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热点回顾】
保护古镇 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周庄工作站落地
昨天上午,在2017中国名镇(周庄)论坛开幕式上,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周庄工作站的揭牌落地,成为住建、旅游、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以及众多媒体争相关注的焦点。
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周庄工作站选址周庄贞丰弄,原址为梅宅。建筑共前后三进,门楼二座,硬山式顶,纹头脊,花岗石柱础,青砖铺地,宫式长窗,堂楼前有牌科门楼一座。对外开放的工作站将集中展示中国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实践路径、经验和成果,以及周庄等古镇的保护实践案例,为古城古镇古村保护提供有效的参考。并以此传递守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理念和意义所在,激发留住乡愁的共同情怀。未来,工作站还将通过定期举办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古镇保护沙龙、案例培训、参观讲座等活动,使之成为专业的古镇保护交流平台和培训基地。
此次,阮仪三带着他的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入驻周庄,这是“古城卫士”与古镇周庄三十余年情缘中又一高光时刻。
一次相遇,便是守护开端
阮仪三1934年生于苏州,其先祖为清代著名思想家阮元。上世纪八十年代,阮仪三努力促成平遥、丽江以及江南六大古镇的保护,现担任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阮仪三曾说:“如果说江南古镇是我的孩子们,那么周庄就是我的长子。”1986年,阮仪三带着6名学生来到昆山,再坐小船历经数小时颠簸深入昆南水乡,探访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周庄。在周庄,阮仪三帮助政府制定了周庄古镇保护的首套规划方案——《水乡古镇周庄总体及保护规划》,这一规划的整体性保护思路,突破了当时周庄单一修复沈厅等散点的传统做法,更提出“保护古镇,开发新区,发展旅游,振兴经济”的方针,短短十六字,彻底改写了周庄的命运。
80年代,是中国大陆初次拥抱市场经济的年代,“招商引资”、“工业发展”是当时的热词,保护古城古镇、修复文化遗址的工作,因其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而普遍不受地方政府重视。但在阮仪三的设计中,“保护古镇”与“发展经济”的概念,从矛盾的双方转化为共生的伙伴,这一思想为日后“周庄模式”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此后的岁月中,阮仪三为周庄古镇的保护发展倾尽心血,他将自己的课题研究经费捐献给周庄;为反对一条高速公路贯穿周庄古镇的方案,他据理力争,留下“全力保周庄”的佳话;周庄古镇区和控制区内每翻建或新建一幢房屋,都要经过阮仪三对设计文本的签字确认方能生效。而周庄古镇保护的成果,确实不负阮仪三的每一份努力,周庄在江南泽国里演绎着蓬勃的生命力,展现着阮仪三古镇保护理论的示范性,为其他地区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输送着有益的借鉴。
一程艰辛,成就周庄模式
在阮仪三教授不遗余力的支持下,周庄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古镇保护之路,在摸索、尝试的往复中,走出了周庄古镇的保护与发展之路。“修旧如故,以存其真”,是周庄一直以来恪守的原则。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周庄模式”正式起步,“周庄模式”的特点在于一套完整的古镇整体保护规划体系的支撑,恪守原材料、原结构、原环境、原工艺的“四原”原则实施,并体现出规划的长效性,还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方法规,构筑了一套政府主导的古镇保护组织机制,成立古镇保护委员会,保护经费不依靠国家,通过旅游开发带来的收入反哺古镇保护,保留古镇区原住民,注重地方历史文献资料的系统性收集与整理。
依托“周庄模式”的古镇保护,周庄最大程度上保有了固态的历史建筑风貌与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先后获得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等诸多荣誉,并入选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在上世纪末,周庄凭借这种超前的规划视角,在做好古镇保护的同时,开启了中国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先河,并走出了一条“不拆古镇也能发展,保护古镇也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发展新路子。
一次落地,又启保护之旅
虽说总有一种恒定的精神与价值是传承不变的,但无法忽略的是,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主题与机遇。崭新的时代,古镇保护同样需要寻找崭新的灵感与思路。
周庄工作站的落地,正是阮仪三教授与周庄推进古镇保护的创新之举。这是一次古镇保护交流平台的落地模式创新,也是周庄实践案例与展馆案例展示相结合的展示形式创新。依托平台将有利于加强古镇保护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有利于加速古镇保护理念传播,有利于拓宽古镇保护思路吸纳,由此推动古镇保护联动发展,推动古镇的文化遗产积淀。
