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打造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人才共同体、产业共同体、文化共同体

打造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人才共同体、产业共同体、文化共同体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2022 彝族刺绣传承人研修班

2015 至2022 年,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之一,累计开展了16 期研培班,培养传承人440 余人,注重技艺培训、宣传展示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基本情况

彝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受社会变迁、时代发展的影响,存在作品缺乏创新等问题。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此前已经开展了3 期彝绣研培班,许多未参加培训、技艺精湛的代表性传承人也迫切希望能到高校学习彝绣创新设计和应用设计。2022 彝族刺绣传承人研修班旨在帮助传承人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保护传承水平,以及对彝绣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希望学员回到当地带动彝族姐妹通过传承彝绣,助力彝族地区乡村振兴。研修班面向当地择优招收了20 位彝绣传承人,开展了一系列理论和实操课程,全面提升了传承人技艺技能。

集体合影

集体合影

二、经验做法

(一)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培训管理团队

学校继续教育中心作为本期研修班的组织管理机构,组织研修班的申报、招生、教学组织、后勤服务、作品展出及跟踪回访等工作。继续教育中心牵头成立了培训管理团队,主要由服装学院、创艺学院、纺织学院、宣传部、后勤管理处等部门组成,共同完成2022 彝族刺绣传承人研修班有关工作。

(二)建设专业的培训师资队伍

学校充分发挥纺织行业优势,安排或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行业人员担任教学科研工作,组建了专业的师资队伍,包括从事非遗工作的在编教师5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0 余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8 人,蜀锦、蜀绣行业企业高级专家8 名。通过开展非遗相关知识讲座、历史文化讲座,帮助学员认识到自己不仅只是按图刺绣、穿针引线的绣娘,更是能理解图案文化内涵、赋予图案活力的文化使者。通过聘请教授、大师授课,帮助学员进一步认知蜀绣等名家名品,学习色彩基础、图案基础、图案绘制及表现方法、针法技艺和绣法技艺等。

(三)构建纺织非遗与现代时尚融合的课程体系

培训方式上强调因材施教,实施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由学校教师讲授现代艺术设计、纺织品编织技术概论等理论课程,以及素描、针法、绣法技艺与应用、线描技法等实践课程。依托各类大师工作室,通过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帮助学员参与现代生产实践,实现“艺”与“工”的有效融合。培训帮助学员既能掌握传统师徒传承的核心技艺,又能学习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和创作方式。

(四)推动学员开展“合作社+ 公司”实践活动

学校将纺织类非遗传承应用与促进地方就业创业相结合,帮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立“手工合作社”“工艺品公司”等,推动非遗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发展,实现“传承人”与“脱贫带头人”的双向转化,让纺织类非遗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助推剂”和“稳定器”。同时,鼓励学员们将培训中获得的技能与创新创业精神带回家乡,点燃非遗传承创新的“星星之火”,带动身边人靠奋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三、研培成果

(一)探索出“三结合项目化”的培训模式

“三结合项目化”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参观交流体验相结合。培训后期课程以项目化方式完成系列彝绣创新设计作品,由创艺学院、服装学院4 个研培教师团队共同指导完成,包括服装服饰开发、彝绣文创产品开发、彝绣生活衍生品开发和彝绣旅游产品开发四个系列项目。指导老师负责项目的设计规划,产品的创新指导,学员负责刺绣技艺的实施和作品的制作。研培包括现场理论讲授、现场实践操作、分组项目讨论、作品创作指导、专家讲座、网上答疑、现场参观、外出调研交流、场景体验等培训方式。“三结合项目化”培训方式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有效提升了培训效果。

(二)产品转化率较高

研修班充分挖掘传统技艺中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一方面将现代元素融入设计理念,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时尚的火花;一方面将营销技巧融入培训体系,推动了非遗产品的市场销售。同时,研修班组织学员作品参加上海非遗展、中国纺织非遗展等展示交流活动,提升了技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极大地提升了学员们学习纺织类非遗技艺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三)辐射带动范围广

研修班学员回到家乡后,开展了一系列培训、生产活动,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参与技艺保护传承。峨边学员除了自己坚持创作彝绣作品外,开展了大量彝绣服装培训工作,培训学员累计达2000 余人。马边县学员乔进双梅成立了“马边花间刺绣”彝绣合作社,带动周边168 名绣娘实现居家就业,年人均创收达8000 元以上。乔进双梅被选为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研培成果

研培成果

学员作品展

学员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