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地摊经济让城市更有烟火味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说:“两周前,我看到报道,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
总理说的这个城市,就是成都。3月15日,成都市城管委出台《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助力经济发展措施》,截至5月22日,全市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748个,大型商场占道促销点82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891个,增加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临时投放点位6103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除了成都之外,浙江、江苏南京、四川彭州等地也在逐步放开地摊经济,地摊经济的就业“蓄水池”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地摊经济之所以受关注,主要在于其适“六保”的时,顺“六稳”的势。可以说,地摊经济的复苏,不仅对中低收入群体能起到较大帮助,也让一个城市更富烟火气、更具包容心、更有人情味,同时也体现了党和政府“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如果说成都等一部分城市率先松绑地摊经济,为地摊经济的复苏开了一个好头,那中央文明办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则是促进地摊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突破口。当然,如何引导地摊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帮助低收入者就业的同时保持市容整洁,使烟火气、人情味、包容性在城市中有序融合,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
放开地摊经济,必然会给城市管理带来一些挑战。之前,各地之所以封杀地摊经济,主要还是因为小商小贩的随意占道行为会影响周边环境和道路出行。所以,为地摊经济松绑的同时,也需要在城市管理的“放”与“管”中找到平衡点,既不能一禁了之,让低收入人群没有收入来源,也不能放任自流,让流动摊贩“野蛮生长”。
笔者认为,城管部门应当转变观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用好“数字城管”“数字物业”等新技术,建立摊点摊区设置引导机制、商贩摊主清洁卫生责任制、群众投诉现场快速处理机制,细致开展摊区安全防护和城管巡查服务,以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服务,帮助地摊经济撕下“脏乱差”的标签,贴上“干净、安全、有序”的新注脚,进而推动地摊经济向常态化、规范化发展。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一座充满希望和幸福的烟火味城市,才是我们此心安处的美好家园。
(以上来源:内蒙古日报,2020-06-03,于贵明)
找回烟火气:济南郑州石家庄西安着手盘活地摊经济、夜市经济
李克强总理连续点赞地摊经济、小店经济之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着手恢复城市街头的“烟火气”。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包括济南、郑州、石家庄、西安等省会城市在内,追随成都启动了结合自身特色的“地摊经济”“夜市经济”计划。
济南:提升一批夜间经济IP品牌
山东媒体“齐鲁晚报”微信公众号6月2日报道:近日,济南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夜间经济提质升级、打造“夜泉城”2.0版的若干措施》。6月2日,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此次出台的《若干措施》进行解读。据济南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艳秋介绍,济南市获评2019年“中国夜间经济十佳城市”和“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这次推出打造“夜泉城2.0版”在提升传统夜间经济样板间的基础上,又新培育打造一批高品质夜间经济载体、消费业态和特色活动,更好满足市民品质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济南打造“夜泉城”2.0版的若干措施中第一条就是“提升一批夜间经济IP品牌”。这些IP品牌包括:宽厚里、融汇老商埠、印象济南•泉世界、D17文化创意产业园、悦立方、峪悦里、三庆青年不夜城。在介绍这些IP品牌时,济南方面多次强调了“年轻”“地域文化”等关键词。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济南方面制定的“夜泉城”2.0版措施中,专门提到了“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济南开出的三条发展夜间经济民生品牌措施包括:1.规范开展“店外设摊”试点。抓住文明城市考核内容调整的有利时机,适度放开有条件地摊夜市经营,允许限时占道经营。2.规划引导地摊夜市经营。改造提升环联夜市业态,作为地摊夜市示范区在全市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区县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合理规划传统地摊夜市。3.大力发展“小店经济”。优化“小店”准入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引导各类业态延长营业时间;支持餐饮类门店增加夜宵品类和休憩场所,提高消费者逗留时间;适度允许商家制作个性化店招店牌美陈和街头艺人演唱,扩大城市居民就业机会。
