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意
一款“朕知道了”的胶带纸,今夏意外风靡两岸四地,掀起一股台北故宫的新热潮。作为台北故宫首推的皇帝朱批纸胶带,该文创品取自博物院典藏康熙真迹,创意设计简单明了又霸气十足。以黄白红三色为一组,售价200元新台币,让众亲诸粉大呼过瘾,直赞“故宫文物不再不能亲近”。该品秉持“以故宫典藏为源”的博物院文创原则,又一反皇家严肃端庄的传统印象,依托亲民产品的日常亲和,并借助故宫网络商城,特别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收藏热潮和网络热议,所到之处开启想象欢乐无限,堪称华语圈的一大文化事件。
该系列胶带纸目前已有五款上市,除了“朕知道了”,还包括“乾隆御览之宝”“宫院藏印章”“青铜器图纹”“金文”等,台北故宫还将陆续推出20款。展区内外网络上下,从网购、团购、代购、预购到故宫精品粉丝群建立,从文博工作者的公益参与和设计领域的专业批评,到民众对相关文博知识学习和对朱批奏折展的内容回溯,这次大众对“朕知道了”的热烈反应出乎各方意料。这款胶带与馆藏文物结合的文创设计,典出渊源、构思精巧、现代时尚又充满草根气息,让见闻者忍俊、创作者会心。
一款小小的文创作品,千锤百炼后惊艳亮相,其背后凝结的是文博文创团队的持续研发,更是博物院建院以来使命传续的集体爆发。
台北故宫近些年推出了2400多种的文创产品,产品年收入达到8亿新台币,这背后是确实的历史依据、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开放的创意设计,以及多领域专业人士同心协力,文脉相续、薪火相传的真心诚意,还有博物院经年发展所形成的战略体系与发展理念。作为台湾最为骄傲的文化资产,博物院积极顺应世界范围内的博物馆运营转型和价值功能拓展,回应“台湾设计”和“智慧台湾”的总体目标,除了保持文博专业研究的传统优势外,还专项谋划文创发展,以面对事业竞争和永续经营的挑战。在“数位故宫”“智慧创意故宫”“大故宫”等战略规划推进下,台北故宫博物院已日渐形成文创领域的三大社会品牌,即基于69万件精良藏品的文化教育品牌、基于文创能力培养的人才开发品牌,以及基于当代设计产业的合作营销品牌。
其中,文创人才是台北故宫文创产业的核心要素。博物院没有专门的文创团队,通过竞赛向社会公开征集典藏衍生文创提案,收集文创产业发展研习成果,这是博物院目前获得文创初选的两种主要途径。因此,博物院面向社会开发了系列项目,旨在熏陶、培养和提升相关人士及团队的文创素养和能力。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习营”,自2009年起以团队为主要对象,以故宫典藏文物为基点,每年定期开展文创专业培训,形成一批实质设计成果,并建立博物院与文创产业之间的合作及营销模式。
就是在这次竞赛中,两位设计专业的在读研究生提交的“古纹胶带”和一位16岁高二女生设计的“翠玉白菜伞”脱颖而出,成为博物院的创意来源。而与青年设计者密切合作已经成为台北故宫文创的积极经验。以资深设计的专业眼光看,这些作品单薄稚嫩不够完美,但因突破了传统纪念品的千篇一律,少了呆板沉闷和潦草应付,特别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和关注。“衍生品是博物馆知识消费的延伸”。从典藏珍品的特质中,吸引年轻受众参观博物馆、参与到博物馆工作,成为个人精神生活、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构成,在这一当前博物馆生存的主攻方向和社会影响上,台北故宫实实在在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关于台北故宫,有部纪录片一再被提起。这就是博物院与国家地理频道携手,于2007年推出的“透视内幕:‘国立’故宫博物院”。该片通过34种语言在166国电视频道播出,透过国际宣传平台,带领全球观众一窥中华瑰宝,了解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传统与再造,与世人分享这座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宝库。影片制作精良,感官印象深刻。其中有片段介绍清乾隆宫廷技师陈祖章所雕的核舟:榄核长不盈寸刻而成舟,八位人物须眉毕见,箬蓬花窗、桌椅煨炉、杯盘菜肴等,以及刻于舟底的《后赤壁赋》全文,不可思议地以高清呈现,精巧绝伦,一枚细榄妙化仙舟,年少习读《核舟记》时的惊愕恍若在前,令人回味向往。该纪录片作为台北故宫藏品数字化的项目成果,荣获了多个国际奖项。
作为国际级博物馆,台北故宫在文博研究、专业展览、教育推广、文创发展、观众服务等方面的作为有目共睹、精彩可期。“工程可以使一个城市变大,但只有文化才能使一个城市变伟大。”从馆藏珍品到文创产品、商品,再到平民藏品,从典藏特展到文创竞赛,再到互动参与,让诸般禁脔走入寻常百姓,特别是唤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品味,博物院对各环节进行精心设计、细致推敲和深度发掘。近期,博物院在台湾各地举办“故宫潮:当国宝遇上设计”巡回展,引发广泛回响。这是院方尝试走向民间,走向民众的一种努力。而“朕知道了”的热力仍在持续发酵,随着特展进入地方,目前正变身为好吃的小蛋糕出现在教养学校,尽显博物馆文化的濡化风采、涵化功能及感化力量,传承历史、启发未来。
