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西藏大学成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参与院校之一,至今已顺利完成10 期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培训时长累计约300 天,近1700 学时,培训人数为333 人。在研培过程中,形成了完善的教学和管理组织工作体系,取得了显著的培训效果。
一、基本情况
唐卡是藏族绘画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艺精湛、风格独特、高贵神圣。在西藏地区,从事唐卡技艺的民间从业人员,相关艺术专业理论水平较为薄弱。大部分从业者局限于个人所属传统艺术流派的技法训练,缺少交流意识。2021 年第六期藏族唐卡传承人培训班,旨在提高传承人的传习意识,调动传承人积极性,促进社会关注重视项目的传承和传承人的培养。参训学员共22 名,是西藏自治区内不同地区的唐卡技艺从业人员,本期参训学员以年轻的唐卡画师为主,其中90后14 人,占总人数的64% ;80后5 人;70 后3 人;年青一代的新生力量占多数。
学员集体合影
二、经验做法
在学院领导的统筹安排下,本期培训班由美术系主任洛桑扎西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根据招生情况和学员需求,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团队以艺术学院美术系师资为主,外请自治区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代表性传承人参与授课。本次培训的课程设置根据本校具体优势资源与学员培训需求确定,实现理论与实践同步开展,考察与交流跟踪指导。
培训总课时为172 学时,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理论课程部分76 学时, 占总课时的44.19%,二是实践课程部分36学时,占总课时的20.93%,三是参观交流课程部分60 学时,占总课时的34.88%。
现场教学西藏大学图书馆
(一)理论课程中特色课程为名家讲堂,相关名师有“藏族唐卡(勉唐画派)”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丹巴绕单;“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阿旺晋美;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导师罗布斯达等;“藏族唐卡(钦泽画派)”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边巴旺堆副教授。根据学员意见要求,开设了《藏族美术史》《宗教常识》《藏文书法》《民族企业文化创意实例》《非遗政策解读》和《非遗项目申报流程》等专题讲座,邀请到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及教授,开设相关课程,开拓学员的眼界。
(二)实践课程主要是参训学员的技法交流,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安排学员开展一些绘画创作课程,考虑到参训学员来自不同地区,传承不同画派,实践技法课程也非常有必要,加强了学员的交流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并且应学员要求,除绘画技法与实践课程外,还增加了《藏文书法》的学习与实践。
(三)观摩考察主要组织学员到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贡嘎曲德寺、夏鲁寺、桑耶寺等进行艺术参观考察,到丹巴绕旦唐卡艺术学校、西藏唐卡画院等部分唐卡传习基地进行观摩交流,学员通过考察交流,感受不同区域绘画风格的区别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同绘画风格、不同艺术表现为学员们今后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
在管理方面,培训班制定《学员手册》,严格考勤制度;制定相应的应急问题应对措施方案,保障学员在参训期间的生活学习顺利进行。学员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学习后也有了一些创作理念和想法,纷纷表示在培训结束后继续进行学习和交流,希望老师们也能在培训结束以后继续分享更多专业知识。
现场教学拉萨市奶琼寺
三、研培成果
近些年实施的研培计划,通过高校平台,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源。通过带动传承人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研究技艺、开展多形式的交流研讨与实践,让新一代唐卡传承人受益,提高了他们保护传承的热情、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多学员在在学习创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学员格桑次仁在第三届西藏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中获得“工巧奖”称号。学员多拉的拉孜恰雄唐卡店在2021 西藏“最美唐卡”评选大赛中度获得冠军。学员邓巴曲增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唐卡画师,也是察雅县荣岗乡陆岗民族手工艺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近年来致力于民族手工艺术品的创作。据邓巴曲增介绍,近年来他招收学徒近60 人,部分已经毕业的学徒都在各地服务社会,依靠自己的手艺过上了较好的生活,这些徒弟都是脱贫低保户的子女,其中更有3 个是残疾人,他的公司参加2021 年度察雅县物资交流会获得“最佳销售奖”,在2022 年度助企惠民活动中获得优秀奖。
西藏大学通过研培工作不仅为传承人提供了教育资源,也推动了学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发挥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学员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