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全运会上的应援文化与粉丝效应:迷妹或成体育发展新力量?
统一的荧光发夹、统一的手持海报、统一的服装,一声令下,山呼海啸。是的,地表最强体育圈应援团在全运会期间攻占了天津。数以千计的“迷妹”自费从各地赶来为偶像造势,有宁泽涛参与的决赛门票被黄牛炒到6000元,粉丝团还给现场媒体送上物料包和亲笔信,希望他们为自家的“爱豆”做好宣传。 当体育明星成为娱乐明星和实力网红,
当体育比赛遍布犹如演唱会般的火爆场面,这一切正在改变着体育的观赏方式。中国体育在“粉丝效应”影响下,其运动项目能够创造更大的人气和价值,如此另辟蹊径的推广模式或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为体育改革的新方向,体育发展新力量。
9月3日,天津全运会自由泳百米大战来临,备受关注的宁泽涛闪亮登场。同时,宁泽涛的粉丝们也几乎“承包”了整个游泳馆,为他加油的声浪此起彼伏。再加上为孙杨打气助威的粉丝,让天津奥体中心游泳馆成为全运会人气最高的场馆,游泳比赛更是一票难求。这样的场面也同样出现在全运会乒乓球赛场,当张继科出现时,看台上的粉丝齐声高喊欢呼。
从邓亚萍、郎平到姚明、刘翔,运动员因竞技成绩优异、精神风貌良好而备受青睐从不是件新鲜事。但像眼前这般数量庞大、目的明确、组织有序,且几乎不计时间与经济成本的粉丝团的确令人印象深刻。尤其在里约奥运会之后,他们不仅成为了看台上的最大风景线,也显示出体育圈“粉丝经济”的强大威力。
体育圈的应援文化终于来了
孙杨、张继科、宁泽涛三人被公认为本届全运会最具影响力的明星,有他们出现的地方就会有一大群粉丝跟随。粉丝团手中拿着整齐的标语,穿着印有偶像头像的T恤,带着嵌有明星名字的灯牌,声嘶力竭地喊着加油,拿着手机全程记录比赛过程,这是体育圈中标准粉丝的日常,她们管这叫做“应援”。
应援,最早流行于日韩娱乐圈,粉丝们对于自己喜欢的明星不再是盲目地“单打独斗”地追逐,而是组成了团体。统一服装、口号、统一行动,这样声势浩大的站台让明星很有排场,也成为明星人气指数的风向标。
随后这种应援文化进入了体育圈,在世界杯、奥运会等大型赛事,可以看到日韩粉丝们统一着装、统一加油、巨幅的海报和加油助威棒,那种浩大的声势让人印象深刻。
受到这种风潮的影响,应援文化终于在中国体育赛场“落地”:张继科、马龙、丁宁、孙杨、宁泽涛、傅园慧……这些被“90后”喜爱的体育明星感受到了巨星的待遇,他们的后援团也越来越专业,各种粉丝们的应援方式也多种多样:
里约奥运会上,傅园慧一夜间成为“网红”,微博粉丝数量两天内增长300万;她在赛会期间的一次视频聊天直播,围观粉丝超过1000万,页面获得的礼物数量超过318万(件),折合人民币31万余元。
“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是形成粉丝热潮的条件。”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毕雪梅认为,从粉丝集结角度而言,彼此陌生的粉丝能够相互联结,形成思路高度统一,行动各司其职的粉丝群组,多元网络传播渠道、高效全媒传播机制和完善的网络金融服务是先决条件。
相当数量的粉丝只关注运动员本身,但对偶像从事的体育项目关注度不高,并无强烈意愿了解与偶像无直接关联的运动员成长、赛事举办、项目发展等情况,一般也不会亲身投入到该项运动中,但这并不妨碍她们追星和推广运动。
