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消费>>2019年端午假期迎文化旅游消费新热潮
2019年06月18日
2019年端午假期迎文化旅游消费新热潮
2019年端午假期迎文化旅游消费新热潮

2019年端午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

2019年端午节期间,各地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充足,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假期市场安全平稳有序。综合各地旅游部门、通讯运营商、线上旅行服务商数据,经文化和旅游部综合测算,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9597.8万人次,同比增长7.7%;实现旅游收入393.3亿元,同比增长8.6%。全国未发生重特大涉旅安全事故和投诉案件。

民俗活动精彩纷呈,旅游惠民活动多

端午假期第二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福建、江苏、江西、湖北、湖南、贵州、河南等多地通过举办赛龙舟、包(吃)粽子、着汉服、诵《离骚》、祭屈原、挂艾草菖蒲、点雄黄酒、配香囊、画额、佩香囊等活动,展示端午传统习俗,各地还举办了非遗展演、手工DIY、端午民俗体验、听八音、看山歌、跳竹竿舞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

端午假期,北京、天津等地举办了15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城市活动,颐和园、圆明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场馆当天免票。黑龙江省大部分A级旅游景区实行门票减免打折等优惠活动。贵州省对来黔旅游的外省游客实行收费旅游景区门票五折优惠以及高速公路五折通行优惠。

海滨山居两相宜,避暑旅游提前预热

受入夏以来持续高温天气影响,今年端午避暑游提前到来,到海滨城市避暑玩水的需求大幅上涨,乐园戏水、山间漂流成游客最爱。调查显示,端午假期参与避暑郊游的游客占比达36.6%。海洋馆、水上乐园、主题公园、龙舟比赛等涉水项目广受欢迎。山岳型景区、山居民宿等,也是游客休闲避暑的好去处。受假期时间约束,“三小时”中短途出行圈为游客首选,周边游、自驾游、高铁游成出行主流,70%的游客出游半径不超过300公里。

假期市场安全平稳有序,文明引领新风尚

端午假期,河北省多个热点景区旅游警察在岗巡逻,旅游巡回法庭提供咨询、投诉受理服务,“1+3+N”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合力得到有效发挥。北京市出动执法人员14526人次,车辆1951台次,检查旅游车542辆,检查导游员324人,检查各类旅游经营主体2711家,非法“一日游”零投诉。上海市以“垃圾分类”“酒店一次性日用品减量”“文明用餐”为切入点,加强文明旅游宣传教育。山东、海南、江苏等多地深入开展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引领文明新风尚。

(以上来源:文化和旅游部网站,2019-06-10,郭晓婷)

途牛发布《2019端午小长假旅游消费盘点》

今年上半年最后一个小长假进入尾声。6月9日,途牛发布《2019端午小长假旅游消费盘点》,对今年端午旅游市场消费情况做出系统分析。

民俗风情游等多主题受热捧 文旅融合带火旅游市场

与即将到来的暑期旅游旺季相比,6月上旬的端午小长假,机票、酒店等旅游资源充足,旅游产品价格处于相对低位,进行中长线游性价比较高。上海、北京、南京、天津、深圳、广州、杭州、武汉、成都、沈阳消费者出游热情最高,上榜端午出游客源地前十强。

从游客消费情况看,2019年端午小长假全国游客人均旅游产品花费相比2018年增长13%。其中,单笔订单金额最高超130万元,是前往马尔代夫的团队订单;单笔订单金额最低4元,出自门票产品的预订。

与往年相比,今年端午节出游主题更为丰富,民俗风情游、避暑游、孝心游、亲子游、家庭游、乐园游、登山游等均人气火爆。依山傍水且富有趣味的民俗风情游最为热门,它既可以满足游客外出纳凉避暑的需求,又可以让人们在节日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嘉兴、杭州、汨罗、成都、苏州等民俗风味浓厚的目的地游人如织,游客纷纷兴致盎然地体验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戴香囊、挂钟馗像等传统习俗。

周边游家庭组团自驾最普遍 漂流景区迎来竞相尝鲜者

虽然端午小长假高速公路并不免费,但是,自由、随性的自驾游依然较受游客青睐,家庭组团自驾游最为常见,由此带动周边游热门目的地人气攀升。具体而言,华南方向的珠海、广州、惠州、桂林、宜昌,华东方向的南京、苏州、无锡、上海、杭州,华北方向的北京、天津、石家庄、青岛、泰安,西部方向的成都、重庆、西安、昆明、青海等城市受到较多周边短途自驾游客的青睐。

随着气温不断升高,亲水游渐受关注,不少游客争相体验漂流项目的惊险刺激。端午期间,国内十大人气漂流景点分别为广西漓江漂流、浙江楠溪江漂流、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竹筏漂流、四明山北溪漂流、黄山夹溪河漂流、千岛湖九龙溪漂流、海南万泉河竹筏漂流、清远黄腾峡勇士漂流、桐庐雅鲁激流探险漂流、清远古龙峡漂流。

