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人生就是在不断地“选择”前行两字箴言刷新观众的“土味”认知
由饶晓志监制,新人导演徐磊执导的荒诞喜剧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自上周五上映以来,观众们源源不断的好评让这部纯素人电影不仅成功地收获了豆瓣平台7.8的高分之外,更是以猫眼平台9.0分开画、知乎累计9.2分、微博大V推荐度99%的强力口碑承包了观众的首周末好评!今日,电影发布宣传推广曲《选择》MV,用简单明了的歌词和洗脑的旋律让网友们对这部荒诞喜剧有了不一样的认知。
“选择你所爱,选择你所憎,选择你所欲,选择你所信”,在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今日发布的这支宣传推广曲MV中,歌词反复用“选择”二字强调出人生的意义。在超英和占义两位土酷侦探的冒险中,一次次地“选择”改变着他们的生活轨迹,“选择独立,保持质疑,选择一路狂奔反对到底”更是唱出了老哥俩在这场冒险中的不服输态度。
而每当面临人生的分岔路口时,“选择”二字再次成为了一道难题。面对这样的“灵魂拷问”,在今日发布的这支MV中也给了观众一个最好的答案:“选择价值,选择意义,选择我心即真理。”如此朴实有力的歌词,不仅契合了电影所想要传递给观众的深层思考,更是被网友评论道“这首歌唱出了人生警言的感觉”。
用“土法”炮制的岁末惊喜之作以小见大找回遗失的真善美
“土法炮制大惊喜”是绝大多数观众对这部荒诞喜剧《平原上的夏洛克》的第一印象,电影通过两个农民老伯的一场冒险,与观众探讨“善良究竟是一种选择还是一种本性”的深层思考。影片中,导演用一种极其写实的手法将现代文明与农村生活的差异化放大,用最接地气的真实生活来传递出一种“以小人物见大时代”的态度,让观众在这一场看似荒诞的冒险中找回那份遗失的真善美。这也难怪让不少观众留言“这是一部将‘土味’ 融进生活,却又触及心灵的宝藏电影”。
探讨人性题材的电影难免会让观众感到沉重,然而在这部《平原上的夏洛克》中却毫无此迹象,反倒给予观众一种轻松愉悦的观影氛围。“电影脱离了对乡土造作的生掰和臆想,‘土’得扎实,‘笑’果冷不丁”、“在影院欣赏这样一部能够解闷的电影实在难得”、“连里面的牛和马都会演戏,本色地盘活了一部纯素人的电影”……
(以上内容来自:网易娱乐12月2日报道)
荒诞与温暖兼备
作为一部纯素人阵容的电影,导演徐磊大胆地请来自己的父亲和老乡替他完成一次对人情味的找寻。片中几位大爷的本色出演,收获了观众的好评,真实不做作的表演也成为了观众们对这部电影最喜爱的部分,加之导演对剧情结构的巧妙把控,更有不少观众将其奉为“2019年岁末的惊喜”。
对于一部将视角放在农村的电影来说,“土”成为了一件难以避免的既定事实,而在这部《平原上的夏洛克》中,这个“土”却被导演徐磊变成了一种“接地气的诗意浪漫情怀”。在片中两位大爷的这场冒险中,“土味探案”所带来的悬疑感和紧张度不仅丝毫不亚于观众常见的侦探类型片,反倒还增加了一丝充满着生活气息的真实感,有趣且不失温暖。
此外,在这部《平原上的夏洛克》中,虽然“探案”二字是整个故事的核心所在,但其背后却牵动着无数关于“人情味”的思考。不论是引发这场冒险的起因,还是超英和占义两兄弟探案途中所遭遇的困难,无不是对“中国式人情”最真实的写照。
电影用一点一滴的细节拼凑出那些已经被人们遗忘的美好生活的样子,对于这份来之不易的感动,也让不少业内大咖评价道:“这部电影最可贵的是能让观众在其中找到那份遗失的真善美!”
