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22 年,广西艺术学院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之一,组织非遗研培项目组依托学校丰厚的民族艺术教育经验和艺术资源,开展了11 期研修班,培养了251 名传统工艺中青年人才。在研培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形成了民族地域性特色人才培训、特色产业培训和自觉孵化模式,有效提升了非遗传承人的专业创新、宣传推广能力,在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基本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壮、苗、瑶、侗、毛南、仫佬12 个世居民族,染织绣3 个传统工艺类别。民族染织绣在当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为进一步推动项目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广西艺术学院举办2021 广西民族传统染织绣技艺传承人研修班,聚焦民族染织绣文创产品设计领域,系统开展民族染织绣技艺传承与创新设计,提升相关产品的品牌知名度、资源整合能力、营销能力,助力民族地区非遗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本期研修班面向省内择优招收20 位染织绣学员,构建了一套“训育相长、孵化衍生”的教学模式,协调社会资源,完善课堂内容,通过实战训练、考察观摩和交流推动品牌孵化。
集体学员合影
二、经验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现层级管理
广西艺术学院在当地文化和旅游等部门支持下,由侯道辉校长牵头,成立了2021 广西民族传统染织绣技艺传承人研修班项目组,全面领导和组织项目的实施。项目采用层级管理制度,学员管理参照广西艺术学院学生管理办法,推动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二)开展前期调研,提升研修质量
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和设计学院组成的联合调研工作组,前往崇左和柳州三江地区开展前期调研,了解到以下现状:一是非遗传承人回到当地以后,对同行业从业人员具有带动作用;二是在产品制作过程有新的技艺、新的创作思维;三是对本民族文化有认同感,更加自信。发现以下问题:一是受当地市场需求影响,掌握非遗技艺的人群大多不愿创新;二是相对封闭的环境造成技艺较为落后等。结合调研情况,项目主持人、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林海教授组织召开了研培班前期筹备会,提出研培班提升路径:一是提高课程水平,帮助传承人最大程度上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满足学员对知识的需求;二是明确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体现训育相长,推出成果,惠及师生、传承人以及村寨的从业人员;三是通过研培计划赋能乡村振兴,带动农村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等。
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上课
(三)系统研培增学养,产研结合促创新
课程围绕四大板块系统展开,理论结合实践,专业教学结合案例,课堂教学结合考察交流,专家教学结合代表性传承人传授技艺。一是提升理论素养,夯实技能水平。课程包含非遗门类划分、非遗保护相关政策等,帮助学员通过学习最新的政策法规,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考察学习观摩,开拓发展视野。根据授课不同阶段需求,安排参观考察。学员先后前往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苏绣博物馆等地,通过学习先进经验、开阔眼界、开拓视野,了解非遗保护传承现状和存在问题,思考提升举措。三是跨界交流融合,培育创新意识。学员通过与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技艺交流、共同进行制作实践,进一步认识材料与工具、材料与工艺、以及材料与造型之间的关系,提升工艺制作和创新设计能力。四是实操能力转化,创新能力突破。在实操课程中,学员完成了大量的课程练习,最终完成一组主题创作。此次培训,学员满意度达到98%,总计完成20 件(组)结业作品,提升了学员们的综合能力。
教师线上授课
前期调研回访活动
三、研培成果
本期研培项目通过训育相长的培养模式,许多学员怀揣着带动地方致富、拉动地方经济的想法参与学习,培训在帮助学员强化信心的同时,也使得他们对于产业发展有了更清晰、更多元的认识。有些学员回去后又自己办班,把学习所得与其他传承人分享。有的学员经过研培之后,办起了工作室、公司,有的在原有品牌的基础上升级了产品,带动更多的人传承非遗,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
培训班相继孵化培育出尚象制器、朵努手绣、瑶乡视界、又几、那物、锦凤缘、隔花吟草、络佳装饰等10 多个与非遗染织绣技艺相关的民族品牌和工坊,得到30 余家媒体、公众号平台的关注和报道,增加了孵化品牌的显示度。
研培项目实施期间,网络媒体报道共计20 余篇,提升了项目的社会影响力。总体而言,此次培训是广西艺术学院研培工作的又一次大胆尝试和探索,教学上立足深挖技艺,训育相长,将非遗人才培养和品牌孵化相结合,通过一系列举措形成品牌,推动非遗传承人收益切实提高、能力切实提升,并借此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形成乡村建设的新动力。
“匠心承韵”广西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主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