与此同时,孩子们喜欢的主题乐园、动物园类景区也在端午节期间人气爆棚,上海迪士尼乐园、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珠海长隆海洋公园、上海欢乐谷、北京世园会、上海野生动物园、常州中华恐龙园、芜湖方特、重庆野生动物园、三亚城市乐园等人气十足。此外,永定土楼、凤凰古城、平遥古城、汨罗江、云南民族村、镜泊湖、西江苗寨、象鼻山、朝鲜民族村、三峡人家等地区特色文化浓厚的景点也颇受游客欢迎。

境内游西部升温明显 西沙群岛等小众目的地进入大众视野

今年端午小长假为6月7日-9日,节前请4天假,即可拼成9天长假,这直接带旺了境内旅游市场。

途牛旅游网大数据显示,端午出游前十名热门方向分别为海南、云南、福建、西北连线、四川、山东、新疆、广西、陕西、湖南。自5月以来,西部尤其是西北方向目的地逐渐迎来出游最佳时节,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旅游升温明显。西北“网红”目的地如青海湖、茶卡盐湖、张掖、嘉峪关、敦煌莫高窟等人气激增。

与此同时,在传统热门旅游目的地人气爆棚的情况下,也有不少人转向新兴目的地以避开“人从众”的出游体验,西沙群岛、云南芒市、云南雨崩、福建漳州、内蒙古恩和、四川莫斯卡、湖北恩施、甘南扎尕那、浙江茗岙、贵州荔波等成为不少游客端午节出游新宠。其中,西沙群岛为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也是中国南海陆地面积最大的群岛,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海岛。端午期间,不少游客选择“三亚+西沙群岛”连线游或西沙群岛一地邮轮游前往休闲度假,感受西沙的独特魅力。

在游客消费趋势方面,深度游和精品小团游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一方面,游客对于美景、美食、民俗体验、文化感受等需求加强,整个行程的时间会较以往有所延长;另一方面,游客对于酒店、用车等旅游消费持续升级,精品小团可在保证出游体验的同时,提供量身定制、舒适用车以及24小时管家服务等,因而受到较多游客追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热度高 欧洲等目的地提前进入旺季

出境游方向,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俄罗斯成为此次端午小长假前十名热门目的地,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5个。在新加坡和越南两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是端午节期间出游,游客还可体验独具当地风味的娘惹粽和黄姜糯米饭。

端午期间,欧洲正值出游舒适度高的季节,除了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热门国家之外,冰岛、芬兰、挪威、巴尔干半岛、捷克、奥地利等目的地近几年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在出游方式上,通过途牛预订前往欧洲的游客中,选择跟团方式的游客占比高达80%以上,跟团游仍是国人赴欧洲旅游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游客开始尝试通过定制游前往欧洲,端午期间,欧洲热门定制游目的地前十名为英国、冰岛、芬兰、挪威、瑞士、法国、意大利、捷克、西班牙、希腊。

一向热门的出境海岛主题游在端午期间依旧热度不减,热门目的地分别为塞班、马尔代夫、普吉岛、巴厘岛、冲绳、沙巴、苏梅岛、毛里求斯、甲米、长滩岛。游客对出境海岛游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当地玩乐产品受到更多青睐,香蕉船、摩托艇、海底漫步、浮潜、海上飞鱼、海钓、帆船、滑翔伞、丛林穿越、潜水考证等较为热门,直升机体验、观鲸、风筝冲浪、溪降、火山溶洞探险等项目也逐渐被游客所熟知和青睐。

(以上来源:途牛旅游网,2019-06-09)

2019端午“大数据”:1亿人在旅游,粽子狂销1.23亿

端午小长假刚刚结束,尽管部分人已经回归工作岗位,但伴随高考结束,学生的暑假来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拼大长假。民俗、避暑、毕业、亲子游等叠加在一起,旅游市场依然热度不减。今年端午假期的各项数据也都出来了,那么今年端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旅游大军接近1亿

近年来假期旅游已经形成主流,旅游人数和消费连年递增。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数据统计,2019年端午节期间,国内接待旅游总人数960万人次,较去年增长7.7%,实现旅游收入400亿元,较去年增长8.6%。

出行选择短途为主

因受到假期时间的约束,今年端午旅游的多为中短途出行人群。数据显示,自驾游、周边游和高铁游占比最高,其中包括70%的人群选择出游半径在300公里以内。而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也是旅游的热门城市。

90后成旅游主力军

综合民航以及各大旅游官网多年龄层面的数据显示,90后成为这次旅游的主力军。数据显示,端午小长假90后占比42.6%,紧跟其后的是80后,占比37.3%。另外,家庭出游占比34%。

端午“水”是好去处

由于受到入夏高温天气的影响,很多人在选择旅游景点上更多的是“与水结缘”。滨海城市、避暑山庄、游客急剧增长。数据显示,今年端午参与避暑旅游的人数占比36%,其中水上乐园、海洋馆、海滩、赛龙舟等涉水项目最受欢迎。

粽子狂销1.23亿

另外,端午作为我们的传统节日,自然少不了要吃粽子、吃咸鸭蛋。根据消费数据显示,今年的粽子端午前一周销量达到了惊人的1.23亿只,同比增长超过250%,而咸鸭蛋的销量是去年的三倍之多。

对于假期,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车子永远堵在路上,景点永远都在排队。等到假期结束,意犹未尽,浑身充满疲惫。合理地安排好假期,让身心放松,同时又要过得充实是一门学问。

根据今年的大数据,可以看出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主流的假期模式就是旅行。像这种小长假,难免会造成拥堵,大好时光都被浪费在了路上。选择低碳出行,或宅在家里看剧,在精神上也不为一种享受。那么,请问今年端午你是如何度过的呢?

