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放】
漫威的IP运作法则:超级英雄就是这么玩的
以漫画出版起家的漫威,在创造新角色方面当然是得心应手,但如果漫威一直是一个漫画公司的话,恐怕也不会拥有如今的地位。76年的时间里,漫威最专注做的事情其实是IP运作,这其中不仅包括将IP出售给其他影业公司,还包括在角色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人们常说的“漫威宇宙”,以及利用自己创造的角色打造一种“超级英雄文化”等。换一句话说,就是独特的IP运作方法成就了如今的漫威。
1.超级英雄文化
漫威刚创办时叫作“及时漫画”(以下仍称“漫威”),直到1961年才正式改名为Marvel。当时美国漫画市场已经被DC漫画公司占尽先机,该公司推出的超人和蝙蝠侠角色在美国大受欢迎。而在夹缝中求生的漫威则选择另辟蹊径,创作了一大批更加惊世骇俗的超级英雄。1939年漫威推出了其第一本漫画杂志《Motion Pictures FunniesWeekly》,以作为电影院赠品的方式免费发行。在这本杂志上,海王之子纳摩首次登场,他是人类和鱼类的结合体。这是漫威的第一个超级英雄。
初期的漫威漫画角色无不受到小说《弗兰肯斯坦》的影响,也就是超级英雄的创造者与超级英雄之间的战争。除此之外,漫威的漫画角色还与时俱进地“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例如纳摩摧毁了纳粹的潜艇,火焰人在欧洲开始了对抗法西斯的行动,而被赋予了强烈爱国主义色彩的美国队长则直接对希特勒狠狠地报以正义的铁拳。
在20世纪40年代的时代环境下,被赋予反法西斯和爱国主义意义的超级英雄,迅速成为青少年追捧的对象,这也让漫威从此走近美国人的视线,打造了自己独特的超级英雄文化。
2.统一世界观
漫威在其四分之三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不断通过各种故事情节上的串联将超级英雄们的出生、成长和人生经历完善,同时还让超级英雄们相互串门,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漫威宇宙。
除了情节和人物的统一外,漫威还坚持二元对立(善于恶)、三幕式结构(开端、发展、高潮)和主流意识形态(屌丝逆袭、邪不压正、人间真情)等价值观,让其角色更能被大众所接受。即使是在以套路固定的商业片模式创作角色,漫威也能在俗套之上加入创新元素,努力寻求情节上的图片和人物上的创新。这大概是漫威能够成为几代美国人共同的精神粮仓的原因吧。
统一世界观的IP运作模式带来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角色可以反复利用。不知不觉之中,漫威已经铺开了一张大网,用纵横交错的故事与人物主线,以及周边产品销售牢牢地将消费者包裹其中。于2014年底公布的漫威第三阶段影片拍摄计划中,除已经公映的《复仇者联盟2》以及《蚁人》,还包括2016年6月的《美国队长3:内战》,11月的《灵怪博士》,2017年7月上映的《雷神:诸神的黄昏》以及11月上映的《黑豹》。在接下来的2018年,漫威“粉丝”还将迎来《异人族》(The Inhumans)以及《复仇者联盟3——无尽之战》,不仅如此,漫威还打算触碰另外一个雷区:女性超级英雄主题电影,而首个确定搬上大银幕的却是名不见经传的“惊奇队长”(Captain Marvel)。
3.随时根据观众喜好改编故事
2008年成立的漫威影业有一套区别于好莱坞的制片人模式:六人制片人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一般由公司高管、高级编辑和漫画作者担任。在拍摄电影前,委员会会结合时代和观众喜好来改编漫画中的故事情节,让电影能被更多人接受。
就是在漫威的这些IP运作规则的指导下,斯坦·李笔下的超级IP才能在全世界的银幕上大放异彩,为漫威带来良好的票房和口碑。作为一个76岁的百年企业,漫威最不怕的就是时间,这家公司总是能过等待数年或者十几年的打磨才推出一个新的角色,而不是将粗制滥造的IP放出去赚快钱。
