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贵州民族大学入选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利用高等专业院校的专业培养系统与知识资源的优势,先后连续完成了5 期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和6 期研修班,共培训传承人380 余名,涉及剪纸、蜡染、扎染、土陶、民族服饰、银饰等非遗项目,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一、基本情况
本次研修班面向全国招生,共招收了20 名学员,省外学员占比50%。依据贵州银饰文化和民族特色,注重新技术、新工艺与传统技艺的融合,围绕“传统工艺+ 当代设计”针对性的安排了当代首饰艺术、银饰蜡雕技艺研习、传统银器制作技艺研习等相关课程。在丰富贵州少数民族银饰技艺和创作题材的同时,增强其与相关非遗项目链接,带动民族文化产品内容的创新能力,为民族文化在现代产品设计市场竞争中赋予新的灵魂和价值。
集体合影
二、经验做法
本次研修班得到了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贵州省银产业协会、贵州民族大学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由民间美术系主任陈梅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由产品设计专业赵慧亮老师负责项目执行,以帮助传承人群激发创作潜能、丰富作品题材、拓展应用空间为出发点,培训紧扣“强基础、拓眼界、增学识”要求,全方位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教师示范银饰蜡雕技艺
“增学养”以理论讲授为主。课程包括《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人申报》《中国传统金银器》《贵州少数民族银饰文化概述》《当代首饰艺术》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相关的内容,占课程总模块的10.9%。“强基础”以实践创作为主,进行银饰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设计训练。课程包括《传统银饰技法研习》《银饰蜡雕技艺研习》《传统银器制作技艺研习》《银饰花丝镶嵌技法研习》及《综合创作》,占课程总模块的65.5%。“拓眼界”以参观考察为主、专业讲座为辅,培训期间根据情况实地考察贵银生产性示范基地、传统银匠村、贵州省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等,并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设计创意研究》《图案设计与创意》《首饰造型与形态》《互联网思维下的非遗文创发展及营销》等讲座,使非遗传承人群了解贵州传统的银饰及现代银饰的发展,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理解,课时安排占课程总模块的23.6%。
教师示范传统银饰技法
为把“强基础、拓眼界、增学识”做到实处,师资方面,本期研修班整合了省内外该研究领域优势教学资源,汇集了银饰技艺与文化相关的非遗教学、科研和行业的专家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省外知名设计师。针对受到各地疫情管控和部分教师身体原因无法授课的情况,通过搭建线上上课平台、更换备选名师等措施,对“培训方案“进行调整。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理论课开设涉及基础知识、专业技巧、产品设计及运营的方式、方法,采用PPT 讲授、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实物展示等多种方式;实践课则包括专业技法、设计创作、外出考察等内容,采用教师引导、切身实操、作业点评的方式。此外,为调节长时间学习专业理论的倦怠感,采用了理论课穿插实践课的形式,在开班后平均开设三天左右的理论课后,穿插三天左右的实践课。这种形式能够极好的调整学员的学习状态,也能够将理论及时贯穿在实践过程中,便于学员吸收、总结。
实践考察
本次培训的教学内容,得到了普遍认可,学员表示在不同课程中均有所收获。学员们学习认真刻苦、主动积极,能够及时的吸收每一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及内容,保质保量的完成习作和毕业创作。通过学习她们能够对贵州民间的少数民族银饰技艺及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以后的生产和制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三、研培成果
通过此次培训,参训学员技艺技能水平、综合能力和文化自信得到了明显提升,银饰产品设计水平和整体品质得到有效提升,产品种类和样式更加丰富。2022 年8 月30 日,“精雕细琢”成果汇报展暨结业典礼在贵阳市板桥艺术村举行。学员作品《生生不息之生存之境、创世纪、开天辟地》《鸟语》系列作品、《花香》系列作品、《和平传说》《故乡印象》《新生》《游鱼印章》《异机械》《苗族蜡染小生物》《一叶知秋》《岁月:流失与沉淀》等众多结业作品得到了各级领导,工艺美术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获得了广泛的专业认可和较好的市场反馈。因作品丰富、题材广泛,在艺术村盛情邀请下,成果展持续举办两个月,有效扩大了研培传播半径和社会影响力。
依托此次研修班,积极建立完善贵州少数民族银饰的数据库资料,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非遗传承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校教师教学和丰富的实验室硬件资源,联合已建立的“非遗技艺大师工作室”,形成《传统饰技法研习》《银饰蜡雕技艺研习》《传统银器制作技艺研习》《银饰花丝镶嵌技法研习》等特色课程,扎根融入了高校后期的日常课程当中,推动了非遗传承的常态教育。
学员作品展示
参训学员表示,此次研修班为大家搭建了优质的交流平台,了解到了很多新工艺、新技术,在今后的创作中,既要做好文化传承,也要开拓进取,将传统与创新深度融合,带着市场化的眼光寻求新的产业增长点,推出优秀的银饰作品接受市场检验。
此外,研修班得到人民网、多彩贵州、动静贵州、天眼等多家省级以上媒体在内的10 余家媒体、公众号平台的报道。我们将会一如既往紧跟时代脚步,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等方面作出更多努力,在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作出更大贡献。
学员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