(以上来源:求是理论网)
台北故宫的人间烟火味 文化创意让冰冷文物走出深宫
“朕知道了”胶带于7月4日推出,一盒胶带有红、黄、白三种颜色,售价为200新台币(约合41元人民币)。
台北故宫的文创商品有很多,但唯独“朕知道了”销售火爆。台北故宫博物院登录保存处处长金士先认为,“文创是自下而上的,必须贴近生活,才会有趣,才会有人买。你用玉做手镯,永远有人买,但做成翠玉摆件,就不一定了,因为玉镯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文创最怕的是,生产者觉得有趣,买的人没感觉。”
他说,“朕知道了”胶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将古老朝廷奏折中死板沉闷的文字与纸胶带这个在青年人中非常流行的东西完美结合了起来,陡然有了生命,又俏皮又霸气。
文创从头到脚
台北故宫与90余家台湾本土以及国际知名厂商合作,目前已推出了近2400种文创商品,包括“翠玉白菜伞”、“冰山一脚”潮袜、“富春山居图”茶杯垫以及“宫乐美人胡椒瓶”等,可谓从头到脚到厨具都充满了活泼的生活气息和历史文化感。
典雅的“冰山一脚”连裤袜,巧妙地结合了北宋汝窑莲花式温婉的冰裂纹与南宋龙泉窑青瓷的细腻,让这两大中国官窑“瓷器”随着女子秀美大腿的移动而游走四方。
而颇受台湾本地顾客青睐的“翠玉白菜伞”,则是由一名17岁的少女设计的。这款半绿半白的晴雨两用折叠伞,设计灵感来自于台湾岛炎夏午后的大雷雨,是2010年文创商品竞赛的获奖作品。
台北故宫没有自己专门的文创设计人员。它采用两种方式获得文化创意。“一是向社会公开征集文创提案,二是商家自己提案,再由专家和博物院有关人员组成的文创开发商品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查。”金士先说。
他说:“文创不是模仿。文创精神是创造文化情景,引导需求,创造期待,创造议题。如果只是想要满足消费者,不断生产同样的文创商品,那么文创很难走远。”
冰冷文物不再深锁宫中
文创商品是展览的延续,也是记忆的延续。
博物院院长冯明珠说:“在展览上你看到了翠玉白菜,买一个翠玉白菜的文创商品,哪怕是个钥匙链吊坠,回家继续把玩,也能勾起你在看翠玉白菜这个真迹时的感受。”
“朕知道了”纸胶带的创意灵感,就是源于当时任研究员的冯明珠在2004年策划的“知道了:朱批奏折展”。
这个貌似普通的纸胶带,充分张扬台北故宫文创能力的同时,也让深锁宫殿的冰冷文物有了人间烟火味,让通常意义上端庄严肃的博物馆亲近了民众,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倘若康熙再见奏折,说皇上“御批墨宝”已经出宫,移位到了当代青年欢喜的胶带上,大概会欣欣然,再提朱笔御批:“朕知道了”。
由正襟危坐到放低身段
文创成为商品,当然会给博物馆带来好处。去年,台北故宫礼品店收入达7.2亿元新台币,今年可望达到8亿元新台币。
但对于台北故宫来说,商品只是文创的很小一部分。“文创是一个整体方案。每次特展的布展、为民众提供的休闲环境、咖啡屋、茶点房……都是文创的一部分。成功的文创是能让民众常常来,不是只来一次,而且每次来要感受到不一样的氛围。”金士先说。
在台北故宫的咖啡屋里,有一款名为“三清茶”的御饮。这是当年的御医为乾隆帝配制的消暑饮品,用松子、梅花、佛手柑沏水喝。金士先说,“三清茶”及配方都是有史料记载的,“你不能胡编,假以乾隆喝的茶。这不是文创。”
放低身段是台北故宫文创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台北故宫博物院,曾经也是高高在上,被民众称为“太庙”。金士先说,“过去,是做展览给民众看。现在,是请民众进来看,利用文创,引诱民众进来看。”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能主动走进来,看到丰富的文化宝藏,台北故宫常常配合一些展览邀请知名文化人士进行演讲或分享与展览内容相关的个人经历。
2008年举办“晋唐书法名迹特展”时,著名音乐作词人方文山就受邀演讲,与民众分享了他撰写《兰亭序》歌词时的创作灵感。现场还首播了他与周杰伦联袂推出的《兰亭序》MV。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但普通民众了解不多。作为年轻人的偶像,方文山不仅吸引了很多学生包游览车前往,而且通过与民众分享流行音乐与传统书法的邂逅,让更多人对《兰亭序》、对传统书法之美有了认识。
台北故宫能邀请方文山,表明这个曾经正襟危坐的博物院正在与恣意随性的流行文化相结合。
“博物馆不应该远离观众。”冯明珠说,“博物馆跟人亲近,并不是裸露文物就是亲近。博物馆做到与人亲近,要靠能与人们亲近的活动。”
(以上来源:《环球》杂志,内容略有删减 )
专家建议两岸故宫合作开发文创周边产品
“让两岸的馆藏文物‘活起来’,进行文物衍生文化产品合作开发是一条有效途径。”27日在武汉举行的两岸博物馆文化论坛馆藏文物产品研讨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
2009年,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首次聚首,双方达成的“八项共识”中即有“文化创意产品交流机制”一项,拉开了两岸博物馆馆藏文物产品合作作的序幕。