一个超级IP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不经过时间的筛选和沉淀,漫威的“复仇者联盟”70年途中解散又重生,“蜘蛛侠”从漫画到登上电影银幕花了35年时间。对于年轻的中国动漫厂商而言,追赶的机会还在,但前方等待他们的却是短期利益。能够摒弃这些短期利益的诱惑,用心打造一套能打动目标观众的IP,才是成就一个伟大漫画公司 的第一步。
(以上来源:创界网,盛威 )
漫威模式崛起:英雄IP的宇宙版图
IP在市场中的价值体现主要反映在用户群上面,没有用户的IP是毫无价值的,而承载了地方文化底蕴的IP自然而然更易获得用户的情感认同,在推崇个人英雄主义的西方文化土壤下,以超能英雄为题材的漫威电影轻松领跑本土票房,再加上科幻电影特有的震撼场面、炫目特效,及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令这种英雄情怀在全球市场所向披靡。
即使在侠文化发源地的中国,英雄情结也在潜移默化中深植于年轻一代人心中。漫威旗下每位超能英雄都受到国内观众的热捧,即便是讲述“乌合之众”逆袭为英雄的《银河护卫队》,在国内观影淡季期间,也创纪录地拿下5.7亿票房。从漫威电影在中国取得的漂亮成绩不难看出,国内对经科幻式包装后的英雄电影需求十分巨大。
英雄题材的兴起也推动了科幻类型片的快速成长,特技镜头的运营,科幻场景的渲染,成为这些英雄大片不可或缺的利器。但中国本土无论是科幻类型还是英雄题材都极度匮乏,原因除了市场趋于急功近利,更偏爱小成本、低制作、捞金多的的青春片之外,中国自身电影工业化水平不足直接制约了英雄题材科幻电影的发展。
值得欣慰的是,这一现状正逐步得到改善。国产英雄题材率先在动画电影领域取得突破,《大圣归来》塑造的中国传统的英雄形象,吸引无数大V变身“自来水”,为其卖力宣传。在范围更广的科幻类型中,亦有影视公司大胆尝试,科幻灾难电影《三体》立足于中国舞台打造的科幻故事,首部电影即将于明年登上银屏。制作方游族为弥补中国科幻影片制作经验的不足,表示采用全球化协作方式,强强联手打造中国科幻最高峰。中国科幻电影正紧随漫威脚步,用英雄文化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科幻IP。
开始,除了09年短暂蛰伏外,漫威以每年至少一部英雄大片的节奏轰炸全球电影市场。在7年时间内共推出11部原创电影,以20亿美金的制作成本狂揽83亿美金全球票房。不仅《钢铁侠》、《美国队长》及《雷神》自成系列外,就连英雄团体《复仇者联盟》都是系列化打造,IP在系列化与集群化过程中联动效应明显,漫威对IP独特的操作手法值得全球电影人借鉴。
再美的事物看多了也有疲惫的时刻,IP也不例外。《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自上映起就得到了市场巨大的反响,《侏罗纪公园》首部曲上映,成为北美及全球票房双料冠军,创下多项世界纪录。
但后续两部侏罗纪IP影片遭遇观众审美疲劳,虽然制作上依然精益求精,但再无新意的IP遭到观众无情的抛弃,市场表现每况愈下,直接导致系列电影计划暂停。时隔14年后,侏罗纪IP经历长时间的沉淀与积累,全新推出的《侏罗纪世界》再次表现出强劲的爆发力,全球票房在13天内突破10亿美元大关,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这种IP审美疲劳的现象值得我们警惕,漫威英雄IP或多或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但他们通过强化内容创新、提升影片品质、把控IP电影上映节奏,不同的IP系列不同的内容轮流出场,实现观众的去疲劳化,从而实现漫威英雄在电影银幕上的长久不衰。
(以上来源:DoNews )
泛娱乐厂商是时候学学“漫威模式”
了 今年,漫威已经是一个76岁老爷爷了,但依然精神矍铄。从《美国队长》、《银河护卫队》、《超能陆战队》到《复仇者联盟2》,恐怕没有人能相信,76年前纽约一家默默无名、只有三名编辑的漫画出版社能够构建起横跨动漫、影视、游戏多个产业的超级英雄王国。当今天中国的游戏厂商高声叫喊要做“泛娱乐”的时候,以动漫起家的漫威则给了泛娱乐厂商们一个最好的答案。下面,让我们详细拆解“漫威模式”,或许能够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方法。