(以上内容来自:人民网,2019年12月1日,责任编辑:卢卫美,有删减)
《平原上的夏洛克》:一部混搭之作
在主题立意与故事创意方面,《平原上的夏洛克》是一部混搭之作。英剧《神探夏洛克》大家都知道,都看过,对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马丁•弗瑞曼分别饰演的夏洛克•福尔摩斯与约翰•H•华生也非常熟悉,但当故事背景从维多利亚时代工业化的“雾都”被移植到华北平原充满农耕气息的村庄,当卷福和潮爷帅气的面孔,被替换成两位从未演过电影的素人面孔时,混搭的味道便四处弥漫开来。
虽然混搭,但不山寨,这恐怕是《平原上的夏洛克》令人惊喜的首要原因。影片以扎实、工整、大气的镜头,把华北平原的日常生活拍出了独特美感——当夕阳西下,最后的余晖照耀大地,初亮的灯盏摇曳于乡村的小院,工作了一天的农民,点起篝火,端起酒杯……影片的画面气质仿佛溢出银幕,呈现于一种类似欧洲庄园生活的庄重与优雅气息,影片的内里追求自此已经初见端倪。
《平原上的夏洛克》的故事很简单:两个农民担心报警之后,他们被车撞了的邻居没法得到保险赔偿,所以选择根据监控摄像头拍摄的画面,分别追寻三位有嫌疑的车主。在追寻的过程里,他们动用自己拙朴但实用的智慧,逐渐去接近“真相”,闹出了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话,也碰撞出一些令人沉思的生活火花。在有机会“名利双收”的时候,他们又体现出底线意识,表达了农民骨子里所拥有的某种庄重,这让观众在微笑之余,也由衷地对片中人物以及电影主创产生敬意。
不得不承认,《平原上的夏洛克》在技巧应用上自然而娴熟,不像是一名新人导演的处女作。导演徐磊深谙影迷文化,将大量的西部片元素融入到自己的电影里,同时在使用悬疑、侦探手段时,也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层面,既能引领观众的好奇心跟随情节前行,也不至于让悬疑、侦探元素喧宾夺主,让影片变成纯致敬的模仿之作。
影片的多个情节都埋有亮点,出其不意地蹦出来,让观众感觉眼前一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设计是:男一号超英在自己的三轮车被朋友占义骑走之后,从院子里牵出自己的马,翻身而上,一路奔向与“大老板”的交易现场。这一幕集合了荒诞、豪情、侠义等诸多信息量,带有扑面而来的观影快感。
用不一样的眼光打量农村与农民
影片口碑散开之后,《平原上的夏洛克》被业内人士评价为“一部体面的电影”。这样的评价产生于它的创作追求,因为它恰好映衬出一些喜剧片的粗糙与拙劣。它是重新走向电影本质的一部作品,是重故事、重技术,同时也重创新、重内涵的电影,也是对不断跑偏的喜剧片创作的一次纠正。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需要得到肯定,那就是《平原上的夏洛克》开始用不一样的眼光来打量农村与农民,为乡村赋予一种浪漫,为农民赋予一种优雅。
在影片两位主角身上,能明显地感受到他们的骨子里是藏着一种优雅的。这种优雅体现为:不推诿责任的担当,对事实与真相的执着,对金钱来源干净与否的态度,对诱惑的本能抵抗……这是绅士品格的体现,它甚至让人产生这样的遐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在我们的乡村大地上,农民曾经是如此淡定、坚定、稳定地生活过,他们恪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好心有好报”“不义之财不可取”等价值观,并以捍卫这样的价值观为荣。
有段时间,我们的文艺作品多批判农村与农民的“不堪”一面。《平原上的夏洛克》对这种绵延已久的习惯性动作提出了质疑,并用乐观、客观的眼光,为观众进入农村与农民的内部和内心,提供了一条宽阔的途径。
需要更多“小片”来丰富电影的形态
《平原上的夏洛克》不是个例。去年曾在国内外斩获数个大奖的超低成本电影《过昭关》,与《平原上的夏洛克》异曲同工。《过昭关》的男主角千里迢迢去探望于自己有恩、多年未见的老友,见面之后他沉默不语,在初见、交流、告别这三个环节,重病的老友只不过说了三句、加在一起十来个字的对白,分别是“吃饭了吗”“留下来吃饭吧”“慢些走”。这十来个字,表达了乡村人最为浓烈的情感,他们把所有的想念、悲痛、感慨与不舍,都浓缩在“吃”与“走”这两个关键的字眼上。这或许是中国农民关怀对方的最朴素表达,这种表达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了乡村文化的厚重与朴素。没有流泪,没有什么特别的形式,一个人去见另外一个人,不是为了说话,而是为了完成关于“最后的告别”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里所包含的优雅姿态,令人震撼。