单霁翔认为,两岸博物馆有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都有共同的“文化根”,文创类产品有着巨大市场及空间,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发的“朕知道了”纸胶带文化产品在大陆青年中热销,说明了这一点。他表示,目前故宫博物院开发的故宫特色文化产品已超过5000种,其中使用“故宫”“紫禁城”驰名商标的文化产品827种,许多文化产品深受台湾民众的欢迎,说明文创产品合作开发将是件“双赢”的事。
台北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林慧娴认为,“朕知道了”纸胶带产品仅是台北故宫文化创意产业的冰山一角,台北故宫依靠文化创意产品每年获得逾7亿元新台币的收入,“‘朕知道了’纸胶带在两岸青年中热销,说明传统文化元素植入时尚新潮的当代工艺品中,将是文创产品发展的必然之路”。
台湾历史博物馆文创组组长游冉琪表示,博物馆过去曾经“高高在上”,只重典藏功能。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人有责任让文物“活”起来,馆藏文物衍生的文创产品承载了“激活”历史的重任,大陆的一些博物馆有着世界级的典藏,进行文创产业合作开发成功机会相当大。
(以上来源:中国新闻网)
实现两岸故宫的深化合作 架起沟通世界的文化桥梁
数千年来,中华文明为华夏子孙的发展壮大提供着精神食粮,也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动中提供了无可取代的智慧和营养。两岸故宫虽分居南北、各具魅力,但同根同源、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之一,也成为了世界看中国的最重要窗口之一。
2009年,两岸故宫博物院院长实现60年来的首次互访,同年两岸故宫达成了交流合作的“八点共识”。两岸故宫一直坦诚互信、携手同行,交流与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涉及资源共享、合办展览、学术研讨、图书出版、人才交流等多个层面,共同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进一步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还有赖于双方进一步弥补遗憾、填补空白。
一、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利用数字技术突破时空藩篱,让中华传统文化传遍世界角落
两岸故宫文物联展一直是故宫人的梦想,也是两岸民众的期盼,对于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也意义非凡。鉴于历史原因,物质的文物暂时还无法在内地合璧,但虚拟的数字展览却可以打破限制,实现两岸故宫文物的重聚,并且可以创造传统展览所不具有的多媒体融合的生动诠释和超然意境。两岸故宫皆重视科技与人文的结合,各自在数字展览上都有探索和成功实践。两岸故宫共同筹划建设“两岸故宫数字博物馆”,将建立发展两岸故宫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基地。未来这种合作还大有可能拓展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让数字博物馆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落地生根。
二、革新文化传播理念和方式,向世界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
就当下社会环境来看,即使是两岸故宫这样全球知名的博物馆,如果文化传播不讲究策略和方法,也不一定会取得良好效果。中华文化的世界性传播,需要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创新性行动。两岸故宫都在不断为向世界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做出尝试。例如台北故宫邀请知名导演创作影像作品来替代简介式的宣传片,创作《国宝总动员》三维动画;北京故宫将与传统媒体的经常性沟通和对新媒体的运用相结合等,都旨在以现代传播方式拉近民众与中国古老文物的距离,加强人们对中国历史文物的兴趣。倘若双方加深合作,以有效的现代传播方式合力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展现其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的永恒魅力,那么中华文明将实现古为今用、全球共享。
三、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活起来,让人们把中华传统文化带回家
