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大数据 数据分类:
热门标签列表
泉州南音在传承创新中走向世界
2019年9月27日   阅读  次   编者 文述
【内容分类】 文化遗产
【内容摘要】

发源于泉州的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宋时期,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近日,由泉州市艺术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申报的《泉州南音保护实践案例》荣获文旅部公布的“优秀保护实践案例”。

【标签】 泉州南音 非遗 传承
【正文】

【热点回顾】

泉州南音:从“草根音乐”到人类“非遗”

共一轮明月,唱百代乡音。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泉州南音从“草根音乐”跃升到人类“非遗”,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年,泉州南音迎来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0周年。多年来,泉州以南音“申遗”为契机,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名扬全国的“非遗”大市,现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名录434项,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三大类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城市。

宣传推广

全面提升南音知名度

南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是我国弥足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泉州是南音的发祥地,长期以来,广大南音弦友以“自娱自乐”的状态,“口传心授”地保存着“中国民族音乐的根”。

新中国成立之初,泉州南音散落在城乡,通过城乡南音馆阁一代代传承下来,没有专业的乐团,是名符其实的“草根音乐”,“养在深闺人未识”。

如今,全市有南音社团约400个,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申遗”成功,泉州南音越来越频繁亮相于海内外舞台上,“申遗”前后境况也有着天壤之别。

“1998年7月3日,我从福建省梨园实验剧团一名演员调任泉州南音乐团,主持日常工作,当时该团暂借吴氏大宗祠作为办公场所。”泉州南音乐团原团长尤春成说,南音启动“申遗”工作之前,乐团的影响力并不大,连固定的办公场所也没有,可谓“居无定所”。1999年,泉州南音乐团搬到泉州市艺术中心办公;2000年,乐团重返古城暂借泉州府文庙明伦堂作为办公场所;直到2008年2月22日,位于中心市区新门街的泉州南音艺苑建成投用后,乐团才有自己的“家”。

尤春成说,为了扩大影响力,当时乐团从人才培养、曲目创新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南音知名度。引入“活水”,乐团成批从泉州艺术学校引入8名南音班毕业生,为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注重名家培养,李白燕、王大浩、庄丽芬等一批名家先后脱颖而出。

“要通过各种渠道推广南音、宣传南音,提高南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南音、喜爱南音。”尤春成说。在担任泉州南音乐团负责人十多年间,他还参与了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进行的《泉州南音专场晚会》的创排组织工作。

齐心协力

八年努力成功“申遗”

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泉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李白燕,曾两度前往法国为南音“申遗”献演,还多次应邀赴法国、日本、巴西等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她深知南音的艺术价值,更明白南音是一种乡音。

泉州南音成功“申遗”的背后,还有一大批幕后英雄。大家清楚地记得南音8年的“申遗”历程:2002年5月,泉州南音启动申报工作;2005年,泉州南音被列为国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备选项目;2006年11月,举办泉州南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论证会;2008年10月,泉州南音作为我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正选项目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5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将泉州南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例会正式将泉州南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2年,我市启动南音(弦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候选项目”工作,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社长郑国权负责起草申报文本。他回忆说,当时急需有重要的“历史凭证”来证明南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拿什么来证明呢?于是他把《明刊三种》(明代万历年间刊行的《满天春》《钰妍丽锦》《新刊弦管》等三种闽南戏曲、弦管选集的合称)详加校订加上龙彼得全篇论文,同时从台湾朋友处争取来一部失传多年的清代《指谱》,经编校合成一套两卷本的《泉州戏曲弦管研究丛书》,在南音成功“申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直到听到泉州南音,我才听到与我血液中的音乐基因相互唱和的声音;直到听到泉州南音,我才敢下这样的断语:古老的中国音乐,真的一直流传到今天。”这是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听到泉州南音后发出的肺腑之言,他完全被这千年雅乐感动了。随着古老乐种神秘面纱逐步揭开,与众多音乐大家“血液中的音乐基因相互唱和”,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关注泉州南音,为“申遗”助力。

传承创新

千年雅乐迎来发展春天

南音飘四海,普天唱昇平。南音成功“申遗”后,众多海内弦友聚泉整弦踩街,表达喜悦之情。我市各界携手传承、创新发展南音,千年雅乐迎来发展春天。

十年来,南音不仅成为亚洲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世界闽南文化节等重大文化活动的保留项目,还连年举办南音大会唱,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弦友聚泉交流。

