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大理大学成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之一,迄今已完成研培班9 期,培养了近310 位滇西民族地区非遗传承人及传统手工艺领军人才。在研培过程中,形成了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和保障机制,以脱贫攻坚、精准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传承人核心技艺及品牌创新研修培训,取得了一系列持续推动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研培成果。
一、基本情况
本期培训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白族民居彩绘”开展,共招收传承人及从业者20 人,以增强传承人群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传承活力,提升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为目标,全方位提高学员的民族文化素养、艺术基础和彩绘创作设计水平。
根据培训目标和传承人群的实际需求,培训与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大理大学民族艺术馆实训基地等实践平台相结合,发挥艺术学院绘画学科优势,建立与非遗传承人的结对帮扶、跟踪培训指导等长期合作关系,加强非遗创意研发和创新设计能力,调动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重塑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家园意识,为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和源泉,有效扩大了传承群体,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集体合影
二、经验做法
(一)学校高度重视。成立以校级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和大理州文旅局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大理大学非遗研培工作领导组,全面协调统筹推进非遗研培工作。本期研修班由艺术学院院长赵全胜教授为项目负责人,民族艺术馆团队负责项目执行。多年来,建立了规范的研培工作机制,非遗研培工作组成员稳定,职责明确,工作规范有序,强调研培工作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团队成员团结协作,扎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为培训班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依托大理大学民族学和民族艺术学科专业优势,扎实开展前期调研。白族民居彩绘在大理乃至滇西地区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以及一大批传承人和从业者,发展空间大,传承人希望提升传承能力和水平的现实需求高。项目组根据项目特点和学员实际需求,精心制定教学方案和课程计划,以“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为目标,教学计划科学合理,符合研培目标要求和传承人的实际需求,契合乡村振兴战略需求。
(三)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强调研培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制定了基础理论课程、拓展研修课程和实践课程板块;组织6 场专家讲座;开展剑川、喜州、双廊等白族地区民居彩绘传承人和从业者的调研访谈;组织到安徽考察、学习徽派建筑。重视建立与本项目共生的地域特色的《白族文化》等特色课程,课程内容针对性强,采用讲授、讨论、观察、实作等灵活多样教学方式,根据多期项目回访学员的意见合理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学员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学员课堂学习
(四)重视师资的安排。大理大学民族学、民族艺术等重点学科资源,科学合理设置了稳定的校内教师授课,依托中央美院、清华大学对口帮扶大理大学的师资,聘请郝凝辉(设计学、中央美院)、王其钧(建筑学、中央美院)、潘天波(设计史“工匠精神”、江苏师范大学)、陈劲松(民族艺术设计、云南艺术学院)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授课,邀请白族民居彩绘代表性传承人杨克文等作为民艺导师授课。
(五)开展了灵活的成果考核和展示。实行“课程交流讨论”考核、“研修报告”考核、“实践创作作品”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举办了结业作品展。邀请大理州、市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员参加,积极宣传展示研培班的教学成果,扩大研培计划影响力,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六)重视学员回访和跟踪指导。建立跟踪回访“问卷调查”等档案;建立学员联系群档案,经常性和学员互动,及时跟踪交流,通过学员反馈评价评估教学效果,总结研培经验,及时改进课程设置;对优秀学员的工作坊和企业授予“大理大学艺术学院传承教学实践基地”,并对其开展项目保护传实践给予创作设计方面的帮助指导。
学员外出写生
三、研培成果
7 月 14 日,“白族民居彩绘及建筑营造技艺研修班结业作品展”在大理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共展出学员作品 60 余件,作品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每一件作品都体现了每位传承人通过学习后的用心设计和手工技艺,令人耳目一新,大理大学领导、大理州文化旅游局等相关部门领导、大理知名艺术家及社会各界人士、大理州市相关媒体参加作品展并给予高度评价。
研修促进了学员间的沟通交流、合作发展。培训结束后,学员之间建立起长期的友谊与合作关系,学员之间相互打破个体单一技法的局限性,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传统手工艺再造与活化的强力外援。年轻学员杨丽峰成立了自己的彩绘工作室,发起建设大理市大理镇“有风的地方”凤阳邑村荒唐美术馆。参加研修班之后,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凤阳邑村着手荒唐美术馆的空间改造。他将彩绘作为改造重要部分,特意邀请研修班的同学富建华来参与彩绘,经过交流讨论,完成了许多空间节点的彩绘。现在,荒唐美术馆已经成为了网红点,而白族民间彩绘等民间艺术,也随着“有风的地方”的走红而广为人知。杨丽峰和他的合伙人被邀请在河南实施艺术走进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改造项目,推动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
学员创作作品
传承人刘敏通过政府的乡村振兴、公共基础设施美化等项目,尝试彩绘和当地甚至更广阔区域的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创作相关作品。他把此次研修中认识的多位学员纳入到自己的团队之中,与学员字学家于 2022 年 8 月初前往广西省来宾市武宣县共同绘制墙体彩绘,合作突破技艺难点,使传统手工艺通过手艺人的合作、交流、碰撞,焕发持久的艺术活力,提升彩绘制作的工艺和造型的可能性。
在研培教学基础上,项目组组织编写《大理大学非遗研培—“白族民居彩绘及建筑营造技艺”》,即将出版。项目组成员刘敏博士出版专著《绘生活-- 大理白族民居彩绘艺术的产生》等学术成果。
研培工作是紧张和短暂的,需要有可持续的价值视野来看待研培的后续发展。民族地区的活态文化传统,是大学文化遗产新学科建设的知识源泉和实践空间。大学应该走进社区活态非遗大课堂,将对研培后续可持续实践中带来更积极有效的社会影响。
学员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