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走进文化现场 促进非遗交流互鉴

走进文化现场 促进非遗交流互鉴

——四川大学2021 传统木雕传承人研修班

2015 至2022 年,四川大学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之一,累计开展了14 期研培班,培训传承人320 人次,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基本情况

为了推动西南地区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加强非遗传承人间的技艺、经验交流,加强不同民族间的互学互鉴,四川大学2021 传统木雕传承人研修班走进民族地区,搭建传承人与高校、企业、社会之间学习、交流、合作的平台。研修班20 名学员来自四川和重庆,均是第一次到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参训,在学习和交流中,逐渐解决了自身存在的思维僵化、创新不足等问题。

集体合影

集体合影

二、经验做法

(一)建立上下联动、左右联通的教学工作机制

四川大学于2015 年成立了非遗研究中心,负责非遗专项培训和研究,在学校、学院、系所之间形成了涉及教学、生活、思想、财务环环相扣的团队和管理体系。研培班采取“在地培训为主、院校培训为辅”的原则,提前一年对项目传承现状进行了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调研,在省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指导下,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合理规划教学计划。学校依托社会资源,与西部艺术院校、各市县文化机构等左右联通,培训班与云南艺术学院、大理日报、剑川县委县政府、剑川木雕基地合作举行座谈,完成了教学基地和调研考察基地设置、实践操作、学员交通、食宿安排等教学组织工作。

教师示范教学

教师示范教学

(二)秉持“重人重事重物”的教学管理观念

培训班尊重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围绕传承人的现实需求,结合传承人的知识吸收能力,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作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考虑到剑川担任教学实践课程的七位老师都是白族,在教学中推出了几期有关白族等民族艺术的讲座,请当地白族群众和学员共同进行剑川木雕考察,加强不同地区、民族间的互学互鉴。

(三)加强对学员全过程管理及后续跟踪

集中学习阶段,通过党史教育、人文讲座、非遗沙龙等形式,加强对学员的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集中学习结束后,采用作品收藏机制、颁发收藏证书、推广作品陈展等形式,督导学员进行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激发学员的创作激情。回访阶段,了解学员现状和社区反馈,建立学员非遗传承工作信息库,反思教学问题,做好教学的优化路径。

课堂实践

课堂实践

三、研培成果

(一)完成了“五个一”的教学任务

推动了非遗传播推广体系、理论研究体系的建设。培养了一批木雕非遗骨干;建立了一套四川地区木雕传承人才资源数据库;举办了一次学员非遗作品展;开展了一次剑川木雕传承与创新交流会;召开了一次非遗研讨会。

(二)加强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非遗培训观

研修班走进剑川、走进民族地区,学习和发展民族文化,加强民族交流,进行民族艺术和民族题材艺术的创作,在塑造国家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研修班教学上实现了四个结合:“思政教育与非遗培训相结合、校内与校外教育力量相结合、艺术理论与非遗发展相结合、院校艺术家与民间艺人相结合”的教学特色,该教学方法具有操作推广价值。

(四)提升了学员赋能非遗薪火相传的综合能力

研修班学员招收偏重于边疆地区、脱贫地区代表性传承人,在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学员培训后的一年,有九位学员获得了国家、省市多项奖励,有的学员以“剑川木雕个案研究”拿到省部级课题,有的成为“家乡振兴能手”,有的广收徒弟。学员培训后技能有所提升、文化自信有所提高,将推动非遗更好地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