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主席谢万智说,南音“申遗”成功后,如何更好地传承南音备受海内外弦友瞩目。我市大力推动南音进校园活动,持续开展中小学南音比赛,取得了良好效果,培养出一大批南音新秀,为南音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向南音圈之外推广南音,告诉Ta南音真的很美。”出生于南音世家的蔡雅艺,从泉州艺校南音班毕业后不久就到新加坡传播南音,产生广泛影响。2015年5月,她创建了“南音雅艺文化馆”,不仅在省内有众多“粉丝”,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也有大批人和她学南音。

南音成功“申遗”,也极大地提升泉州人的文化自信。许多市民从不了解南音,到热爱南音,并参与到南音的发展事业当中。泉州市摄影家协会妇女委员会主席张川里就是其中一个,接触南音后她深深地恋上了,不仅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前一阵子还随丰泽区南音艺术家协会先后赴越南和柬埔寨交流演出、传播南音。

(以上来源:泉州晚报,2019-04-30,陈智勇)

从传承到发展 泉州南音走向世界

——专访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白燕

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以其大量的曲目、古老的乐器和自成体系的记谱方法,延续着汉唐以来中国音乐的血脉。南音古朴优雅、清丽委婉,以其悠久的音乐历史和多元的文化特征,被誉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在中国音乐史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极具历史、文化、学术研究价值。

2009年,泉州南音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南音迎来成功申遗10周年之际,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白燕接受了人民网的专访,向我们讲述了南音的悠久历史和传承发展,展示了南音流传千年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结缘南音 勤学苦练

“先有南音,后有戏曲。”在李白燕心中,古朴典雅的南音更像是一种流动的语言,通过其婉转悠扬的旋律,典雅柔美的曲调,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娓娓道来。如今,已从事南音工作30多年的李白燕对当年如何结缘南音仍记忆犹新。

“我走上南音这条艺术道路,完全是机缘巧合。”原来,在大学以前从未系统学习过南音的李白燕,因为唱腔优美,非常有音乐天赋,在报考大学时被老师选上学习南音,从此与南音结下不解之缘。然而学习南音并非易事,从咬字发音,到独特唱法,再到复杂曲谱,无论哪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揣摩、刻苦练习。“除了日复一日地练习,还要坐得住冷板凳。非常幸运的是,我的老师都是南音文化领域的名师。记得当年老师们为了能让我们多学一点知识,总是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手把手得教。有的老师甚至带病授课。”谈到老师们对自己的大力培养时,李白燕很是动容。可以说,正是由于老师们悉心的口授身传和自身的勤奋努力让李白燕慢慢成长为一名艺术家,一位南音的传承人。

不忘初心 致力传承

曾获第五届“国际南音大会唱”一等奖、中国文化部颁发的第七届“群星奖”、第五届中国曲艺节比赛精品奖、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个人表演奖等重量级奖项的李白燕,在不断取得成功、突破自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肩上责任的重大。“我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让我有机会,有平台去展示南音,展示自己。”如何回馈社会,用自己的力量为传承南音出一份力,这是近年来李白燕一直在思考的课题。

“作为一名南音传承人,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南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将南音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这句郑重的承诺也成为李白燕不断激励自己的动力。在南音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李白燕作为主唱,曾两度率队到访巴黎,为申遗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曾兼任泉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南音系)南音唱腔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的李白燕,不但编写了教学大纲,还编著出版了《中国泉州南音演唱教程》,填补了南音有史以来专业演唱理论的空白。她还将多年来的舞台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当中,为南音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大批学生。这些学生作为南音文化传播的有生力量,现在活跃在各个领域,让南音艺术持续焕发出新的活力。

以音会友 世界共鸣

泉州是南音的发祥地,这门艺术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市有民间南音社团几百个。南音不仅为本土的民众所喜爱,还随着历代泉州人的足迹,传播至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和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受到海内外友人的高度关注,亦成为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

近年来,李白燕曾多次应邀赴法国、日本、巴西、巴拉圭、西班牙、葡萄牙、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访问演出,致力于让南音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南音,喜欢上南音。“只要我们去海外演出,都会受到当地华人的热烈欢迎,大家对南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认同。”

南音不仅在华人圈中深受欢迎,在法国的一次演出经历更是让李白燕坚定了向世界传播南音的信心。“当演唱者在法国演唱一首南音名曲时,歌词中提到了珍贵的‘五花马’,一直在安静聆听的法国观众们突然热烈鼓掌致意,过后我们才知道,原来法国也有这种珍贵的马匹,我们的演唱让他们产生了共鸣。这次经历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音乐无国界。”