在看完《平原上的夏洛克》之后,会产生这样的期待:以后国产片,还会诞生这样的电影吗?或者在此基础上,会不会有更多优秀的电影人,把目光投向乡村题材、农民故事,拍出洋溢着令人欢欣也令人感慰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或许没法带来几亿、几十亿的票房,但却为电影的形态增添丰富性与质感。我们需要大片,也需要小片,在投资规模、演员阵容方面,会有大小片之分,而在评价一部电影的价值时,是不该有大小片之别的。
(以上内容来自:北京日报客户端,2019年12月06日,韩浩月)
当艺术理解了乡土
国产小成本现实主义影片的票房一直都略嫌惨淡,排片量和票价都远低于同档期的商业片。但是不得不感激在如此惨淡的市场里仍旧坚持内心艺术表达的导演们,正是有他们这样执着的人,才给中国的电影市场带来了真正的生机。
国产电影在涉及现实主义的时候总会将故事走向阴暗悲惨的方向,无论大制作还是小制作,故事聚焦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主人公都在生活里翻腾挣扎却又被压得喘不过气,最终命运的无常和人物的悲剧属性将整个故事引导向令人唏嘘的结局。
类似的电影比如《暴裂无声》、《大象席地而坐》等等,甚至当徐峥、宁浩搭配黄渤这种喜剧讽刺组合拍摄类似电影的时候,也会打造出令人看了感慨不寒而栗的《无人区》。
《平原上的夏洛克》在这些电影之中,却又超出了这些电影之外。
本片的编剧导演都是徐磊,一个并非科班出身的青年导演。拍摄本片或许是受到了经费限制,又或者是徐磊有了灵光一闪的时刻,片中并没有专业演员,全素人班底尽了全力演绎出了这部电影。
本片男主角超英,由徐磊的父亲本色出演。片中本色出演的应该不止徐磊父亲一个,他们操着同样的方言,说话做派如此相近,令人感觉徐磊应该是动员了自家全村的老少爷们齐上阵。
片中有很多关于农家劳动的场景,比如割草、喂马、拆房、板砖等等,这一类劳动动作对于片中的演员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因此当他们出现在这种场景中的时候,神态动作娴熟自然,镜头里人物和环境彻彻底底融为一体。
这种和谐是任何演员无法表现出来的。
这大约也是徐磊选择用全素人出演的原因。唯有真正的乡亲,才懂得乡土的滋味和质感。
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总是展现成一种别扭的对抗。城市充满了诱惑和罪恶,乡村充满了淳朴和落后。当乡村与城市两种意象在镜头前对抗的时候,难分伯仲的互相鄙夷与勉勉强强的假装和睦总会领观众感到无力。
对城市和乡村都不够了解大约是很多影视作品创作者的问题,他们很多人对大城市怀有加了滤镜的美化思想,对乡村抱着从过去的文艺作品和刻板印象中流传下来的剪影式回忆。
安土重迁和人情社会这两种意象在城市里已经被淡化,但是在乡村中仍旧非常浓重,这些意象就是来源于人与土地的牵绊。
乡村中的每个人对土地都怀着最深厚的情感,就如同本片中树河在昏迷中梦到的就是自己给地浇水,等他终于从昏迷中醒来,念念不忘的也是自家的地还没浇水呢。
徐磊对乡村的了解是透彻的,更可贵的是他不但了解真实的乡村,还拥有能够将这种了解转化为影像展现出来的能力。在徐磊的镜头里面,这个河北深州的农村平淡之中充满了导演对家乡的情感。
徐磊镜头下的乡村是个正在经历衰败的乡村,和中国千千万万的乡村一样,都遭遇着大量年轻人投向城市,老年人顽固留守的状态。
村里出镜的年轻人非常少,树河的外甥出镜后的表现,看得出乡村里留守的年轻人也不再像老一辈人那样注重血脉联系,追求最大的利益也成了他们的信念。另一个杂货店的年轻老板对着超英感慨的话语,恰好也就是徐磊借他的口表达了年轻一辈对乡村的感受:“没有人气了。”
年轻人不再像老一辈对土地恋恋不舍,他们随时可以放弃土地奔向城市的怀抱,他们更向往城市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好处,他们追求更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这无可厚非,这也是乡村无奈衰败的现实。
