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书店的“颜值”和“价值”
走进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雅典人书店,你可能瞬间会有点恍惚——圆柱形大厅以柔和的金色为基调,环顾四周无不是精致典雅的装饰,抬头可见绘着优美壁画的穹顶,而在入口正前方,舞台上深红色的幕布已经拉开……这真的是一家书店吗?没错,这是一家在各种“最美书店”榜单上都不会落选的书店。它的前身,是1919年开业的大光明剧院。
那时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是重要的港口和商业中心,随着大量移民尤其是欧洲移民涌入,形成了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光明剧院既延续了辉煌,又融入了拉丁风情,知名探戈艺术家在此登台献艺。后来,剧院改建成电影院,并放映了阿根廷第一部有声电影。随着时代发展,市中心的电影院不再时髦,经营难以为继,最终在2000年易手为书店。
书店经营方对这栋历史建筑改建之初,遭遇了一些阻碍,不过当书店开张,反对声渐渐消失了,因为人们看到古老剧院焕发了新生——建筑的精髓得以保存,并变得更明亮和整洁,观众座椅被一排排书架代替,靠近舞台的包厢成了阅读区,舞台也被完整保留下来,只是现在这里变成了饮品区,出现在台上的不再是演员,而是一边喝咖啡一边看书的读者。
漫步于书店,可以看到很多游客。在这座有着“世界书店之都”美称的城市,雅典人书店已然成为一个著名景点。店员很乐意帮游人拍照,并总能娴熟地找到最佳角度,以便最大限度展现建筑之美。大概他们也知道,“最美”标签就是吸引人们前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这家书店的价值不仅是售卖图书,也在于为人们提供美的享受。在电子书日益盛行的今天,愿意前往书店购书的人,眷恋的不仅仅是纸的质感,更是一种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这也是类似的实体书店走红的原因——有“颜值”更有“价值”,涵养着公众对“美”的认知。荷兰“天堂书店”位于拥有近800年历史的教堂之内,高大的穹顶与精美的壁画为书籍平添一份神圣感;葡萄牙的莱罗书店建筑古典华丽,造型对称的曲线形楼梯浪漫而梦幻,据说《哈利•波特》作者罗琳便是在此获得了一些关于魔法世界的灵感。
“美”的标签有着深刻内涵。早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提出“美育”概念,希望通过美的教育和鉴赏力的培养,帮助人们重新成为“完整的人”。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美育,帮助人们摆脱精神生活的贫乏、低俗与焦虑。
雅典人书店每年接待的访客超过100万。人们在这里选购书籍与音像制品,感受建筑之美,也乐于参加这里举办的演讲、签售、展览等活动。融合了美学、知识与趣味的“最美书店”,无疑是美好精神家园的一个象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承担起美育的功能,提升人们的审美和素养——甚至一个城市的气质和格调,为寻找“诗意栖居”的心灵,提供一片远离尘嚣的绿洲。
(来源:http://paper.people.com.cn/人民日报,2019-07-03,朱东君)
524家书店引领长春“花样”阅读
在长春,524家书店遍布城市各个角落,许多书店书籍体量逾10万册、4万余种,它们不断延展着城市的文化内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书店不但越开越多,经营方式也花样翻新,给市民带来今非昔比的阅读与购书体验,受到市民的喜爱与追捧。仅去年,全市发行零售单位就收入3.1亿元,资产总额达3.4亿元。
进书店如同进“书房”
1日,市民孙雪霏像往常一样走进长春西西弗书店新生活店。良好的体验感,是她青睐西西弗的重要原因。3层、7栏书架的设计,让一位普通身高的读者抬起手就能触及任意一本书,选书变得简单易行。
在三联书店Touch12街店,开放式的阅读空间更受人们喜爱。该书店位于商场的开放空间,商场过道两侧通往书店不同区域的台阶上,经常有人席地而坐,进入深度阅读。
还有许多书店引入了咖啡文化,随意地窝在沙发中,点一杯咖啡或是饮品,使阅读成为都市休闲生活的一部分。难怪都市爱书人郭殚感叹:“在长春,书店多、服务好、理念新,进书店如同走进自家‘书房’,阅读充满惬意。”
前沿书店打造“阅读+”
1日,一群从成都来长旅游的大学生,拖着行李箱直奔高新栖乐荟吉阅七舍书店“打卡”。“这家书店是网红店,我要把这里当成走进长春的第一站。”魏芸说。
吉阅七舍书店吸引远道而来的读者,是有原因的。该书店开创了全新售书模式——“新华书店+当当线下书城”,除为读者提供大体量图书之外,还在开业一年多时间里举办了数百场文化活动,丰富读者的文化生活。而咖啡博物馆、艺术家厨房和高端文创产品的推出,更为阅读增添了文化附加值。
线下书店活动异彩纷呈,线上“阅读+”同样精彩。正大书苑携手京东打造全新智能书店,通过连接京东“智慧金融+智能零售+大数据+智慧供应链”,实现了无界零售的“4.0智慧书店”运营模式……书店正跳脱人们印象中的“买卖图书”的概念,不断为阅读加深内涵。
老牌书店转型“留”人
在长春市新华书店重庆路店阅读体验区,市民张磊捧起白岩松的《白说》看得津津有味。“我经常跟朋友相约来这里看书,很多书看过之后觉得有保留价值,我们就会掏钱买下来。”免费阅读的立意源于书店总经理宋孟林,根据人们阅读、购买习惯的改变,结合公共阅读需求,早在2015年他就提议在门店开辟阅读体验区。不仅拆封的样书可以免费阅读,读者甚至可以自行拆封新书。