古镇保护没有终点,周庄工作站的落地,源于阮仪三对古镇保护的执着信念,是对周庄致力保护的认可,更是阮仪三以及周庄等古镇守护之路更高起点的新起步。
工作站首个古镇保护展示活动-“守望古镇”中国名镇保护成果展于阮仪三周庄工作站揭幕日同期开展,展览以图文、影像、书籍、实景模型等形式,主要展示阮仪三教授对一系列历史名城的保护规划,走上“古城卫士”之路的缘起和在保护古镇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和突出贡献,并展示了周庄作为古镇保护的典型案例,在古镇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实践取得的成果经验。
(以上来源:中国网 尤紫璇 2017-11-06)
“守望古镇 留住乡愁”中国名镇论坛在周庄举行
2017年11月4日至6日,第十届中国名镇(周庄)论坛在古镇周庄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指导,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主办,昆山市住建局、昆山市规划局、周庄镇人民政府等单位承办。
恰逢论坛举办以来第一次“逢十”,与会的领导、专家、学者及全国名城、名镇、名村的代表们回顾名镇保护实践,探索发展创新路径,在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当下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交流。与会者们参观了中国十大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之一的“周庄.香村”以及距离周庄不远的祝甸古窑文化馆。此外,主办方还举办了一系列精彩的十周年纪念活动,包括“守望古镇”中国名镇保护成果展、“周庄之美”传统手工银盐摄影艺术展,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周庄工作站也在论坛期间揭牌。
自2008年以来每年举行的中国名镇(周庄)论坛,已成为中国名镇保护与发展的重要交流平台,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实践和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论坛在周庄的长期落户,即其给予周庄古镇保护成果的最佳肯定;论坛一路走来,也见证着周庄守护历史遗存过程中的风雨艰辛。今天,一座拥有宋朝至民国各个历史时期典型建筑风貌与优越生态环境的“中国第一水乡”,吸引无数游客前来体验“有一种生活叫周庄”,这是绽放在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时代之花。
六道并取 先声夺人
中国古镇保护的“周庄模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在多方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之下,依托古镇资源发展旅游、依靠以旅游发展反哺并支撑古镇保护,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周庄模式”正式起步。
“周庄模式”的首要特点,在于一套完整的古镇整体保护规划体系的支撑,1986年,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帮助周庄制定的《水乡古镇周庄总体及保护规划》中,对周庄古镇区与新镇区进行功能区分,对古镇区进行整体性保护。此后,1997年的《周庄古镇区保护详细规划》,恪守原材料、原结构、原环境、原工艺的“四原”原则实施,并体现出规划的长效性,使古镇保护不因地方政府领导人的更迭而受到影响。
“周庄模式”还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方法规。这套法规有效地约束了原住民。如1999年制定的《周庄古镇保护暂行办法》,具体规定了古镇内房屋重建、翻建、改建、扩建修理、外部装修的承办审批程序以及做法、层高、要求等细节,规定了奖罚措施;构筑了一套政府主导的古镇保护组织机制。1999年,周庄成立古镇保护委员会,委员会由不同职能的成员单位组成,镇长担任古镇保护委员会主任,下设办公室对古镇保护工作实施管理、监督和指导。
“周庄模式”的经济特点,则是保护经费不依靠国家,由地方政府依托镇旅游公司收入以及镇管租房租金和古镇保护基金解决。通过旅游开发带来的收入反哺古镇保护。
保留古镇区原住民则是“周庄模式”最为外化的特点,这一做法使原住民成为周庄古镇保护的主体之一,最大限度维持周庄原生态人居环境,且同时保存了水乡婚俗、阿婆茶、传统作坊等古镇生活形态、人文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周庄模式”同样注重地方历史文献资料的系统性收集与整理。
依托以上述六点为主要特征的古镇保护“周庄模式”,周庄最大程度上保有了固态的历史建筑风貌与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先后获得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等诸多荣誉,并入选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在上世纪末,周庄凭借这种超前的规划视角,在做好古镇保护的同时,开启了中国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先河,并走出了一条“不拆古镇也能发展,保护古镇也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发展新路子。
创新发展 志存高远
旅游发展转型升级助力古镇保护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进一步转变,周庄旅游逐渐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转变为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休闲度假旅游,周庄旅游工作者们抢抓时机,推出“旅游+”等指向转型升级的创新举措,并积极拓展视野,将周庄旅游的目的地从0.47平方公里的古镇区推向38.96平方公里的周庄陆地全境,拥抱即将到来的全域旅游时代。这些动作从多种侧面为古镇的保护工作增添了助力。
