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以来,云南大学始终以“立足云南、服务云南;聚焦需要、解决问题”为思路,深耕云南陶瓷类非遗项目,共举办5 期研培班,培养了134 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中青年领军人才,扎实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一、基本情况
2022 陶瓷烧制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研修班是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大学、临沧市临翔区联合确立,面向滇西实施的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专项项目,也是实践校地深度协同开展研修培训的示范性项目。
项目组面向云南省招收学员24 人,其中各级代表性传承8 人。本次研修班在提升学员陶器工艺制作水平、挖掘临沧陶瓷工艺文化、探索临沧优势资源融合发展、实践滇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集体合影
二、经验做法
(一)紧扣学校学科优势,优化项目实施成效。云南是非物质文化资源大省,但仍不是非遗研究和非遗保护传承强省,云南大学长期围绕非遗形成了以民族学、艺术学、社会学、历史学为主体的多学科优势学科群。以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为支撑,高位推动,有力保障中国非遗研培计划项目高质量开展。
(二)校级层面组织落实,分段教学取得实效。研修班由云南大学校党委书记主管,副校长牵头,集合艺术与设计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宣传部、社会科学处、乡村振兴办公室构成工作小组,有力保障研培项目的实施执行,着力强化非遗研培助力乡村振兴实效。教学组织整体分为两个阶段,2022 年10 月10 日至11 月4 日,在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连续实施集中授课26 天,2022年11 月5 日至2023 年5 月31 日,为学员返乡完成创作时间。期间开展4 次研培回访,指导学员创作。2023年8 月面向社会,举行结业作品展览和非遗研培教学论坛。分段式教学组织,能够为研培学员提供充足的创作实践时间,深化研培成效,提升学员获得感。
课堂教学
(三)校地协同教学管理,学员学习热情跃升。研修班采用了学校和地方政府协同管理的创新方式,由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任班主任,博尚镇党委副书记担任班主任助理。博尚镇人民政府派出4 人组成专门工作团队,编撰管理手册、安全和疫情防控预案、做好教学材料备案和实践课程协调安排,有力保障了研修期间各项教学工作的推进实施。研培工作小组克服碗窑村没有餐厅、没有旅社的不利条件,与清华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授课专家进入乡村,举行“茶陶设计创新与文旅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研培班中期作品展暨优秀作品评选、“博尚碗窑村的茶陶乡愁故事”摄影文献展等丰富的活动,对博尚陶瓷产业发展起到了关键性引领作用。以高校为主,地方协同的研培模式,不仅让参与研培实施的地方领导干部深切感受到研培工作的重要价值和必要性,更培养了工作团队和学员的深厚感情,形成了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学习氛围。
(四)学员自主班级管理,激活研培内生动力。精心挑选班干部,成立班委会,积极发挥班干部在研培学员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课后自主交流学习组织、实验室卫生管理、课程作业汇报展览、学术研讨会组织安排等均有班干部带领全体学员完成,培养了学员主人翁精神,激活了学员学习主动性。
(五)建立学员学习档案,持续服务地方需要。在与省文化和旅游厅行政部门联合确定学员名单后即建立学员档案,分析学员构成,根据学员特点制定教学管理计划。学员学习心得、工艺实践影像、创作作品照片均存入个人学习档案。阶段授课完成后,共开展了4 次回访工作,并与地方政府帮助学员改建非遗工坊环境,持续指导临沧茶陶产业创新。
考察学习龙窑烧制技艺
三、研培成果
(一)瞄准地方切实需要,实现带动产业创新。临沧市位于云南西部,与缅甸接壤,是佤、傣、拉祜、布朗、德昂、彝、景颇等23 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博尚镇碗窑村是滇西地区最大的陶瓷产区。项目组针对非遗研究不足,产业发展路径不清,产品创新不足,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提出全面打造“临沧茶陶”文化品牌策略,挖掘“博尚铁锈花”特色工艺,联合地方茶企实施“茶人转陶人”具体措施,为地方政府总体把握陶瓷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策略性建议。12 月2 日临翔区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博尚镇碗窑村茶陶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有力助推临沧陶器非遗产业创新。
(二)多种渠道宣介成果,扩大非遗研培影响。2022 年10 月10 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了“大咖走进临沧碗窑授课,云南大学以陶瓷设计创新项目助力乡村振兴”署名的文章,点击率近10 万余次。2022 年10 月21 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了“清华教授来到山村传艺,助力临沧博尚茶陶创新”署名的文章,点击率近5 万次。2022 年12 月6 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了“大教授们来过小乡村后……”的署名文章,点击率近14 万次。《云南日报》《人民咨询》《腾讯新闻》《云南乡村振兴》《今日临沧》《微播临翔》《临韵博尚》《云大新闻》等媒体相继转发,研修班影响力得以扩大,形成了非遗研培工作的社会美誉度。
(三)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培养青年产业人才。选定邓安康、杨丕伟、赵兴发等学员,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农户主体”的原则,按照“前店后厂”的结构布局,统一标准,对有意愿、有规模、有技术的制陶大户厂房进行改造升级,以点带面,逐步实施,着力非遗工坊文旅融合。通过研培,对博尚镇碗窑村老村委完成了改造工程,添置设施设备,建成了集展示、培训为一体的标准化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站。2022 年底,博尚镇成功入选云南省“绿美乡镇”,碗窑村入选云南省“绿美乡村”。
(四)开展非遗学术研究,延伸研培项目效能。依托研培计划,取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 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 项,云南大学服务云南省高质量发展部省合建项目1 项。编撰系列教材《非遗·文化与技艺》2 部、作品集《承薪:云南青年陶艺家作品集》2 部、论文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中的艺术、设计与非遗》1 部。撰写《“临沧茶陶”浅说》文章,为“临沧土陶”向“临沧茶陶”转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次研培班,在非遗研培工作中全面展开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多角度、多模态协同保护方式,能够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通过非遗研修计划实施,对高校非遗科研教学能力提升、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企业产品创新具有很高价值;校政企深入协同实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能够集合资源,形成非遗研培高校特色品牌。
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