文创产品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国际社会和广大民众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台北故宫的文创产品颇受欢迎,且创意不断,成功推出了多款明星产品。北京故宫近年来坚持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时代前沿科技为依托、以学术研究成果为支撑的三项原则,不断研发文化产品,至今已拥有6700多个品种,故宫App也逐渐形成系列,图书产品也不断斩获各类奖项。两岸故宫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合作大有空间,倘若能协同创新、合作研发,珍贵文物藏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定能进一步挖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定能在世界舞台绽放异彩,两岸故宫定能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2013年两岸故宫新任院长在北京和台北实现互访,媒体问我和冯明珠院长再次见面时的感受,我说“感觉我们少了一些亲切寒暄,多了一些心照不宣。”此后又过去了两年,两岸故宫的文化交流愈发频繁与紧密。今天,媒体再次问我的感受,我又说“感觉我们又从‘心照不宣’走向‘心心相印’”。总之,从“亲切寒暄”到“心照不宣”,再到“心心相印”,这就是两岸故宫人心路历程和情感交集的真实写照。的确,世界上没有哪座博物馆有着这么多的“悲欢离合”,没有哪座博物馆有着如此挥之不去的“乡愁”。
两岸故宫同根同源,之间有着天然的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现在两岸故宫被海峡分隔,只有交流才能使我们重新成为一体,保持完整的故宫文化,这是两岸故宫人的共同使命。同时,希望在两岸故宫的共同推动下,中华文明能同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上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作者:单霁翔)
【数据分析】
近年来,台北故宫博物院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创意产品,凭借商业创意让文物有了新的生命力。仅2013年的销售收入就将近9亿元新台币,这一数字直逼10亿元新台币的门票收入。自2000年以来,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始强调对文物价值进行开发和利用,文创产业逐渐起步。目前,台北故宫的文化创意综合能力在世界博物馆中已名列前茅。这对于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台湾来说,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政策发展方向,是激活经济发展的一种巧思,衍生品正是博物馆知识消费的延伸。从典藏珍品的特质中寻找文化创意的设计灵感,既让博物馆摆脱了单一的门票经济模式,又以一种时尚的方式在文化消费中弘扬了博物馆的文化底蕴。在这一方面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四点值得我们借鉴:
其一,建立一套成熟而完整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机制,尤其善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创产品设计。台北故宫通过开展文创商品设计竞赛,广泛向社会征集创意作品,还给参赛者举办特展和美学解析讲座,方便他们更好地理解院藏文物的内涵及创意化潜力。“朕知道了”胶带纸和“翠玉白菜”伞的创意,就是在2010年的比赛中脱颖而出的。?
其二,注重品牌建设,通过品牌授权与知名厂商联合生产优质文创商品。截至目前,台北故宫已与90余家台湾本土以及国际知名厂商合作,合力“让文物再生与重生”。在台北故宫,即使一些小的物件也都大有来头,比如“宫乐美人胡椒瓶”就是与某意大利知名厨具商家合作的。据媒体报道,台北故宫如今还正在酝酿与更多世界大牌商家合作,推出一系列高档手表、珠宝、酒类文创商品。?
其三,专业化运作,以现代经营管理运作文化创意产品。台北故宫的文化创意不是单兵打游击,而是采用专业化、集团化运作模式。台北故宫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文化、创意和产业结合在一起,对院藏文物和文化进行深耕;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经常以暗访的方式,与消费者攀谈,获知他们对文创商品的意见和建议;此外,台北故宫在广告宣传、产品包装、商品陈列等方面也很讲究。?
还有一点,那就是保持对文化的敬畏,不为经济利益而胡编乱造。比如,“朕知道了”胶带纸被生产,“臣妾做不到啊”等字样却不被采纳,是因为前者确实出自康熙皇帝的朱批,而后者仅是《甄嬛传》中的台词;再比如,台北故宫咖啡屋用松子、梅花、佛手柑泡制的“三清茶”,配方也是御医当年给乾隆帝调配的。
反观大陆,绝大多数博物馆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单一,至今仍过度依赖门票收入,因此动辄门票一涨再涨,最终把很多民众都“吓”得不敢前去参观;有些博物馆即使有纪念品售卖,也都普遍存在“一千个景点共享一千个旅游纪念品”的现象,不但缺乏富有文化意蕴的创意,而且很多还都是粗制滥造的“三无产品”。
台北故宫把生意做成文化,把文化做成生意,提升产品附加值。值得当前大陆各博物馆借鉴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