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于无声处最有情 国家京剧院《生死契约》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十八位村民签下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没有豪言壮语,只是相约如果有事子女由乡亲一起养;临行前妻子在寒风中依依惜别,带头人杨东昌说“回吧,回吧”,夫妻之间的爱情没有海誓山盟,却更令人动容……9月17日,记者跟随由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2018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媒体进院团”活动走进国家京剧院,该剧院现代京剧《生死契约》正在进行彩排,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故事历经40年仍然震撼人心。
对于中国而言,小岗村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一段生动的往事,更是一种改革精神的代表和象征,也因此成为了诸多艺术作品的素材来源。此前凤阳花鼓说唱《情满小岗村》、现代京剧《天地人心》等演出后都有不错的反响,而本次国家京剧院推出的《生死契约》也对“小岗村”进行了新的诠释。
据国家京剧院党委书记宋晨介绍,秉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生死契约》剧组主创、主演分别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8月期间六次赴小岗村,安徽省蚌埠市高埂村、大孔村等进行采风工作,《生死契约》青年编剧高明更是一人在当地驻扎30天,与当地村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畅谈当年细节。
高明告诉记者,在采风过程中,受小岗村当地一位老人“当年我们是改革的带头人,现在我们年纪大了,但还要做新时代改革的追随者”触动,她选择将“站在新时代高度回望小岗村改革精神”作为剧目切入点和主题,以新观念、新角度对小岗村这个并不算新颖的题材进行新的表达。也正是因为采风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高明才用仅21天就完成了这部现代京剧的创作。
京剧变得更“好看”了,这是央广网记者观看完当天《生死契约》第四场彩排后最大的感受。相比结构相对保守与缓慢的传统京剧,《生死契约》在结构上更加紧凑,部分场次中借用了影视蒙太奇的表现方式,运用不用空间的同时对话让故事更加流畅活泼。“对于现在的京剧而言,我们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让观众能坐得住”,高明认为。
2011年毕业后来到国家京剧院从事编剧工作的高明曾凭借《江油关》《青山依旧》和《生死契约》三次入选“文化部剧本扶持工程”,对京剧创作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对“时代气息”的重视。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高明也告诉记者,《生死契约》剧本尊重并保留了京剧的叙事结构与表现规律,但又在结构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整合与突破。同时,剧本以诗化的唱词、韵律化的念白和京剧化的情节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既有京剧艺术个性,又符合当今时代审美节奏和气息。
据悉,《生死契约》目前已正式进入紧张排练阶段,将于9月24、25日在梅兰芳大剧院首次与观众见面。
(以上来源:央广网 王子衿 2018-09-18)
国家京剧院《生死契约》将上演 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
“我曾在小岗村创作采风四十余天,记得当地一位老人说,‘当年我们是改革的带头人,现在我们年纪大了,我们还要跟随共产党,做新时代改革的追随者……’就是这样一句话触动了我,让我找到了创作《生死契约》的切入点。”《生死契约》编剧高明在9月17日举行的2018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媒体进院团活动上动情表示。
据介绍,《生死契约》是国家京剧院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创排的现代京剧,也是一部献给农民和土地的京剧。该剧力求站在新时代高度回望小岗改革精神,以京剧艺术的形式,呈现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十八位农民立下生死契约、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故事,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感人壮举。
《生死契约》创作期间,剧组主创、主演分别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8月期间,六次赴故事发生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以及安徽省蚌埠市高埂村、大孔村进行采风工作。最长的一次,青年编剧高明一人在当地驻扎30天,跟随当地农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百姓生活,畅谈当年细节。为保证剧本质量,国家京剧院还特别邀请文史顾问、文学顾问对剧本进行严格把关,在深入学习、采风、研究、听取院内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将剧本修改完善。日前,该剧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剧本扶持工程项目。
导演陈蔚介绍说,《生死契约》以现实主义风格结合戏曲写意的诗化意境,用“厚重而不笨重,朴实而不陈旧”的艺术理念,呈现京剧所独有的庄重大气的风格,从生活出发创作舞台精品,充分发挥京剧艺术的魅力。目前,该剧已进入加班加点排练阶段,将于9月24、25日在梅兰芳大剧院正式上演。
正在北京举行的2018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是国家艺术院团连续第9年开展集中展演活动。今年的演出季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为观众带来10个院团演出的21台剧目,全面展示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创作成果和艺术工作者良好精神面貌,搭建展示、交流、学习和惠民平台,打造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品牌。
今年国家京剧院推出两台现代京剧参演,分别为现代京剧《红军故事》(《半截皮带》《半条棉被》《军需处长》)和全新创排的《生死契约》。除上述提到的《生死契约》,《红军故事》也将于9月19、20日亮相梅兰芳大剧院,该剧讲述了红军长征路上三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展现红军历尽千难万险,坚守革命信仰,为革命胜利、为人民解放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以及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鱼水深情。
(以上来源:光明网 张薇 2018-09-18)
《生死契约》:站在新时代高度回望小岗村的改革精神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如果说中国的对内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那么农村的改革可以说是从小岗村开始的。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2018年,国家京剧院以此为蓝本,创作了现代京剧《生死契约》。