商业模式的探索:拒绝跟随,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结果是美好的,但道路通常都是曲折的。虽然漫威今天的商业模式已经成为泛娱乐的最佳模式,但漫威模式与战略的演变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从前期战略的混乱,到90年代中后期曙光初现,漫威用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探索进军电影业的最佳途径。
作为一家以漫画起家的企业,漫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想涉足影视行业,主要通过出售改编权的方式,争取好莱坞对旗下角色的青睐。由于当时美国的英雄文化一直处于亚文化的范畴,不被主流文化所接受,《美国队长》、《神奇四侠》、《天降神兵》等影片均以惨淡收场。直到1996年,经历合并、破产、转卖之后重生的漫威娱乐集团,将旗下电影部门公司化,成立漫威影业(Marvel Studios),才开始对未来电影的布局考虑,将出售改编权发展成为授权方式,寻求与其他好莱坞片厂的共赢方案。
在探索的道路上,漫威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形成了带有漫威标签的商业模式。比如,漫威意识到老对手DC完全授权的方式未必适合,即使同样采取授权,漫威影业也会承担更多的前期制作,像甄选剧本和创作团队,然后将主创和概念设定“打包”交付给授权方,以保证最终拍出来的电影,不至于离漫画原始设定太远。由此开始,之后的授权作品,都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特别是《X战警》与《蜘蛛侠》两个系列,分别让二十世纪福克斯与索尼尝尽了甜头。
优质IP的养成:以IP“价值运作”替代IP“挖掘变现”
每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英雄梦,正是这个英雄情结造就了漫威的成功,也成就了“漫威模式”,而这个“英雄”就是漫威历经七十余年专注打造的核心IP。围绕这个核心IP,《钢铁侠》、《美国队长》、《超能陆战队》等一系列带有鲜明“英雄”标签的产品应运而生。
对于IP的塑造与发展,漫威影业从最开始的培育成长到后期的经营运作,形成了一整套关于IP价值链运作的理念,让IP的生命周期得到了充分延长。对于IP的创作,其基本要求是:单个英雄电影之间要有联系,且先发行的作品要引介下一部即将上映的电影,如此形成一个内容上遥相呼应,同时在发行时间上又承接有序的结构。比如,漫威影业将“片尾彩蛋”这种引介形式发挥得淋漓尽致,每次新作品的结尾,都给观众以更多期待。从《钢铁侠2》,到分别引介《雷神》和《美国队长》,到今年的《复仇者联盟2》,漫威用一系列不同形式的产品和角色对IP内涵进行丰富,在传递其充满正义的核心价值的同时,加深了用户对IP的理解与认知,从而形成了用户对IP较高的忠诚度。
突破框架的创作:统一世界观,老瓶子也能装新酒
漫威在76年的发展中,将旗下英雄的故事描写的非常完整,从出生、成长、经历到战斗,在完成人物成长故事的同时,也对世界观进行了统一与完善,让这个世界观看起来就是我们生活的年代。
从整个“漫威模式”中我们看到,无论IP还是创作,最好的素材并不是空中阁楼,而是存在于人们身边的情节,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很多超级英雄都是从普通人慢慢变成超级英雄,甚至在成为超级英雄之后,卸去面具和战服,依然是普通人,面临生活和爱情的选择。另一方面,“漫威模式”更多地体现了现代意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强势IP必有其所坚守的核心价值与文化内涵,一味博大众眼球的确能够换来一时的热捧,但终究是昙花一现。
一个超级IP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不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打磨,漫威的“复仇者联盟”70年途中解散又重生,“蜘蛛侠”从漫画到电影历经50年。对于年轻的中国泛娱乐厂商而言,追赶的机会不是没有,时间窗已经开启,但是否能够抵得住短期利益的诱惑,踏下心来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答案仍在风中飘荡。
