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甘肃敦煌旅游全面重启 文化旅游市场渐复苏
5月10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闭关”逾百天之后恢复开放,其“姊妹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亦将于近日陆续“重启”。这意味着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名城甘肃敦煌旅游市场全面恢复运营,文化旅游市场逐渐复苏。
据了解,目前尚处于疫情防控期间,莫高窟只开放8个实体洞窟参观,单日门票发售量为1800张/天,达到上限后将停票。所有游客预约购票前须提前申领“国家防疫信息码”(甘肃省外游客)或“甘肃省健康出行码”(甘肃省内游客),“健康码”为绿码的游客可预约购票,黄码或红码的游客不可购票。
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10日发布消息称,作为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的一个偏远的戈壁绿洲城市,敦煌在疫情期间有幸成为“无疫区”,但疫情防控措施和强度一点也不比差,各行各业经济一度停摆,敦煌文旅行业受到较大影响。
据介绍,疫情防控期间,敦煌官方为文旅企业相继出台优惠政策、为旅游企业减负、开展网络培训、组织周边踩线游、开发敦煌研学游新产品、组团参加环西部旅游专列等多种途径和办法,有效激发敦煌消费市场活力,敦煌文旅企业大部分已复产复工,促进了敦煌文旅产业快速提升。、
为缓解旅行社的现金流困难,推动文化旅游市场恢复,3月中旬,敦煌市采取全程线上办理的方式,简化申报程序,用最短的时间把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暂退到符合条件、有需求的旅行社。全市156家旅行社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1548万元。
随着全国范围内的疫情得到控制。3月17日开始,敦煌境内的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雅丹世界地质公园、玉门关景区、阳关景区和敦煌古城在加强防控措施、保障游客安全的情况下陆续恢复对外开放。各景区采取信息采集、体温测量、网络购票、实行分散式游览、要求必须全程佩戴口罩等措施,保障游客安全有序参观游览景区。
为致敬一线“战疫者”,敦煌市属景区自恢复开放运营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医务工作者、人民警察可享受本人和1名同行人员“1+1”免门票参观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雅丹世界地质公园和玉门关景区等优惠政策。
(以上来源:中国新闻网,2020-05-11,记者:冯志军、王斌银)
甘肃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吸引4207万人次游客“逛”酒泉
记者3月20日从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自甘肃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部署以来,酒泉市文化旅游业逆势上扬,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9年酒泉市共接待游客4207万人次,同比增长30.03%;实现旅游收入418.6亿元,同比增长32.35%,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规划先行 重点实施景区项目带动
据了解,在甘肃省文旅厅、省发改委、省交通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2019年酒泉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安排部署,成立了由酒泉市委书记、市长和敦煌研究院院长任组长的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工作领导小组。在编制完成《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发展规划》专项规划,为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和酒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构建了完备规划体系的同时,还重点实施了10个示范性、带动性景区项目,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悬泉置遗址保护利用等8个项目开工建设。金塔胡杨林景区全面启动5A级旅游景区创建。玉门赤金镇铁人故里、瓜州红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馆等3个景区建成3A级旅游景区。此外,还实施了12个重点产业项目。其中:敦煌莫高里•工匠文化村、肃北千亩花海—紫亭湖景区、肃州区“丝路玉语”等5个项目建成运营,肃北党河外滩文旅综合体等4个项目开工建设。建成金蜗牛和敦煌锦绣大地2个自驾车营地。
快速发展 签约343.72亿元融合项目
另外,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酒泉市还策划了酒泉航天科技文化博览园、酒泉自驾车(房车)营地等75个文旅招商项目,先后10次“走出去”招商,24次“请进来”考察,共签约28个文旅产业和交旅融合项目,签约金额343.72亿元。旅游交通持续改善更是为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目前嘉峪关机场新增兰州至嘉峪关直飞航线1条,复航长沙-西安-嘉峪关等2条航线,总航线达10条,通航城市12个。敦煌国际航空口岸全面开放,敦煌机场航线达到21条,通航城市19个。实施的10个重点旅游交通项目进展顺利,其中:敦格铁路、敦煌铁路改造提升、肃航公路非军事段、S314线—黑山嘴公路(景观大道至黑山嘴段)等项目建成通车,柳园至敦煌高速公路、柳园至格尔木高速公路(敦煌至当金山段)、肃北至沙枣园一级公路、玉门红色旅游公路开工建设。酒泉市旅游集散中心及城市候机厅建成运营,旅游交通通达能力持续提升。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文旅开花 “夜间经济”持续繁荣
2019年也是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文化旅游产业多处“开花”的一年。《又见敦煌》《丝路花雨》《敦煌盛典》累计演出1300余场次,接待游客85万人次。科技探秘、艺术研修、户外拓展等主题研学产品受到青少年群体青睐,研学人数达20万人次。推出沙漠露营、夜游景区、夜品佳肴、夜赏演艺等夜间文化旅游产品,“夜游莫高窟”“夜游雅丹”等产品受到市场热捧,敦煌市初步形成以三大演艺、三大夜市为支撑的夜间经济消费体系,“夜间经济”持续繁荣。还成功举办了第五届酒泉国际戈壁超级马拉松赛、第十四届瓜州“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等省级以上大型赛事活动30余场次,消费拉动效益明显。在充分借助“一会一节”平台的基础上,筹办了“创意丝路”第二届敦煌国际设计周、“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复制展等5项主题活动,配合完成了“绝色敦煌之夜”演出、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首映式等7项主题活动,策划举办了第七届酒泉华夏文化艺术节暨酒泉边塞文化旅游节、阿克塞丝路骑射大赛、第三届“丝绸之路(肃北)那达慕”、瓜州张芝文化艺术节等11项分项活动。