《生死契约》用京剧艺术呈现了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十八位农民立下生死契约,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故事。国家京剧院党委书记宋晨告诉记者,“《生死契约》聚焦了‘改革开放’主题。其实这个题材很大,而我们这个戏就是想告诉观众改革开放的源头,让更多观众了解,是我们的党领导人民拉开了改革的大幕,开始了四十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同时,这出戏展示了我们农民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我们党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这个戏,我们想告诉大家不仅小岗需要改革、中国需要改革,我们的民族更需要改革。这个戏讲述着改革的故事,同时也在宣扬改革创新的精神。这与我们今天党和政府提倡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一脉相承的。”
小岗村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一段生动的往事,他更多地代表着中国改革的精神。为了更好的了解当时的情况,《生死契约》剧组主创、主演分别与2017年12月至2019年8月期间六次赴故事发生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安徽省蚌埠市高埂村,大孔村进行采风工作,跟随当地农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百姓生活,畅谈当年细节。这次采风不同于以往,是国家京剧院首次所有主演、剧组全部下基层体验生活。“创作的规律无论有多少种,最根本的还是要深入生活。”国家京剧院党委书记宋晨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
《生死契约》编剧高明曾在小岗村创作采访40余天,她深有感触,“刚接到这个题材时,我以为是一个普通的戏。后来在体验生活中,与老乡们接触后,他们改革的精神感染了我。记得当地一位老乡用标准的安徽话和我说,‘当年我们是改革的带头人,现在我们年纪大了,但我们还要跟随共产党,做新时代改革的追随者……’就是这样一句话触动了我,让我找到了创作《生死契约》的切入点,那就是——站在新时代高度回望小岗的改革精神。”
40 年前,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几户农民在全国率先推行“大包干”,从而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时代巨幕,给中国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改革开放给中国所带来的变化,不仅是翻天覆地,甚至是影响了我们当今每个人的命运,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改革开放是人心所向,敢为人先,勇于开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如何用京剧艺术展现当时的故事呢?高明表示,在创作中给予舞台呈现以充分的表演空间、表现支点,更考虑到当今时代的审美节奏。剧本采用诗化的唱词、韵律化的念白、京剧化的情节,在结构上尊重并继承京剧艺术表现规律,但在节奏上突破并发展京剧表现规律。
导演陈蔚透露,这部戏充分发挥了京剧艺术的魅力,从剧本、音乐、导演,表演和二度创作上,避免老气横秋,赋予这个戏强烈的时代特征,同时从人物塑造出发,充分运用京剧的程式和技巧,能够达到一定的观赏效果。“厚重而不笨重,朴实而不陈旧”。
据悉,《生死契约》将于在9月24日、25日在梅兰芳大剧院首次与观众见面,为了更好的展现这出戏,目前全体演职人员齐心协力,每日研究剧本、打磨唱腔,争分多秒地创排这出戏。
在记者探班采访中,《生死契约》的主创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剧中杨东昌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马翔飞透露,杨东昌这个人物在剧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时情况下,他带领着18户农民一起按下生死契约,这个人物是有胆量、有担当、有责任、有文化的农民。他和之前很多人物都不同,不能演绎成传统戏中的杨四郎、诸葛亮,也不能演成现代戏中杨子荣、赵永刚,而是用传统京剧里面的技巧结合人物性格把这个人物树立在舞台中间。廖书记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魏积军表示,在刻画廖书记这个人物的时候,要做到“真人、真实、真情”。《生死契约》副导演、县委书记陈蛐蛐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吕昆山透露,这出戏区别于传统戏,没有水袖,没有官帽,没有髯口等,更需要演员深刻的理解人物。剧中段红霞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李红梅表示,段红霞是一位农民的媳妇,她淳朴、泼辣、温暖、坚强,代表了中国妇女中最为普通的那种女人,但是她身上洋溢着一种坚定的力量,这也是陈蔚导演一直强调的农民骨气和民族精神。为了突显人物的性格,编剧高明在戏中编写了大段的念白,给了演员很大空间塑造人物。
正如陈蔚所言,“京剧《生死契约》描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是献给改革开放40 周年的一部当代京剧,是献给农民的一部戏,是献给土地的一部戏,是献给时代的一部戏。”这是一部值得期待的戏。
(以上来源:中国经济网 成琪 2018-09-19)
【数据分析】
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各大院团及剧院给出了自己的献礼。2018年国家艺术院团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的演出季已经拉开帷幕,将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为观众带来10个院团演出的21台剧目,全面展示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创作成果和艺术工作者良好精神面貌。参加演出季的现代京剧有《红军故事》(《半截皮带》《半条棉被》《军需处长》)和《生死契约》,有助于观众全方位的了解中国历史在党的领导下的发展历程。
40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为了治穷,第一次摁下“包产到户”的生死契约,而后又为挽留一位改革路上的带头人三次摁下红手印,让这片厚重的土地迸发出一个时代的传奇。对于中国而言,小岗村是改革精神的代表和象征,而本次国家京剧院推出的原创京剧《生死契约》对“小岗村”进行了新的诠释,将那段改革的故事重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年轻人更好的了解那段改革的历史,有助于当代年轻人学习长辈敢想敢拼搏的精神。
创作以纪念为主题的京剧十分必要。京剧《生死契约》的主题既接地气、深入生活,思想又有深度,以一代人的命运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发展动态,是值得保留的优秀艺术作品。好的作品,需要创作者脚踏实地的深入实践,更离不开“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优秀艺术人才。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同时,为年轻人在民间“拜师学艺”搭建平台、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推动京剧艺术的传承和繁荣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