以上现象应该值得深思和挖掘,同时也给一些小众的冷门项目开辟了推广新路径,那就是借助娱乐的粉丝效应带动项目发展,天津全运会的击剑比赛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上海击剑“小鲜肉”董力,从一个成绩并不出众的运动员成为“击剑男神”,只因其曾参加一档亲子真人秀而大获好评。
市场价值惊人,体育圈“粉丝经济”媲美娱乐圈
庞大粉丝数量背后是亟待开发的广阔市场,据此前媒体报道,根据同时期电影票房和偶像消费市场的数据关联性,可以判断中国的偶像消费市场至少是1000亿级体量,体育明星的粉丝经济值得关注和挖掘。
商家对体育明星市场价值的考量机制也日渐成熟和愈加精细。一位资深体育经纪人则表示,粉丝数量仅是运动员市场价值考量的一个维度,粉丝群体的构成、消费水平和愿为支持明星而消费和形成购买力等因素是另一维度,甚至更为重要。这符合市场逐利而行的规律,也是运动员和商家双向选择的结果。
但有专业人士指出,体育事业管理者、体育经纪公司和投资者应在粉丝热潮中保持冷静。基于明星独特性格的“吸粉”方式和极易变化的网络导向等因素说明,过度依赖粉丝基础会使长远效果难以预料。
该如何有效利用粉丝经济模式,并引导其转化为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动力?相关业内人士纷纷提出建议:
第一,遵循体育发展规律,在发展现有符合市场需求的流行项目的同时,适度引导社会关注度分散到更多体育项目上,使粉丝经济的红利惠及范围更广;
第二,加快完善专业体育商业运作机制,建立体育经纪人持证从业准入机制,完善体育经纪公司管理;
第三,加速引导现有体育运动管理和训练体制与市场化、职业化体育运作方式相互适应,确保运动员在服从管理、科学训练和保证竞技成绩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实现个人效益。
结语
“迷妹”们发自内心的喜爱,恐怕已经超越了体育比赛本身,是中国体育宝贵财富之一。而他们是广大体育爱好者群体的新生力量军,无论是喜欢运动员也好,还是享受赛场氛围也罢,都是从另一个新视角去接受和传播体育运动所带来的魅力所在。
而体育总局也应该重视并有效转化粉丝价值,逐步完成“”粉丝经济“”的整体规划,才能为体育项目营造更好的发展氛围。这种与时俱进的推广模式,或许将成为体育改革的新方向,体育发展新力量。
(以上来源:北京时间,2017-09-12)
应援文化:集体狂欢背后的社会万象
应援文化=脑残粉文化?
说起应援文化,这本就是众多舶来品中的一种。这个源于日本体育界的词,最初指的是粉丝支持偶像的行为,体育明星的粉丝在看台上组成啦啦队,奏乐喊口号唱歌跳舞,以示加油。但慢慢地这个词扩散到了娱乐圈,含义也不断延展,一切支持、声援偶像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应援,组织形式也从自发的散兵作战演变为有准备的集团作战。
随着亚洲文化的融通,这种粉丝的应援文化从日本传到了韩国,又逐渐在中国兴盛起来。应援文化的扩散使粉丝追星的方式与过去截然不同,单纯购买演出门票和周边产品已经是最为基础的操作,很多粉丝把爱豆(idol)当自家孩子般关爱,应援物从日常吃穿、电子用品到大牌奢侈品应有尽有,除了电视剧、电影的拍摄和发布要时时体恤,每年爱豆的生日更成了粉丝们的狂欢和一场声势浩大的应援盛宴,其目标也非常单纯明了,“没有最壕,只有更壕!”
这种看似失去理智的应援行为不仅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也让很多人感到荒唐可笑,并“赐予”这些应援人群“脑残粉”的称号。但这些是否就是应援粉丝们的真实写照?应援文化真的只是“乌合之众”的一头脑热吗?