周庄古镇区内完整保留着60000平方米左右的古建筑,自2012年开始,周庄逐步利用这些空间资源开辟出多样化的文化空间,如影艺小院“旅游+摄影”、博物馆“旅游+收藏”、古戏台“旅游+昆曲”、纸箱王“旅游+亲子”等,这些“旅游+”项目通过对一系列成熟外部文化空间的引入,以及古镇内原有空间的文化置入,使得古建筑与现代游客积极互动,获得了不寻常的生命力。
周庄民宿于近年来强势崛起,成为长三角地区民宿最集中的景点之一,周庄旅游公司投资开发的 “贞”字系列精品民宿、花间堂与正福草堂等成熟商业民宿,以及忆江南为代表的本地民营民宿,在为古镇区居民创造丰厚收入的同时,倒逼屋主时刻关心古建筑完整与清洁的程度。
与中国名镇(周庄)论坛同岁的《四季周庄》大型水乡实景演出,融入大量周庄传统生活元素,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感受水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坐落于古镇七公里外的“香村”项目,以现代设计手法重新诠释江南农村生活趣味,在全域旅游时代,将为周庄农村吸引不少眼球,在“乡村往何处去”的十字路口投出问路之石。
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主题与机遇,但总有一种恒定的精神与价值是传承不变的。十九大之后,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进入崭新的时代。我们在追求更鲜活的物质生活时,不能忘记回顾优秀的传统;同样,当我们为传统价值的弘扬作出努力时,也应尽可能地去寻找崭新的灵感。这或许是周庄古镇保护的历程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以上来源:中国网 尤紫璇 2017-11-05)
保护古城就是守护历史
近日,笔者与友人一起赴桃渚古城游玩。沿着古城墙角,施工队正在修葺溪边的石板路,古朴中透着典雅,错落间彰显着现代感,桃渚古城亦将因此焕发新的生机。
当前,台州全市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有3批共16个,绝大多数都编制了古城保护规划。这些保护规划协调了古城文物保护与一般性改造和建设之间的关系,在保护古城文化遗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有一些传统村落的“不作为”令人惋惜,使得古城遗产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当有些依然繁盛的传统村落正面临着生产生活的双重挤压时,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
保护古城就是守护历史。古城之所以令人驻足怀念、勾起乡情,无不因为其中的建筑、人物、山水,以及传统、记忆、韵味等,都散发着历史感与沧桑感,无法复制。若不加以保护,后人更无法寄托。天台的张思村,就将古城保护意识融入进了日常生活中,呈现出了历史遗存丰富、传统格局保存较好、村庄建设特色突出的亮点。
勿让古城永远睡去,把中华民族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是我们当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古城必须在保护、民生与发展间综合考量,才能取得平衡,才能焕发生机。
(以上来源:中国台州网 徐丽诺 2017-11-06)
【数据分析】
自2008年以来每年举行的中国名镇论坛,长期落户周庄,是对周庄古镇保护成果的最佳肯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周庄就在全国率先开始探索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开创了依托古镇资源发展旅游、以旅游发展反哺古镇保护,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周庄模式”。在30多年的发展实践中,周庄经历了十年保护、十年开发、十年发展的过程,周庄模式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古镇保护具有良好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周庄模式”的成功之处其一在于拥有一套完整的古镇整体保护规划。周庄规划将古镇区与新镇区的功能区分,并对古镇区进行整体性保护,突破了以往孤立的古建筑保护的狭隘范畴,划定了周庄0.47平方公里的古镇保护区,并且在古镇区之外另外划辟新区,古镇区内不允许搞建设性破坏,所有新建的项目全部放在新区内。对新旧镇区进行分别管理与保护,使得周庄古镇的整体风貌格局得以完整地保存。
“周庄模式”的成功之处其二在于保留了古镇区原住民,使原住民成为周庄古镇保护的主体之一。周庄不仅保护物质层面上的水乡古镇整体风貌格局,最大限度维持周庄原生态人居环境,而且保存了古镇活态的文化遗产,包括水乡婚俗、阿婆茶、传统作坊等古镇生活形态、人文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原住民于无形中成为了古镇的一张文化名片。
“周庄模式”的成功之处其三在于是保护经费不是依靠国家,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解决,依托镇旅游公司收入以及镇管租房租金和古镇保护基金。周庄通过旅游开发带来的收入,反哺古镇保护,这对古镇保护的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周庄旅游公司门票收入的30%-50%用于古镇保护。此外,每年周庄会定期投入资金用于整治历史环境,提高旅游质量,改善原住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让原住民享受到现代文明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