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坚持项目引领 推动创新发展

坚持项目引领 推动创新发展

——湖南师范大学2021 湖南省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研修班

2019 年起,湖南师范大学参加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迄今举办3 期研修班、1 期培训班,培养了100 名传统工艺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和相关领域精英人才,形成了一系列培训、科研成果。

一、基本情况

2020 年9 月,根据《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相关工作要求和研培工作规划,结合湖南非遗保护和我校相关专业的积淀情况,申报并获批研修班。

研修班以“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为目标,面向传统陶瓷类项目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业者、文创设计行业骨干,面向湖南省招收20 名学员。其中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7 名、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6 名、岳州窑陶瓷烧制技艺2 名,其他陶瓷技艺项目、相关文创行业骨干5 名。研修班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激发传承人创作潜能、拓展应用空间、引导跨界交流与合作,培养湖南陶瓷类非遗保护传承的领军人才。

集体合影

集体合影

二、经验做法

研修班建立了稳定的工作团队,工程与设计学院倪芳英副院长作为分管领导,陈剑教授作为项目主持人全面负责研修班的相关工作。同时,聘请王贞(副教授)、王巍(副教授)、许静(副教授)、罗仕红(副教授)、沈竹(讲师)担任作品创作指导教师,聘请龙适(高级实验师)担任班主任。

2021 年9 月22 日,研修班正式开班集中培训。分别在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长沙市望城区铜官窑基地和株洲市醴陵市釉下五彩瓷基地,通过开展课堂教学、实践训练、考察观摩、交流研讨等多种相互融合的教学形式,组织构建融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参观交流等培训模块于一体的非遗传承人研培体系。在合理利用本校师资的前提下,聘请了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一流院校专家教授,以及陶瓷类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为学员开展授课。其中,非遗理论基础课程由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单位从事非遗研究的专家教授讲授。专业基础课程由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的专家教授讲授。拓展课程由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知名设计师、知名文化学者讲授。实践课程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专家教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以工作坊制进行指导教学。2021 年11 月16 日至21 日,在学员返回单位进行作品创作之后,举办了多渠道、多形式的相关成果展示活动和研讨,完成了相关教学组织工作。

教师现场示范教学

教师现场示范教学

研修班进行期间,学校对相关教学材料、课程实践和考察交流进行了及时记录和备案,形成研培教学资料库。同时,积极联系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及时报送立项、招生、开班、结业、结项等相关信息。同时,结合学校在陶瓷工艺方面的优势,向学员全程开放相关资料室、图书馆、陶瓷工作室、3D 打印工作室等设施,还多次组织学员赴湖南师范大学博物馆“潇湘瓷韵”专题展览进行现场和实物观摩。另外,给20 名学员配备5 名专业指导教师组全程跟班管理和指导,要求学员学习后及时记录学习心得体会,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

本期研修班结束以后,持续开展研培成果宣传和展示,进一步扩大研培影响。在学校的组织、协调、发动下,推荐研培成果参加第二届德化“中国白”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双年展、第十四届湖南茶业博览会、第三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社非遗创新大赛、第四届陶琉创意设计大赛、湖南潇湘杯茶器设计大赛等相关展会,以及由各地文旅部门组织的非遗迎新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此外,还克服疫情影响,开展学员跟踪回访,形成多渠道、常态化跟踪回访机制,建立跟踪回访档案。

学员观摩釉下五彩工艺

学员观摩釉下五彩工艺

三、研培成果

(一)创作了一批创新作品。20 名学员在老师的指导和同组学员的配合下,完成了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和其他湖南地方窑口的创新作品,以及结合当下文化创意市场开发的艺术陶瓷和结合生活需求面向市场开发的实用器物等,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反馈。同时,通过参加各种展会、竞赛等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提高了相关非遗项目可见度。例如,学员唐双英作品《锦上添花瓶》参加北京伍佰艺2022 秋季拍卖会,以高出估价50% 的价格成交,另有花瓶、茶具、主人杯等产品销售20 余万元。学员沈颖利2022 年生产的产品达到了800 多件,销售收入120 万元,比上一年度增长2%。

(二)培养了一批设计人才。学员技艺技能水平、综合能力和文化自信得到明显提升,在相关评比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并在项目保护传承中发挥积极作用。学员陈灿宇通过考试获得陶瓷国家级裁判员资格,成功申报岳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被列入岳阳市高层次人才、湘阴县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学员沈颖利当选长沙市望城区人大代表,申报了正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学员张伟被授予醴陵市“陶瓷世家”表彰。唐双英获评工艺美术师。丁利明成为醴陵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陈灿宇作品《柴烧茶叶罐》

陈灿宇作品《柴烧茶叶罐》

沈颖利作品《长沙印象- 童趣》

沈颖利作品《长沙印象- 童趣》

(三)探索了一套培养模式。着力打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影像中的世界文化遗产等精品课程,将非遗课程纳入设计学、艺术设计研究生专业课程。同时,依托研培班,开展非遗项目资料整理和理论研究,申报专项课题,促进解决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关键技艺和创作难题。指导学员沈颖利、甘慧琳等发表《工艺美术专业线上“金课”建设——以“陶瓷制作”课程为例》《长沙铜官窑陶瓷的装饰艺术——釉下彩绘》学术论文、研发教学课程,助推了研培所涉非遗项目的相关研究和教育传承。

(四)形成了几点有益经验。一是紧密联系对接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报送立项、招生、开班、结业、结项等相关信息。二是提前规划布局,依托学校相关专业资源和优势开展研培项目论证。研修班依托的工艺美术专业建设有陶艺工作室,有完成陶瓷作品创作的拉坯机、电窑等专业设备,湖南师范大学博物馆长期陈列展示的“潇湘瓷韵”为学员的现场观摩提供实物支撑。三是严格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研修班7 位工作团队成员全程参与学员作品创作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员学习后及时记录学习心得体会,进一步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微调教学方式方法。四是推动非遗工坊建设,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在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设立了研究基地、培训基地等,加强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聘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坤庭、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利等担任专业硕士校外导师,有力地保障了研培所需校外师资和场地。

学员沈颖利发表学术论文

学员沈颖利发表学术论文

《湖南日报》2021 年10 月29 日专版报道学员陈灿宇的技艺传承事迹

《湖南日报》2021 年10 月29 日专版报道学员陈灿宇的技艺传承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