(以上来源:搜狐,2019-06-10)

端午假期迎消费热潮

今天是端午小长假的第二天。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今年端午,各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吸引市民、游客参与其中,端午假期迎来消费热潮。

民俗游吸引市民游客参与

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拴五色彩线……端午节期间,各地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民俗游也成为今年端午假期的一个亮点。

在上海朱家角古镇,一场别开生面的长三角古镇端午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参与。活动不仅再现了《离骚》,并通过击鼓明志、汉舞演绎等传统文艺节目展示了端午文化习俗。市民、游客更是体验了包粽子、做香囊、非遗活字印刷等特色活动。

很有节日氛围,我是带孩子来的,让孩子体会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

而作为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赛龙舟在各地举行。在安徽省安庆市白泽湖乡,一场别开生面的龙舟文化节活动上演,龙舟队队员胡飞华说,很多队员都是专程从外地回来参加比赛。

划龙舟是我们这边的节日传统,从这次划龙舟中我能感受到永不放弃、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

粽子销量节前持续走高

作为端午节必备食品,粽子的销量持续走高。天猫发布的消费数据显示,在端午节前一周,消费者共购买了1.23亿只粽子,同比增幅超过250%。咸鸭蛋的销量比去年翻了三倍还多。苏宁大数据则显示,除了“粽子+白糖”的组合订单外,“粽子+醋”“粽子+芥末”组合都大幅增长。

在贵州贞丰县,当地的特色小吃——灰粽已经提前两个月开始生产,但增长的订单量仍让今年的粽子供不应求。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认为,作为传统节日,端午消费与传统习俗相结合,文化味儿更加浓郁。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比较浓郁的节日,我国南方也有赛龙舟的风俗。它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就使得我们在休闲的这三天中,把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我们的休闲消费结合起来。不仅是促进消费本身,也在提升消费品位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以短途游为主,高铁出行成首选

除了民俗游外,传统的热门旅游目的地,比如杭州西湖、北京欢乐谷、上海迪士尼乐园、深圳世界之窗等景点依旧火爆,以1到3天的短途游为主。

综合在线旅游及民航出行大数据分析,端午小长假,80、90后是出游主力军。从客源分布上看,上海、苏州、广州、北京、无锡、杭州、常州、南京、武汉、深圳等是今年端午小长假出游的十大客源地,“新一线城市”占据半壁江山。

从出游行程上来看,端午出游仍然将以“1至3天”的周边游为主,占比达58%。在出境游游客中,也有部分游客选择“拼假4天凑9天长假”去海外度过假期。

在出行方式上,高铁是端午小长假中短途出游的首选。中国铁路总公司数据显示,全国铁路昨天预计发送旅客1497万人次,加开旅客列车723列。高铁游也带动了高铁沿线酒店、民宿、景点等的预订,“高铁+酒店”“高铁+用车”“高铁+景点”等产品销售火热。受短途自驾游和城市周边出行影响,全国高速公路的拥堵程度达到平时的两倍。

居民消费需求在假期集中爆发

张建平说,端午节作为上半年最后一个小长假,居民的出行、消费需求得到集中释放。而随着暑假即将到来,我国消费市场将再次迎来消费热潮。不光是端午小长假,包括暑假,居民的消费会得到比较集中的爆发,包括衣、食、住、行、游方方面面的需求。国内的消费需求巨大,暑期对于中国消费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区间。

(以上来源:经济之声,2019-06-09)

【数据分析】

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节日期间,端午节俗在新时代异彩纷呈又不失神韵地演绎,传承民族精神,彰显文化自信。在端午节开展具有浓浓中国特色的朗诵诗词、表演歌舞、包粽子、赛龙舟活动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端午节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向往,越来越焕发出时代的“味道”,彰显“文化范儿”。

“文化+旅游”已成为时下旅游新热点,体验文化、增长见识,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主要出游目的。同时,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也给文化旅游市场带来广阔发展空间。“文化+旅游”离不开特色元素、特色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并为旅游与文化、创意、科技融合带来了全新活力。一枝一叶“粽”关情。无论是吃粽子、喝龙船茶,还是插艾草、赶诗会,传承千年的端午习俗,早已存续于人心,存续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个端午假期,文化和旅游融合趋势更为明显。旅游从最初看山看水的观光游,变为现在的看民俗、看历史、看文化,更多游客越来越注重文化场景的体验游。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既要通过整合政策资源协同推进、促进已有资源转化为优秀产品,还需推进“吃住行游购娱”和文化、旅游、体育、会展、康养、园林等多元共生、多业共赢的大文旅产业生态集群,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