泉州南音早已突破了地域的局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为南音增添了国际属性。南音作为泉州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为助推地方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李白燕也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泉州南音可以从“冷门”变成“热门”,能够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上。

(以上来源:人民网,2019-06-13,陆晓鸥、吴成良、何卓彦、茉莉)

泉州南音:传唱不衰的千年雅乐

每逢周末,位于泉州承天寺内的梅花馆都有南音演奏,优美的曲调,徐缓的节奏,咿咿呀呀,余音绕梁,听者甚是享受。

南音,起源于晋、唐时期,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又称“南曲”“弦管”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有“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之称。2006年,南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梅花馆是活跃在泉州地区南音艺坛的一个群众艺术结社,现有馆员20余人,大多数是退休人员,年龄最大的有84岁。梅花馆有多位成员是泉州南音界有口皆碑的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苏诗咏就是其中一位。

苏诗咏自小酷爱南曲,于1960年考入泉州民间乐团开始学习南音演唱和琵琶弹奏,已在南音艺坛上不懈耕耘约六十年。1984年,苏诗咏受聘福建艺校泉州南音班、梨园班任教,也正是从那时起开始了“授唱生涯”。1992年,她前往菲律宾教学,一教就是13年。2005年,苏诗咏又到印尼教南音,直到2011年才回到泉州师院南音系任教。

今年已经74岁的苏诗咏仍在教唱南音,她想让更多的人学习南音,传承南音文化,并发扬光大。“教授南音这么多年,我的学员遍及海内外,有不少学生成为南音知名艺人。”苏诗咏说。

近年来,泉州市加强南音专业表演团队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建设、实施“泉州南音记录工程”、举办国际南音大会唱、实施南音进学校、复兴发展民间班社等,采取多项对南音的保护与传承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果。从1990年开始,泉州市多个部门联合开展南音进校园活动,编发了《泉州南音基础教程》等教材,将南音曲谱“翻译”成简谱和五线谱,便于教学,并形成连续性、长效型、专业化的南音人才培养机制。

不仅如此,泉州师范学院还设立了全国首个南音本科专业和硕士点,南音在泉州大、中、小学各个层次普及开来。时至今日,泉州已连续举办28届中小学南音比赛,有10多万青少年在唱南音,使得这一古老音乐传承千年不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泉州有南音社团400多个,南音传习所70多个,南音表演从业人员6000多名。南音还在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被广泛传唱,交流活动兴盛。

(以上来源:新华网,2019-08-06,王雄、林敏)

【数据分析】

泉州南音又称为南乐、南管等,是我国保存较为完整,并涵盖丰富古代音乐形态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在华夏音乐发展历史上具有“活化石”的美誉。南音主要流传于福建省南部的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区,其历史最早源于北方古歌谣,后成为宫廷配乐,五胡之乱后南下传入福建地区,南下后的南音虽仍以中原音乐为主,但吸取了许多东南沿海的文化精华和闽越当地民间音乐,体现出了弋阳腔、元曲、昆腔等南派声腔的特点,与北京智化寺音乐、西安城隍庙鼓乐、山西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并称为我国四大古乐体系。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南音一跃成为了全世界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使得南音的文化价值与地位得到了极大地彰显,也进一步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南音保护的重视。

一直以来,福建省相关主管部门都致力于泉州南音的保护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对南音资源的统计以及南音人才的培养,在多个地区兴建了南音陈列馆、南音博物馆和南音基金会,中小学校和大专院校也纷纷开设了南音课程,取得了十分傲人的成绩,为泉州南音的传承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使泉州南音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给福建省创造了庞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也需要在未来泉州南音保护工作中得以继续发扬。

泉州南音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如因泉州南音基本上是口口相传,师傅带徒弟,很多南音艺术家的生活条件较差,收徒相当困难,真正懂得南音艺术的观众也越来越少,进一步压缩了泉州南音的生存空间。近年来,地方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传统曲目的收集和保护上,普遍缺乏创新动力,传统南音曲目无法与现代元素融合到一起,与人们的审美观大相径庭,而南音演唱者大多使用了闽粤方言,给观众的理解增加了难度,难以在其他地区推广。

在此背景下,南音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公众共同发力,地方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和保障机制建设,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着重做好南音人才培养工作,确保泉州南音在新时期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从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音乐艺术文化,使之在艺术领域上持续散发光芒。而作为社会大众的我们,要正视南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一种严谨、平和的态度去保存、遗传南音这一活化石。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南音已不光是中国优秀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它早已成为了全人类所共同有的珍贵财富。

【资料来源】 文化大数据
打印】 【收藏】 【关闭


版权所有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