(以上来源:甘肃学习平台,2020-03-24,记者:李杨)
甘肃敦煌: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2019年,敦煌市抢抓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机遇,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文旅产业,全年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分别达1337.3万人次、14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1%、30%。旅游项目争取资金3638.51万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834亿元,招商引资2.3亿元。
记者从敦煌市委办了解到,2019年,《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发展规划》通过评审,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持续发力;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和环境综合承载力专项规划编制完成;悬泉置交旅融合项目开工,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基础设施提升、雅丹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面启动。
敦煌市还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入围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获得2019中国最具魅力会奖目的地。同时,敦煌国际航空口岸开放,动车开通运营,敦煌航空公司筹建加快推进,敦格铁路全线贯通,敦当高速、柳敦高速快速推进。
2019年,节会经济在推动敦煌城市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九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在敦煌闭幕;成功举办绿公司年会、世界地质公园年会、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国际“双遗”马拉松等重大节会赛事;策划举办了敦煌农耕文化论坛、文化旅游论坛、经济发展论坛和艺术城市建设论坛,进一步提升了敦煌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敦煌市还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强化旅游行业行政执法,推进城市民宿和农村民宿、户外业态、旅行社资源整合,完善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制度,提升宾馆饭店档次,建立市属国有公司适度竞争制度,突破旅游产业发展瓶颈。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负责人表示,非遗门类众多,涵盖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特别是以传统工艺类非遗为主的产品,植根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符合当下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消费的趋势和潮流。同时,非遗在带动就业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此时举办“非遗购物节”,对于帮助广大非遗传承人群、项目保护单位、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非遗相关企业克服疫情影响,推动复工复产,促进社会消费具有积极意义。
(以上来源:酒泉日报社,2020-01-21,记者:杨阳、张晓亮)
甘肃旅游融合丝路文化 深度游、自驾游成趋势
近日,马蜂窝旅游网联合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交换中心共同发布了《中国省域自由行大数据系列报告之甘肃省》(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甘肃省旅游市场现状、旅游资源特色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马蜂窝数据研究中心负责人马禹涛表示,甘肃省是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甘肃的旅游热度迎来了新一轮增长,甘肃省也将“交响丝路•如意甘肃”作为其文旅形象,进一步增强大众对于甘肃的旅游认知度,积极扩大甘肃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数据显示,甘肃省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已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文旅产业已成甘肃十大生态产业的首位产业,被视为甘肃经济动能转换的“排头兵”。备受海内外游客青睐的“丝路之旅”,更逐渐成为甘肃文旅产业新的增长动力,从古丝路沿线的七彩丹霞、麦积山到敦煌莫高窟,甘肃正在变成“丝路游”全域大景区。
文旅融合新名片,带动甘肃全境热度增长
马蜂窝大数据显示,在甘肃省旅游目的地中,庆阳市的热度涨幅位居第一,涨幅高达114%。庆阳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素有“陇东粮仓”之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甘肃省旅游热度涨幅较高的其他目的地还包括定西、酒泉、白银、金昌,其中酒泉依托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举办了“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敦煌双遗马拉松和“丝路记忆•西北五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
在景区方面,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传统热门景区热度依旧较高。传统热门景区之外,兰州的白塔山公园、张掖的平山湖大峡谷等景区热度增长较快。
好友、家庭出游比重大,自驾游、深度游成趋势