这中无奈在徐磊的镜头里依旧以一个正面积极的形象体现着,老年人们坐在一起充满了生命力,他们并没有把自己远离子女的生活活成朽木死灰,他们和年轻人其实并没有太多不同。
这是徐磊对乡村真实的了解,也是徐磊对乡亲真诚的尊重。
无论生活在复杂的城市还是简单的乡村,人的本质并没有任何不同,虽然乡村对于时代的感知略慢于城市,但是时代依旧会在这些老年人的身上留下痕迹,比如小视频、外卖之类的元素,在全是老年人的乡村里依然为人熟知,虽然他们并不参与,但村里的老人却并不觉得陌生。
影片中两个桥段以相似的手法表现了乡村保留的人情社会质感。为了调取粮店的监控,超英和占义给二奎打电话,二奎再联系远亲朋友,最终终于把陌生的粮店老板变成了故交的故交,亲戚的亲戚,人情到了位,事情就好办多了。
第二次是在占义前往城东赴约,深更半夜里需要人推一把车,只消一个电话就能轻易把人从被窝里叫出来赶赴帮忙。
城市里的人们虽然居住在堆叠的房屋里,每平方公里居住的人口可能是村庄中的百倍不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要比乡村邻居之间的关系冷漠得多。
很多有乡村回忆的人都会知道,临时外出有急事,家中的一切都可以托付给邻居,无论是照顾孩子还是喂养牲畜,尽管放心说一声就可以赶紧离开。
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却往往没有机会享受这样的情感连接,楼上楼下住了许久可能连面孔都是陌生的,更别提托付对方帮忙照顾孩子这样的大事。
徐磊对乡村的了解是深入的,他不仅仅懂得乡村外在的土地情怀,更深谙这种人情链接其实就是乡村土味的灵魂。
之前《向往的生活》综艺为人诟病说节目过于精致没有地气,看节目的内容,有农田山川,有劳作和炊烟,其实意境图画非常干净也并不与乡土味相悖,唯一缺乏的就是这人情链接的灵魂。
能够让老年人们恋恋不忘舍不得进城的不仅仅是家中的土地,还有留在这里几辈子积攒下的情分。
这种情分升华后,就是中国人说了几千年的“义”。
树河被撞了,超英和占义翻山越岭要为他寻到肇事者;超英占义进了城也是同村的后生免费的留他们吃住洗澡;超英盖房子,是全村老少爷们齐上阵的大事……
仔细想想,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倍感安全的环境,总会有那么一群人让自己能够放心大胆的去麻烦他们。
徐磊介绍自己拍摄本片的初衷,是他有一年回家过年,听到父辈在一起讨论的一桩交通肇事事件而起。当时村中的父辈们都认为应该认倒霉,反正也找不到肇事者,干脆就别找了,连报警都省了。
徐磊觉得自己简直不敢相信在如今这样的社会,竟然会有一个如此荒诞的事情获得这么多人的赞同。当他深入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摆在徐磊面前的是一个令人不得不唏嘘的尴尬局面。
于是徐磊决定要为这样的故事拍一部电影,一部融合了现实的痛楚却又用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为现实点亮一盏灯的作品。
徐磊在自己的电影里让主人公无论如何也要找到肇事者,将乡村中无奈自认倒霉的情况,变成了两个仗义而又充满浪漫主义的老年福尔摩斯组合的冒险。
这种浪漫的情怀没有变成慷慨激昂台词,也没有变成惊心动魄的追击,而是被徐磊巧妙的变成了本片中无数引人爆笑的段子,让人笑着笑着,就体味出背后蕴含的苦涩和荒诞。
所以才会有影评人看完了本片后感慨:“笑着笑着,就哭了。”
徐磊的浪漫主义在本片中有一个意象式的表达,那就是超英暂时栖身的废弃校舍。
当超英刚刚拆了老宅搬进校舍里的时候,树河尚未遭遇车祸,校舍里栖身的超英住着还挺惬意。当树河遭遇了车祸,连续几场大雨瓢泼似的,让超英的栖身之所变成了水帘洞,占义连夜赶来帮着超英给房顶挡了一层塑料布。
再后来超英将自己养着的金鱼倒进了塑料布里,让他这个栖身之所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水泡之下。
这种浪漫主义的意象,不需要言语辅助,光从那一瞬间的画面和主人公平静的面容,就能感觉到戏剧的力量就在眼前。
本片的笑点并不刻意,与充满土味的画面和谐统一,让人在安宁的乡村场景中骤然感受到笑点,大笑之后还能留下非常深刻的记忆。
徐磊对这部电影的处理是极简又是精妙的,他懂得乡土更懂得艺术,然后回过头来用艺术来诠释了乡土,才最终能够获得这部土酷土酷的佳作。
(以上内容来自:影视控,2019年12月2日,娱乐达人)
小成本+大咖宣传,《平原上的夏洛克》能否1+1>2?
