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青海民族大学承担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花儿”传承人研修任务。学校严格按照“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宗旨和目标,完成了培训任务,还带动了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提质增效。研培计划成为学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途径,建设教育科技强国的重要阵地。
一、基本情况
这次培训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通过组织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提高传承素养和专业能力。
青海民族大学把这次“花儿”培训看作是推进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良好机遇。切实帮助非遗“花儿”传承人群补文化修养之缺、艺术创造之缺,拓展受训学员视野。青海的非遗“花儿”传承人舞台经验丰富,演唱技艺娴熟,其缺乏的不是专业歌唱技巧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缺乏的是眼界和平台。为此文旅厅面向全省择优招收30 位非遗从业人员,组织一系列理论和实践课程,全面提高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学展示
二、经验做法
(一)学院高度重视。学校主管领导亲自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统一协调,研修班由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培训中心主任哈立新任项目主要负责人,艺术学院院长董卿基牵头组建专业师资团队,聘请省内专家学者、国家级花儿传承人参与授课。
(二)培训方案完备。以通识课程为主,弥补学员文化之缺;以实践观为辅,用走出去的理念丰富研培内容。从理论基础入手,本期研修班将我省“花儿”非遗传承人及民间艺人相聚于青海民族大学,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与教学,提高非遗传承人的修养,培育创新创业意识。
理论素养:授课内容包括音乐文化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河湟文化与河湟花儿、青海“花儿”现状与发展等,邀请马全、杨生顺等行业知名专家,艺术学院音乐教授进行多方面线下授课。
考察交流:参观青海省藏文化博物馆,探索博大精深的佛教唐卡艺术绘画奥秘。与省外非遗传唱者进行深入交流,体验当地“花儿”格律音调。
专业实践:针对学员在音乐的基础知识和自我创作能力的薄弱环节设置课程,有效帮助传承人提高创作实践水平和技艺传承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学员完成每日声乐练习,根据学员声色特点,学习适合自身的独特唱法。
(三)培训过程规范。培训期间,运用管理科学和教学论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对教学过程各要素加以统筹,使之有序运行,提高效能的过程。制定、实施教学计划和进行学员管理,并由班主任在班级群内进行“微党建”学习,推送时事政治等内容,学员外出单独行动时须严格坚持申报审批,如有特殊需要,经审批后方可离开,相关材料报送省厅备案。培训课程结束后,根据培训目的和要求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为出勤、随堂表现、笔记、总结等。学员需在微信群内,提交培训日志。针对研修内容,总结研修收获,反思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教学展示
三、研培成果
(一)提高政治站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做好文化工作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繁荣中国文艺的目标,这位新时代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的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训机构,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每一位培训者都应牢记,传承保护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
(二)优化教学模式。我们在承接非遗研培项目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困惑,作为非遗传承人,学员应该更需要答疑解惑。培训开始之初和结束之后,艺术学院董卿基院长带领音乐专业的老师经常在学员群中答疑解惑,通过充分的沟通交流,帮助学员成长,同时也优化了我们的培训思路。精准对接非遗传承人发展需求,规划设计好培训项目和课程,打造特色品牌,培训基础类型、条件、优势不同,通过错位发展,走特色化、差异化、优质化发展之路,增强适需供培能力。
(三)提升艺术修养。在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学习期间,研修班极大地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学员在课余自发聚集,交流听课心得和演唱技巧。结果问卷显示,学员对本次研修的满意度为99%。通过这次培训,传承人和花儿歌手们正确理解和定位了花儿演唱技巧,对我们客观把握花儿发展现状、演唱水平,以及传承花儿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意义。研修班师生持续在班级微信群交流,自发形成后期展览、交流与合作。
《最美的“花儿”献给党》系列演出活动
三、研培成果
(四)多媒体宣传。此次培训的成果形式分为网络呈现和线下呈现。线上,通过网络直播、App、微课程、金课、云平台等展示呈现;线下,通过书籍、舞蹈、音乐展示呈现。本次培训,进一步打开了未来合作的空间,为青海“花儿”文化艺术传播提供了新的土壤。
(五)衍生成果。课后杨生顺、苏娟等老师根据此次研修班,分别进行相关课题研究。苏娟老师2022 年在群文天地第6 期发表论文《传统音乐的当代创作与创新探赜—以河湟花儿为例》,2022 年3 月主持完成2017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甘青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共生研究,董卿基教授在此次研修班的基础上,向学校本科生开设非遗进校园课程《青海花儿演唱与欣赏》,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选修报名人数一度突破组班限。杨生顺副教授在2022年《最美的“花儿”献给党》项目通过打造“一主一辅两翼”红色“花儿”教育基地、融合红色教育和花儿文化,繁荣青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成为引领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旗帜。
此次非遗研修班不仅提升了非遗传承人以及民间艺人的专业技能,还进一步拓展了非遗文化培训的新领域,探索出“花儿”文化与红色教育相结合的新道路;推进青海文明探源、优秀民族文化领域的研究;提炼展示新时代中华优秀文化的青海精神标识,加大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打造“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的文化符号。
教学参观”二弹一星“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