数据显示,前往甘肃旅游的人群多和朋友同行,有41%的游客是与朋友一同出游观光,领略甘肃的粗犷地貌风光;其次是选择家庭和亲子出游。甘肃多样的地形地貌风景,丰富的红色文化与人文风光,以及夏季适宜的气候,越来越受亲子及家庭游客喜爱,家庭和亲子出游比重不断提高,占游客整体近三成。
多样地貌、大漠风光,也让甘肃成为中国境内公路旅行最为热门的地区之一。数据显示,2018年自由行游客在游记中提及次数最多的甘肃自驾游城市是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敦煌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游客通过自驾敦煌得以深度体验丝路文明。同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张掖和兰州也为自驾游热门城市。
在自驾游群体中,大部分游客多为80、90后的青年,40岁以下的自驾游游客人数总计占全省自驾游游客总数的60%以上。
面对甘肃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游客愿意花费更长的时间进行深度体验。2018年,入甘游客驻留时间以1—3日为主,占比80.45%,驻留时间为1天的游客占比48%。对比往期数据,驻留1天以上的游客占比显著提升,同时全省游客平均驻留时间也由2017年的1.89天上升到2.33天。入甘游客驻留时长在逐渐增加,意味着甘肃省的旅游资源、旅游活动项目、旅游设施、旅游服务质量都在稳步提升。
(以上来源:新华网,2019-11-08)
甘肃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独具特色
昨日,小编从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了解到,在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13日)到来之际,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将组织全省各市州文旅部门、各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集中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和“非遗购物节”活动。
通知要求,要加强疫情防控,加大线上传播。减少人员聚集,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加强数字化展示和网络化传播。
据悉,今年的活动宣传口号为“传播文物价值 展现中华风采”“全民参与保护 资源你我共享”“文物珍藏记忆 见证抗疫历程”“在线云观展 文博新样态”,主场城市口号为“一城文化满城绿 多彩文化数桂林”。
相关专家表示,世界遗产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区域和文化遗存。自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建立《世界遗产名录》以来,保护世界范围内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理念作为人类应对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最具认同感的战略,在全球得到广泛传播。
非遗宣传展示及“非遗购物节”活动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与旅游融合发展相结合,积极宣传本地优秀乡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体育、传统医药、传统饮食类项目魅力,展现非遗保护成果;要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充分发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广大志愿者的积极作用,确保宣传效果落到实处。
各市(州)文旅部门要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活动主题和口号,对照省厅要求,制定相应实施方案,在本地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和“非遗购物节活动”,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以上来源:陇上非遗,2020-04-30,记者:唐伊)
【数据分析】
新时代催生新业态。近年来,甘肃文化旅游产业亮点频闪,卓尔不凡,荣耀成为新时代的“宠儿”。 2017年迄今,甘肃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增速持续保持在25%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甘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扩大内需的新动力、富民惠民的新途径,文化旅游产业是甘肃省确定的绿色崛起十大生态产业的“首位产业”。
自2017年以来,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2018年,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7%,2019年全年,这一比重达到8%左右,全年将吸纳就业人数76万人,带动13万人实现脱贫。2017年、2018年、2019年1-6月游客每人次创造的旅游综合收入(旅游人均消费)分别为661.1元、682.1元、708.8元,呈现出逐步增长的态势。甘肃文化旅游产业较快增长,有力地推动了甘肃绿色发展,使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住宿、餐饮、运输、信息等二、三产业加快发展,“一业兴、百业旺”的产业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甘肃敦煌文化旅游圈具有以下发展优势:
文化先天优势。甘肃是文化大省,也是文物大省,汇聚了中华始祖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敦煌壁画、嘉峪雄关、武威天马、魏晋砖画、西夏古碑、麦积雕塑等都是顶级“国粹”,代表着一个特殊时代的艺术顶峰。
资源先天优势。旅游业发展需要有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来作支撑,需要有优质的旅游资源来吸引游客。甘肃的旅游资源在全国综合排名位居第5位。据考证,除海洋、岛礁之外,其他所有的地貌甘肃都有,这种自然资源的优势成为甘肃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势。甘肃旅游业的发展一开始就不是单纯依靠自然风光,而是靠底蕴深厚的文化来支撑的,如敦煌莫高窟,一开始的理念就是以守护历史文化为主,迄今仍坚守这一理念。莫高窟深藏其中的文化国粹是国家乃至世界无尽的宝藏,几乎一生也研究不完。近年来,甘肃省每年都举办大型的旅游节和文博会,即“一会一节”,其目的就是将文化和旅游两个业态深度融合,以文促旅,以旅促文,催生文化旅游互促共荣的叠加效应。目前,“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的旅游品牌传播面越来越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