一片上映,八方支援。如果一部电影能让秦昊、吴京、郭帆、姚晨、路阳、文牧野等一众大咖义务宣传,如果说是一部低成本影片,有人信吗?
今天上映的《平原上的夏洛克》可以说是有些黑马长相了。
电影的票房又和宣发有很大关系,不论是FIRST、平遥,亦或其他的电影节,即使其中优秀的作品,也有很多因为无法筹集起码的宣发费用而无法进入院线上映,像是《平原上的夏洛克》这样被北京文化相中买走,可以说是其中的寥寥少数的幸运儿了。
看看这电影的阵容,透露出的是一股“土味儿”,整部电影估计也就小百万的成本,却配上了千万级别的宣发,可以说是实验性质比较明显了。
不过,作为电影的监制饶晓志,去年的一部《无名之辈》同样是小成本的电影,不过最终却是逆袭,创造了近8亿的票房,成为去年这个时候的一批黑马,让人对《平原上的夏洛克》这部电影也不得不收起轻视之心,也许真能带来些意外惊喜呢?
这些年小成本电影成为票房黑马的也不少,更经典的还是2016年由话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驴得水》,成本千万,没有任何卡司,在卖给开心麻花之后,却吸引了猫眼等发行公司的注意,校园路演、千场电影的宣发策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豆瓣上的评分也是稳定在8分以上,最终也是创下了近2亿的票房,主题曲《我要你》随之大火,而其中张一曼的扮演者任素汐也开始被人们关注。
不过,和《驴得水》《无名之辈》这样豆瓣评分稳定在8分之上的高口碑之作相比,《平原上的夏洛克》目前只有7.8分,可以说还是有差距的,想成为票房过亿的黑马难度还是不小。
虽然电影也打着喜剧的标签,不过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整体上来说还是偏文艺的,虽然可以在一些电影节上获奖,但是商业上的价值还是有待挖掘,毕竟文艺电影还是属于小众,跟普通观众的距离比较远,即使有众多的大咖为之义务宣传,最终票房成绩如何,能否达到小千万或者更高,还是难说的,不过,即使如此,对一部小成本电影来说也是一种成功了。
(以上内容来自:腾讯网,2019/11/29,薄荷说影)
【数据分析】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乡村是中华文化生长的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人文品质和道德诉求,植根于乡土社会,源于乡土文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振兴作为这一战略的铸魂工程,成为新时代的一个重大课题。坚持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尤其是乡土文化自信。
当前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迅速转型,中心价值发生动摇,人们开始面临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危机。乡土题材小制作电影面对商业影片的挤压,能够脱颖而出实属不易。小编总结《平原上的夏洛克》的成功经验有如下两条:
首先,创作者以深情的关怀,摆脱了城市优越感。以往是乡土题材电影,创作者很容易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文化优越感来悲悯弱势的乡村,以对城市的厌倦来接纳乡村的淳朴,而不是从内心深处去真正热爱和融入这种文化。《平原上的夏洛克》却给乡村赋予一种浪漫,为农民赋予一种优雅。用乐观、客观的眼光,为观众进入农村与农民的内部和内心,提供了一条宽阔的途径。
其次,专业化的宣发。《平原上的夏洛克》是一部标准的低成本影片,虽然在今年FIRST影展上入围最佳影片并最终拿下最佳文本奖,仍然面对无法走进院线的瓶颈。幸亏有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调动各路资源,令影片完成了最终的包装和升级,彻底具备了登陆院线的实力和底气。最终票房结果如何还未可知,按目前的票房来看,也算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丁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