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首批试点院校之一,迄今已举办20 期研培班,针对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资源,重点培养“银绣染”非遗传承人1000 余名。在研培过程中,学院同时开展“传统工艺对话论坛”“民族文化文创市集”等活动,形成主题研修培训、民族文化交流和非遗成果展示相结合的模式,取得了一系列研培成果。
一、基本情况
2021 年,学院承办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苗绣研修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并顺利完成了为期30 天的研培工作,培训总人数30 人。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政府主导、学院打造的2 个省级“黔匠工坊”、4 个省级“大师工作室”平台,开展非遗研培教学,旨在推动贵州省地域特色的“银绣染”非遗技艺在全国的普及和发展。
结业典礼
二、经验做法
教学组织高度重视。为确保培训有序推进,学院成立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教学管理小组、宣传推广小组,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副院长任副组长。学院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培训计划、课时安排、教学管理、资料收集、建立档案等指定专人负责。在院领导的支持和院继续教育处的配合下,本期研修班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系主任蒋友财负责项目执行,工艺美术品设计教研室主任卿斐和产品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张刚担任研修班负责人。
教师示范绣线染制方法
形成稳定的教学团队和课程库。“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由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才、民族文化专家学者、大师名匠、行业领袖组成,除本校专任教师外,还汇集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门课程均有相对固定的教师授课,既提升传承人的艺术文化素养,拓展传承人视野,又能够坚持非遗核心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通过不断优化课程安排,由传统工艺方面的教学,转向层次内容更为丰富的多学科课程交叉融合,既有与苗绣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又有现代产业链相关内容的课程教学。例如开设苗绣课程《苗绣技艺及产品研发》,以及针对苗绣市场推广课程《非遗互联网思维与短视频逻辑》等。2021 年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苗绣·贵银”特色赛项在学院举办时,通过非遗技艺的展示,向全省高、中职院校师生展示苗绣技艺之美,促进全省职业院校师生与非遗学员、苗绣大师之间的交流,提高各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的积极性。
教师讲授苗族剪纸技艺
扎实做好学员服务。针对每期开班内容,均会在前期进行调研,合理设置课程。通过网页、学院官网公众号、H5 等对外发布招生宣传。经过简历初筛,电话回访确认等方式相结合,最终确定参与培训的学员名单,建立优秀学员库等。培训结束后,将学员的作品进行集中展示和宣传,对优秀作品颁发收藏证书并帮助学员申请专利和成果转化,利用假期和其他时间定期开展回访学员活动,针对学员开展技艺指导、技术帮扶,帮助学员通过电商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实现和市场接轨。
非遗学员们对教学资源库中的苗族老绣片进行研究
三、研培成果
(一)孵化一批优秀学员。学院高度重视带动优秀学员创新创业,与优秀学员开展紧密合作,共同申报项目、组织培训,支持优秀学员的传承级别晋升和学历提升,所培养的优秀学员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芳,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科礼、高成春、王金花等;这些优秀学员不仅是贵州省颇具影响力的苗绣大师,同时也是优秀的企业家,致力于打造贵州苗绣品牌,培养非遗传承人才,提高苗绣产业收益,解决当地苗绣产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将苗绣品牌化、产业化。
(二)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在开展研培工作后,教师积极开展非遗技艺的研究,与企业联合申报了多项科研课题,成果丰硕。一是学院获贵州省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苗绣、贵银特色赛项承办校;二是学院获贵州省苗绣贵银产教融合实训平台;三是组织专家团队编撰苗绣技艺教材《贵州少数民族刺绣文化与传统技艺》;四是与多彩贵州集团联合申报省科技支撑项目“苗绣数字化保护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立项;五是与黔东南高新区联合申报的《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银饰设计及标准化研究》获立项;六是与企业联合申报的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苗族银饰工艺融合创新及产业化示范”获得优秀等次结项;七是支持枫香染企业成功申报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枫树脂油染布技术研究与示范;八是教学团队的教学成果《“苗绣·贵银”非遗产业工匠培养“贵州模式”创新与实践》获2021 年贵州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三)带动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学院是首批“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贵州省“锦绣计划”项目单位,近年来共开展培训2000余人,带动绣娘创业就业。学院到基层一线年开展培训 1 万余人次,密切联系和服务村寨100 余个,为相关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产品研发、流程设计等 ,与企业联合研发产品累计2000 余件,为企业和社会创造经济价值,助力乡村振兴。
优秀学员代表王金花(黔东南第一批名绣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