集体狂欢:应援粉丝的消费体验
1、线上线下无缝衔接
声势浩大的应援文化背后,实质是粉丝们在享受一个完整的消费体验过程。在饭圈多年的经营和规范化管理之后,关乎应援的种种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制度和完整的产业链,粉丝们所有的应援行为几乎都有流程成体系,线上线下的各式消费也让粉丝们买得顺心、花得尽兴。作为一名合格的粉丝,偶像演唱会上的应援灯和横幅是最基本的合群法则,此外,前线粉用专业相机拍摄独家图片集结成册在线上售卖,广大铁粉帮偶像在各大社交平台发帖加话题刷热度,偶像拍戏时为剧组提供餐车,以偶像的名义做慈善提升美誉度等等,都是粉丝们非凡消费能力的体现。
2、对官方正版的偏爱
在多数路人眼中粉丝应援的消费行为盲目且疯狂,对官方正版的偏爱更是“独树一帜”。去年韩国著名偶像团体BIGBANG演唱会上有粉丝因为买了荧光棒和皇冠发箍,没有买官方正版的皇冠灯而被网友喷成是“伪饭”“路人粉”。正版在粉丝心中的至上地位难以撼动,应援文化中正版意味着对偶像的忠诚,是粉丝间列为同盟的界限。而这种执着的偏好并不能以偏概全称之为脑残,只是因为在05年选秀歌手迭出之际就已经逐步建立并稳固的新一代的消费习惯,让其更加重视整套消费行为中每个环节的品质。
3、以销量为偶像正名
对品牌和商家来说,明星光环背后价值的衡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带货能力和粉丝的购买力,因此以销量的暴涨来为偶像影响力加持成了粉丝应援的一大目标。TFBOYS刚出道时稚嫩朴素,知名度和影响力十分有限,很多“阿姨粉”“姐姐粉”为了帮他们形成商业吸引力,不断地刷话题、投地铁投广告,重金轰炸加上经济公司运作,TFBOYS迅速以阳光少年形象蹿红,粉丝数量也极具攀升。对偶像成功背后的粉丝们来说,获得的是一种类似养成的喜悦和得到回馈的满足感。
经济滋扰:狂热背后的市场乱象
在置身于圈外的路人看来,应援文化完全是背离主流的文化,是一座狂热人群的孤岛,岛中的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隔岸的人只觉得麻木和堪忧。在读高中生为了追星而放弃学业,日日苦追爱豆的行程只为亲眼见其一面;在职白领将自己所有的私人时间用于追星,前后花几十万为偶像应援或蹲点拍照;私生饭不顾法律的界限窥探偶像的私生活,即使被人唾骂也乐此不疲……这样的粉丝群像已经成了路人抨击应援文化的有力佐证,即使在粉丝圈内 “真爱粉”和“脑残粉”的纷争不断,但在路人眼中标签已然形成,任何的辩解都难以撼动其成为舆论靶心的命运。
此外,经济利益的渗入让很多人看到了应援文化背后的有利可图,纷纷在其中的各个环节做文章。以站子名义售卖的周边虽然财务基本透明,但也避免不了官方后援会会长、贴吧吧主等高层在其中“捞油水”。新时代的黄牛摒弃了传统的路子,披上新媒体的“面纱”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开疆拓土,业务范围从售卖演唱会门票拓展到了售卖偶像行程、私密信息等等。专业应援公司的加入更是搅动了这池“浑水”,作为粉丝和经纪公司、商家之间的中间商,他们包揽了粉丝应援活动的策划、沟通、媒体公关等环节,成功换取了粉丝的信任和钱包。
此外,粉丝们事无巨细的打点和豪掷千金的应援也导致了粉丝倒逼经纪公司现象的出现。李易峰前经纪人董可妍就曾因粉丝不满她搞黄杂志拍摄,恶意得罪媒体,粗暴推掉艺人的高端商演,数次无端拖延艺人广告、活动、电影邀约等种种“劣行”,被粉丝反映到公司高层而遭到罢免。在此粉丝的应援已经为其创造了“特权”,“以爱的名义”虽为珍贵,但在市场的淘洗中却早已变味。
价值几何:应援文化中的社会万象
经济利益滋扰的背后,应援文化并非毫无价值可言,这是社会万象中特定人群心理的映射,是人们排解压力和宣泄焦虑的渠道,在纷乱嘈杂的乱象背后,这种纯粹的清流无可指摘,作为从未涉足的看客,尚需以客观角度看待。
1、纯粹的热爱,爱意的宣泄。