该书店总经理助理夏远达告诉记者,2018年书店做了384场公益读书活动,较2016年增长近5倍。不仅如此,仅今年6月份,书店就将“全民阅读进社区”活动搬进北安路社区等5个社区,老牌书店转型正惠及更广泛人群。
(来源:http://epaper.1news.cc/ccrb/pc/paper/长春日报,2019-07-04,毕馨月)
专业书店“回暖”:不做网红 唯耕精深
5月最后一天,北京海淀。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裴玉芳来到外研书店当起了“兼职店员”,指导读者买书、学外语,与她一起来的,还有四位北外退休教师。
6月底,北京西城。要办一场题为“大历史1920年代:十字街头的周作人”的学术讲座,地点应该选在哪?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言首先想到的,是北京鲁迅博物馆门口那家鲁迅书店。
7月初,北京东城。刘跃将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摆在了北京人艺戏剧书店最显眼的地方,作为书店的负责人,同时也是人艺的员工,刘跃希望读者可以在话剧《父与子》在人艺上演前,关注到原著。
这几幕场景,发生在北京一些专业书店里。鲁迅书店、戏剧书店、外研书店、北京社科书店、中国新闻书店……近日,记者走访北京多家专业书店发现,这些中小型专业书店装修简朴,面积最小的只有80平方米。它们不是热门的“网红打卡地”,却是专业书籍的权威汇集处;这里少有嘈杂的喧嚣声,却常见专家学者讲谈的身影。近年来,随着实体书店的“回暖”,不做“网红”、唯耕精深的专业书店正在成为思想文化交流的新场所。
1、为了让读者多坐一会儿
6月12日,坐落在首都剧场里的戏剧书店重装开业,书店面积虽不大,却已有15年的历史,戏剧书店由北京人艺演出中心开办。因为这家书店的存在,来看戏的人常说自己“既是人艺的观众,也是人艺的读者。”
刘跃在戏剧书店工作了14年,接触最多的就是来来往往的读者。这些读者里,有戏剧学院的学生,有人艺的戏迷,有时常来翻书的人艺老艺术家蓝天野,还有为新戏做知识储备的濮存昕。
“在戏剧书店,我与戏剧仿佛又近了些。”读者最能体会戏剧书店创立的初心,隋启贤是人艺的老戏迷,他说,每次到首都剧场,他都会先走到书店里,等戏开演。
“戏剧与书店,或许两者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一个是瞬间的即时艺术,一个是储存文字的文化场所,但两者可以碰撞出美妙的火花,走进书店,你既是观众,又是读者。”刘跃说,戏剧书店是首都剧场的一部分,书店在选书时十分注重对人艺观众的服务性,因为许多观众想在看剧后进一步了解原著。不出意外,戏剧书店销量最高的就是老舍的《茶馆》。
开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门口的外研书店与戏剧书店有许多相似之处:都专攻专业书籍,都有多年的经营历史,都经历过一次转型。
外研书店有25年的历史,是北京最早开办的专业书店之一,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管,外研社与北京外语音像出版社主办,依托这些外语资源,书店一度获得了“在外研书店没有你找不到的外语书”这样的权威口碑。2017年开始,外研书店开始从一家主营外语教材的书店转型成一个“与阅读有关的文化空间”。
“为了让读者多停留一会儿。”外研书店总经理付帅说,只卖外语教材的话读者买完书就走了,为此书店增选了汉英对照版《乡土中国》、中英对照版《莎士比亚全集》等大量人文通识类图书。现在,外研书店的宗旨已是“来这里,读世界”。
2、办一场讲座,既不媚俗,也不学究
走进位于北京鲁迅博物馆旁的鲁迅书店,书架上满是与鲁迅相关的书,墙上挂着鲁迅的老照片。鲁迅书店自2018年年末开办至今,已经举办过十余场与鲁迅相关的新书发布、学术研讨活动。研究者、读者在鲁迅的思想光辉下,会聚在这里。
鲁迅书店由中原传媒北京分公司与北京鲁迅博物馆合作开办。书店从一开始就定位为思想性、专题性,中原大地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耿相新说,要把书店定位为一个研究鲁迅的学术中心,一个团结全国乃至全球鲁迅研究者或现代文学研究者的传播平台。
最近,鲁迅书店负责人张胜正在筹划“鲁迅讲坛”,请专家学者讲一些“既不媚俗,也不学究”的学术讲座,张胜说,这类似于日本的一些市民讲座,让学术与大众在书店相遇。“每当看到有许多陌生读者自发来到书店听讲座,就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这么多‘网红书店’,拼颜值是拼不过了。”与张胜一样,付帅也把大量心思花在了提升外研书店的文化品位上,例如,在每年社会学家费孝通诞辰时,与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一同举办“费孝通思想文化讲坛”,讲坛至今已走过5个年头。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副秘书长、费孝通先生的外孙张喆作为费孝通家属代表一直参与其中,他希望“费孝通思想研究讲坛”能够一直办下去。
3、这是一个新的知识生产体系
有人说,“这个时代,书店的定义一直在拓展”,今天的专业书店不只是售卖知识的场所,还是生产知识的空间。
在戏剧书店,有一本别处很难找到的书——波兰作家亚当•密茨凯维奇的诗剧《先人祭》。《先人祭》被称为“对于波兰文化来说最重要的文学作品。”而这部书的中译出版与北京人艺戏剧书店息息相关。