郑州:市财政对夜经济评选优秀者最高奖励百万元
同样是在6月2日,河南郑州也出台了为民造福十条意见。
河南媒体大河网6月2日刊发报道介绍:郑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进一步做好为民造福工作的意见》,围绕“六稳”“六保”,出台十个方面具体措施,着力解决当前民生突出问题,推进为民造福工作不断细化深化,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郑州市的十条措施分别是: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强化兜底保障开发就业岗位;培育夜间经济有序发展市集;大力促进特色商业街区建设;规范普及午餐供餐课后服务;大力推进家庭服务提质扩容;持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鼓励创新创业扩充就业岗位;着力营造高效便民营商环境。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郑州方面的为民造福十条意见,在提振培育夜间经济方面着墨颇多。例如其第三条措施就表示:开展“醉美•夜郑州”系列消费促进活动,鼓励创新服务业态,增加服务品种和服务项目,进一步促进社会消费。每个县(市、区)、开发区要合理布局1到2个“夜品、夜购、夜赏、夜游、夜健”夜经济集聚示范区,举办1-3项夜间经济主题活动。开展县(市、区)、开发区夜经济活动评选,市财政对前三名分别给予100万元、80万元、50万元奖励。
郑州将围绕便民、惠民、利民目标,积极构建“十五分钟”便民消费圈。各县(市、区)、开发区要明确规划布点,落实管理措施,充分利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和闲置土地,按照定时间、定地点、定业态、定费用、定管理的原则,设立市集和特色跳蚤市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活动,鼓励直营门店进社区,合理布局菜市场、便利店、理发店、早餐店等居民生活相关设施,促进社区消费发展。要加大监管和服务力度,突出关心关爱,严禁乱收费、乱摊派,确保经营主体能入市、能经营。
石家庄:让逛街不再是单纯的购物
在深入挖潜夜经济引领新一轮消费升级方面,河北石家庄已先行一步。
新华网客户端5月21日就刊文介绍:夜经济作为石家庄市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经过规范化、常态化、大众化发展,成功培育出了一大批引领消费潮流的品牌项目。北国商城经过多次升级改造后,经营品牌扩充至近千种,夜经济策划推出了亮灯仪式、主题巡游、网红美陈展等主题活动,以“一站式”的体验服务,满足各个年龄段消费客群的需求,让逛街不再是单纯的购物,而成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心情更为愉悦。
餐饮业是此次疫情突袭下受冲击较为严重的行业,面对困境,石家庄市众多餐饮企业主动出击,纷纷在营销模式、服务创新上各显神通,主动适应网上购物、网上订餐、无人零售等“宅消费”场景需求,培育壮大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和升级消费。目前,大多数餐饮企业的日营业额恢复到了疫情前的七成左右。
石家庄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该市“夜经济”还将提供多层次的产品供给,在公园、广场、商业街区等多元化的消费场景中,开展夜食、夜购、夜娱、夜读、夜展、夜游等各类主题活动;对万达商业步行街、勒泰庄里街等10条街区全面进行提档升级,按照一街一特色、一店一风格的原则,进一步提升街区形象和购物环境;重点围绕华润万象城、北国商城等商业繁华区,打造夜经济品牌示范商业街区,激发城市活力,进一步彰显“活力石家庄”。
西安:给外摆摊点适度“松绑”
通过地摊经济找回烟火气的还有陕西西安。
陕西媒体三秦都市报6月1日报道:路边摊回来了!傍晚时分,约上三五好友,往路边的小摊上一坐,撸串、烧烤、啤酒……这样的场景,今后或将成为常态。陕西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陕西省促进市场消费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若干措施》明确,允许在居民居住集中区开辟临时摊点摊区,允许流动商贩在一定时间和区域占道经营。
报道提出:给外摆摊点适度“松绑”,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激发城市活力,但同时也给城市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既管理好外摆摊位,又服务好市民和商户,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就像《新华每日电讯》在评论文章《释放“地摊经济”活力,让城市更有烟火气》中写道:城市,要有便利的设施、靓丽的外表,更要有寒冬里的庇护、黑夜中的光亮。“琴棋书画诗酒花”固然重要,“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最基本的民生考量。特别是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各地都在狠抓“六稳”“六保”落实,更不应让一些管理方面的顾虑拖累“保民生”的步伐。
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人们期待看到政策制定更加人性化。粗暴的“一刀切”切掉的是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只有让每个人的小期盼与城市的大情怀交融,让微观的民愿汇入宏观的民生,才能让每个人在城市中体会到更多的归属感,在人间烟火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以上来源:澎湃新闻,2020-06-03,岳怀让)
济南最大地摊环联夜市成“网红打卡地”
“生意比去年还好!”6月3日晚,山东济南环联东方商贸城夜市摊主韩文高边招呼顾客,边告诉记者。而旁边一位吃饭的小伙子则扭过头来说:“逛一逛环联夜市,常常让我感到发自内心的愉悦。”
环联夜市是济南最大的夜市,占地80余亩,有1100多个摊位。傍晚,几百个摊主开着三轮车,拉着煮串等各类美食摊,从大门鱼贯而入,被网民亲切地称为“银河护胃队”。