(以上来源:18183网,一个猫 )
【数据分析】
在这个满街都是IP的时代,IP已经被各大厂商当成同质化产品的救命稻草—产品没亮点?套个IP来救命!但过份热炒的各种“伪IP”,买回来却得不偿失。
什么是“伪IP”?一种是缺乏时间沉淀和用户考验的IP。不少厂商连IP是什么都分不清,草草买下来没有用户积累,甚至小说第一本都没出好的”IP”就想靠换皮把游戏推上线以为能赚大钱,这就是中了渠道们鼓吹的IP毒的表现。
另一种是不够接地气的IP。现在的动漫消费者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群?其核心人群并非低幼或装逼向人群,而是成熟起来的80、90后用户。如果把钱拿去买电视上播放的那种低幼型IP,不如进股市当个接盘侠算了。
因此,选择国产动漫IP必须是能面向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用户群体,并能以此为基础造成足够的用户群认同的作品(而不是作者),或者足够接地气的,才算是好IP。如当年大热的《人教英语》漫画,放今天来看就是一个有的沉淀同时接地气的IP,形成热度非常合理,这类IP都非常值得一圈。
因此,选择国产动漫IP必须是能面向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用户群体,并能以此为基础造成足够的用户群认同的作品(而不是作者),或者足够接地气的,才算是好IP。如当年大热的《人教英语》漫画,放今天来看就是一个有的沉淀同时接地气的IP,形成热度非常合理,这类IP都非常值得一圈。
选择国产动漫IP必须是能面向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用户群体,并能以此为基础造成足够的用户群认同的作品(而不是作者),或者足够接地气的,才算是好IP。如当年大热的《人教英语》漫画,放今天来看就是一个有的沉淀同时接地气的IP,形成热度非常合理,这类IP都非常值得一圈。
基于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近十年来,国产动漫在技术层面有了一定突破,在部分作品的表达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神笔马良》、《秦时明月》。”台湾知名画家、动漫导演蔡志忠说,“我们不要一直想着去超越别人,而是要想着怎么做出自己的特色。”
战国剑圣盖聂、燕国琴师高渐离、儒家谋士张良……高“颜值”、能文能武,还带点乱世里的忧郁气质。《秦时明月》用新的时代语境,解读诸子百家智慧与中国的武侠精神。
“10年做1部片子,吸引超过1亿人关注,我们就是以创造IP为核心。”《秦时明月》系列动画总导演沈乐平说,国产动漫围绕历史和传统做文章不是“吃老本”,而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目前的挖掘和弘扬还远远不够。
“没有了自己的文化根基和价值体系,自然很容易落入美国、日本成功动漫的阴影中。”浙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黄文山说,我们应该在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寻找动漫故事的“世界”,发掘民族文化中具有集体共识的内容,作为这个“世界”的蓝本,以承载故事的思想和价值。
值得欣慰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的国产“动漫人”,开始从传统中寻找创作灵感。在被誉为中国原创漫画“梦工厂”的“有妖气”网路平台上,以古风为题材的作品约有百部,其中以唐朝贞观之治为背景的《长歌行》,点击量超过6亿。《大汉夜郎歌》、《虎鹤妖师录》、《开封奇谈》、《女儿国传奇》等,点击量也均过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