抛去经济利益滋扰后的市场乱象来看,支撑起应援文化的其实是粉丝对偶像纯粹的热爱。粉丝们有着极强的共情能力,能与偶像共喜悲,陪偶像共成长,这是循环往复的利益链中最为清流的存在。这种对偶像的爱意和对父母、情侣的感情截然不同,无关乎血缘和情感的对等,付出远远多于回馈。互联网给予了粉丝爱意宣泄的最佳渠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焦虑在此得到缓解。
2、摘掉标签,个体价值各异。
正如二次元文化中的个体同样能在社会中安然生存,进入二次元世界只是为了寻求短暂的精神净土,这些路人口中的“脑残粉”其实在生活中并非理智全无、丧失自我,若能尝试与之交谈,会发现他们同样有涵养、知分寸,具有鲜明的个体追求和认知能力。只是在你醉心于宇宙空间奥秘、收藏艺术珍品时,他们执着追求的目标是一个被塑造的个体,在此,言语的压迫和挤兑中形成的智力的优越感并不比“追星”更高明。
3、心理的满足,冲刷孤独。
虽然舆论对应援文化中的群体画像讨论很多,但对群体心理动机的挖掘却很少。孤独是快节奏时代的恒久命题,精神寄托之所各异,应援中是对偶像成长的期许和陪伴。庞大的数字背后并不是“乌合之众”的执迷不悟,是个体为冲刷萦绕的孤独感而寻求的有形寄托。尽管是一座隔离的孤岛,但对从中获取满足感而乐此不疲。
(以上来源:华南版权,高飞,2017-07-21)
【数据分析】
何谓应援文化?汉语释义为“接应援助”。起初来源应是日本校园体育比赛中的“应援团”,他们是为运动员加油的团体,后有在韩日世界杯中令欧洲球队“闻风丧胆”的韩国“红魔”应援团。
早几年,超女快男、TFboys、SNH48 等国内偶像走红,亿万粉丝们开始用类似方式为娱乐明星们助威。应援文化如今在中国已是越来越热。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文化多元化逐渐让人们变得更加宽容和理性,如今对应援文化的眼光已不再局限于“异端”之说。许多家长也不再反对孩子们追星,有的父母甚至陪着孩子一起去做粉丝,体会年轻疯狂的感觉。
新媒介时代,粉丝群体对待文化工业生产与传播的文化产品态度模糊,不是极力的抵抗也不是完全被动的收编,但是这并不表示粉丝们没有自己的观点与判断,而是他们倾向于在激烈的抵抗与被动的接受之间协商,利用媒介优势与群体优势,用带有自我意义的粉丝实践行为参与到官方文本的消费、再生产中,粉丝迷们在参与性实践中得到的不单纯是对偶像的追逐更多的是才能展演的满足感、成就感,群体狂欢的愉悦与宣泄,以实际行动参与娱乐产业,创造媒介奇观与设会景观。
从正面来看,粉丝群体的参与式行为实践具有积极作用,个人层面上有利于 提升各方面能力,促进个人全面化发展,弘扬个人优良品质,缓解个人压为与消极情绪,帮助个人向正面、积极方向发展。社会层面有利于发展大众文化、丰富 大众文化产品,促进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国际竞争 力,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帮助弱势群体。
从负面来看,粉丝群体的参与式行为实践受商业经济过度浸染,粉丝不理智行为凸显,话语与行为暴力频发,污染了媒介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参与式鸿沟的存在限制了粉丝文化民主化发展。要使粉丝文化健康传播,需要文化价值和先进传播理念的坚守。提高粉丝自身的媒介素养,规范媒介行为和粉丝行为,建立媒介和粉丝自律机制,使得粉丝文化朝着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
应援文化,就如同“韩流”电视剧,当时韩剧以经济和社会转型带来的家庭生活方式、代际观念、个体情感冲突为主要内容,其实质上都是一种新的文化潮流。只要引导得当,也可以对青少年思想教育提供有益补充,伴随着应援文化的粉丝经济也会促进国内娱乐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