晚上7点多,韩文高的虎震烧烤广场已经坐了不少食客。这是夜市里规模最大的美食摊位,有15个员工,50张桌子,日营业额3万元左右。“前段时间天天着急,就盼着早点开,现在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这些员工的生计也有着落了。”韩文高说。
2017年5月,济南洪楼夜市因为占道扰民被关停。为解决数百摊主的生计问题,济南在环联东方商贸城内,整合设置了近千个摊位,将原来分散的地摊集中起来,实现规范经营,解决了卫生状况不佳、乱占道阻碍交通等问题。目前市场有5000多名从业者,营业时间从晚上7点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
“平常的客流量可以达到两三万人,周末、节假日可以突破5万人;营业额200多万元。”环联夜市运营部负责人谢伟说。
“小地摊有大民生,城市有了烟火气,才有了温度。”历城区工信(商务)局副局长张建国说。环联夜市所在的东风街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震说,夜市因疫情关停期间,他们接到近百位业主咨询,希望能早日开放。经过慎重考虑,于3月21日复工。
田峰来自安徽阜阳,在夜市经营一家大排档,往年初八就回来营业,今年因为疫情影响迟迟不能开业,夫妻俩在老家待到3月初才回济南。“回不了济南那段时间,在老家陪陪老人,但心里慌得不行,现在心里的石头落地了。”他说。
在夜市上摆摊卖鞋的蒋兴涛说,夜市经营养活了他一家,“每个月有5000多元收入,省吃俭用,一家开销就够了”。
美食摊、美甲摊、玩具摊、小商品摊,音乐声、吆喝声、交谈声、欢笑声,晚上9点多,市场上已是热闹非凡。市民肖永明说:“很喜欢夜市的氛围,有吃有玩,热热闹闹,隔三岔五就带着孩子来逛逛。”
环联夜市也成为济南又一处“网红打卡地”,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这里直播。在抖音上拥有数百万粉丝的穆哲熙说,他很喜欢到环联夜市来拍拍东西,“主要是很好玩,很多好吃的好玩的,网上的朋友也都赞叹这里的烟火气”。
环联夜市还催生了多名“网红”。在夜市经营套圈的李艳梅,每天晚上都拍摄套圈的视频,发到网上,目前已有1万多名粉丝,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过来游玩。她每晚营业收入能达到七八千元。“现在国家提倡地摊经济,并且我们有了这样规范的场地,心里更踏实,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说起这话,她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以上来源:新华社,2020-06-04,滕军伟)
【数据来源】
地摊经济古已有之,《清明上河图》中反映的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繁华热闹的景象,是中国古代地摊经济著名的原型之一。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建议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两会落幕后,李克强总理对地摊经济、小店经济给予高度评价。成都、济南、郑州、石家庄、西安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着手恢复城市街头的地摊“烟火气”,直接带动了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发展地摊经济,有助于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地摊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人类的起源开始就有了摆地摊的现象,可谓是历史悠久。在历史中,无论是改朝换代,文献中从未出现过杜绝摆地摊的记载。一个市井的繁华程度,大部分取决于摆摊的多少,这不仅繁华了城市,同时也活跃了经济,这种现象流传至今,可见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文旅深度融合,不仅需要阳春白雪、高大上的传统文化资源的融入,还需要接地气的,能够反映百姓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行为的元素融入旅游体验中。而地摊经济中所包含的市井文化、道路文化、民俗文化能够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地摊经济”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发展地摊经济,有助于激发旅游经济活力。疫情使得居民外出旅游消费的活力降低,在此情况下,发展城市空间内的“地摊”经济能够有效地引导居民夜间消费,刺激经济快速恢复活力。同时,危机之下,也考验着城市地摊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大家更多追求的是个性化的消费,路边整齐划一的商店里出售的统一规格的产品,不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发展地摊经济,更应该积极建设“创意市集”,以“创意”、“时尚”、“潮流”等现代文化的外衣,将平易近人的地摊文化以新的面貌重新展现给游客。比如,山东济南打造的环联东方商贸城夜市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直播,并催生了一批网红,直接推动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地摊经济长期更应发展为一种城市文化标志。一方面,在短期内,地摊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拉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但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地摊经济作为拉动经济发展占比很小的一部分,更多应当将其发展为一种特色文化,一份对城市的独特文化记忆,摊位上所卖的的物品从美食到创意品更应能代表独一无二的城市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