长艺职院艺术系师生有300 余人次参加了不同板块的活动,加深了他们对荆楚传统漆艺的理解,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拓宽了行业和国际视野,了解和掌握了新的工具、材料和方法。对长艺职院正在践行的“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必将推动在校师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保护传承水平,整体提升学校的非遗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

张永吉作品《三足兽纹盘》

张永吉作品《三足兽纹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