2015年7月31,在北京人艺的邀请下,波兰剧院将《先人祭》搬上中国的舞台,该剧在波兰上演时曾引起轰动,“其影响力可以媲美《茶馆》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影响力。”就在戏剧上演的两天前,《先人祭》首部中文全译本新书发布会在戏剧书店举行,波兰剧院院长克日什托夫•涅什科夫斯基为该书撰写了介绍。波兰语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易丽君对此事印象深刻,“两件盛事凑在一起,相互配合,相互呼应,成就了中波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是一个新的知识生产体系。”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评论家杨庆祥曾随“北京阅读季”调研了北京实体书店的运营现状与发展动向。该调研走访了北京160家实体书店,调研成果集结出版了《北京阅读空间漫游指南(2019—2020)》一书。杨庆祥认为,中小型专业书店里的读书会与学术活动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和现象。
杨庆祥说,专业书店里集中了某一学科、某一专业的书籍,经常举办有思想内涵又相对比较专业的读书会,有利于学院里的知识分子把自己的思想与思考,进行一定范围的传播,这对读者与社会的影响都是非常正向的。而书店里的学术讲座源自社会需求,在转型时期,普通大众对思想及知识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学者与读者的互动。此外,其中还有文化机构、商业机构的介入,这些都是一体的知识生产过程。
7月4日,付帅发了一条朋友圈“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第三届俄罗斯经典诗歌朗诵会,即将开幕”。这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与外研书店一同举办诗歌朗诵会,再过两天,书店就要迎接上百名俄语学者、工作者的到来。说起书店里的故事,书店人总是滔滔不绝,因为人们以知识的名义相聚在这里,新的故事总在发生。
(来源:http://epaper.gmw.cn/gmrb/光明日报,2019-07-05,陈雪)
【数据分析】
据《2018-2019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有3家连锁书店计划2019年开店100个以上。近年来,实体书店不仅在量上有所增加,越来越多的书店围绕多元经营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创新,并逐步从多元经营的“萌新”成长为“老手”,成功探索出一些适合书店多元经营的妙招。
书店+咖啡空间。书店内的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在多元消费中更青睐于体验感的满足,为此,不少书店引入了咖啡业态,提升阅读体验。作为书店主要客群之一的年轻群体,因为消费能力和与书店的匹配度高等特点,更进一步成为书店在多元经营中的重要抓手,进而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营销活动。比如,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为营造“书店+”门店生活空间氛围,围绕“书店+咖啡+文创生活+文化沙龙+生活元素”的4.0版本思维,将文具文创、咖啡茶饮作为门店必备标配,打造了“倍阅•橙”文具空间和“九丘”咖啡烘焙空间,以灵活的经营模式创造最合适的销售组合,满足了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
书店+跨界合作。近年来,很多书店在文化方面重点发力,通过跨界合作,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不久前,言几又与知乎在言几又•厦门万象城旗舰店联合打造了言盐问答空间,随后联合打造了“言盐会员体系”,购买“言盐会员”的读者可同时拥有言几又和知乎会员服务。文轩BOOKS则是与网易严选合作,推出“新中产的书房”场景化阅读空间,一方面,在全新打造的区域内,所有体验的产品均可扫码线上购买。另一方面,区域内设置了10个付费位置,通过1元线上抢购预约,即可拥有独立私密的阅读空间。书店与其他品牌的跨界合作,为书店在多元经营上的探索提供了更多思路。
书店+研学旅游。在切入研学旅游的过程中,书店不仅组织学生到文化景区等开展研学,还将书店打造成为研学基地,将学生客群吸引到书店,借此带动店内消费。陕西曲江书城整合教育、文化、旅游资源,在多元经营中,重点打造了“书+旅游”暨“书+研学”全新模式。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的临沂书城利用文创市集特色产品,开发相关的非遗手工课程及文创产品,成功打造了“琅琊书香一日研学”精品游学品牌,书店+研学旅游不仅为不同年龄段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旅游路线,也将书店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研学旅游基地。
书店运营者应当学习优异的书店运营模式,打破网上书店的购物体验及枯燥的传统书店售卖模式,立足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对书店进行标签化管理,从客群定位、书籍上线、摆放位置、阅读习惯、消费能力等多因素进行模型分析,采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进行互动体验,开发具有差异性的多元产品,形成“书店+”多元文创空间,打造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城市书坊。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