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加强市场治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2019年10月16日
加强市场治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加强市场治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热点回顾】

甘肃敦煌三项举措强化文化市场监管

今年以来,敦煌市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文化市场的新要求、新期待,充分发挥文化市场创新驱动最大动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项举措落实文化市场监管责任,敦煌市文化市场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创新手段,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改进审批工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项,承接行政审批事项3项,目前可办理行政许可事项15项,其中11项实现了“最多跑一次”;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取消申请设立娱乐场所提供的无犯罪记录证明,有效落实“减证便民”行动。同时,加快推进“三集中、三到位”,将具有审批性质的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入驻政务服务大厅,在窗口统一受理、统一审核、统一送达,逐步实现群众和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腿”的目标要求。

二是规范管理,深入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以“扫黄打非”工作重点,对敦煌市15家出版印刷企业进行集中督查,扎实开展“清源”“净网”等5项专项行动,更换拆除非法地面卫星接收设施6套,创建酒泉市级扫黄打非示范点7个,并在各镇、社区选聘48名文化市场(扫黄打非)义务监督员,积极参与文化市场监督检查,极大地净化了全市文化市场经营秩序。

三是标本兼治,加大市场秩序整顿力度。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充实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及时查处违规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图书、音像、印刷行业非法盗版现象。今年以来,敦煌市文化局执法在“五有”(有人员、有机构、有服装、有设备、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日常巡查,联合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门集中检查8次,检查各类经营场所245家次,查处检查中发现未正确悬挂证件、标识不到位等问题100余个,下达整改通知书6份,整改各类安全隐患55处,处理各类群众投诉案件15起,行政处罚立案调查5起,进一步规范了文化市场经营秩序,确保了文化娱乐经营场所安全无事故。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2018-12-24,杨国元)

黑龙江部署冬季旅游市场监管和安全工作

近日,黑龙江省冬季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和旅游安全工作会议在哈尔滨举行。

会议提出,为推动冬季旅游市场健康发展,黑龙江将通过综合整治、强化服务、规范管理和多方协作四大方面强化全省旅游服务环境。会议要求,黑龙江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发力,深入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突出整治重点,聚焦哈尔滨旅游市场、“哈亚雪”等重点区域,实施“哈亚雪”线路跨区域协同监管;加大违规惩戒力度,旅游服务热线必须广泛发布、24小时畅通,并完善有诉必理的处理机制;强化信用监管,深入推进诚信旅游建设,加大对诚信主体的激励力度;推进旅游行业自律,旅游企业要依照法律法规主动规范经营服务行为,遵守公平竞争规则,景区要推行公开统一的门票价格,减少自费项目,彻底杜绝与旅行社、导游之间的不正当合作。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2018-12-24,张建友)

山西排查文化旅游市场隐患

为做好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近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通知,要求各市紧盯重点时段、重点领域安全工作,认真组织开展文化旅游市场问题隐患“清零”行动,坚守安全底线,扎实开展平安文化市场、平安景区创建活动。

通知要求,各市职能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对旅游企业的安全监管,加强对旅行社租用旅游客运车辆的监管,严禁租用无营运资质的旅游车辆;及时关注天气及路况,根据天气状况及时调整团队行程,坚决预防涉旅交通事故的发生;强化旅行社对游客的行前提示,特别是境外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出境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知要求,各市职能部门要督促指导旅行社、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等企业认真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等工作,落实各项旅游安全防范措施,加强与公安、交通、气象等部门的联系,强化对各类地质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工作,及时发布各类安全预警信息;如遇有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省文化和旅游厅报告,同时做好抢险救援工作,确保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2018-12-04,杨渊、郭志清)

陕西历史博物馆:做好疏导服务 大幅提升游客满意度

日前,趁着暑假回西安,带朋友去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陕历博”)的小郭同学发现了新情况:已经持续多年的陕历博门前的长龙队不见了。

“因为爱好历史,我每个暑假都要去博物馆参观的,而陕历博是必去的。以前每次排队领票基本上要花去两三个小时,这次在网上预约参观,又省时间又省精力。” 小郭对这一新举措赞不绝口。自今年1月30日起,陕历博开始实施网上预约票制度,为诸多如小郭这样的参观者带来了福利。

“在博物馆系统,陕历博可以说是全国首家实施全网分时段实名制预约参观的博物馆。”陕历博旅游票务部主任张静表示,对于建设于1991年、原设计容量2500人次/天的陕历博,实名制+分时段,可以最大限度实现观众参观的削峰平谷,杜绝“黄牛”倒票现象的发生,将更好的观展体验带给每天进馆的1万名参观者。

由于馆藏文物丰富,口碑良好,自免费开放以来,到馆游客数量不断增长。最高的一天,曾达17000人次,博物馆里被挤得水泄不通,参观效果无法得到保证。如今,陕历博把每日接待量定在1万人次,且分成6个时段独立预约。与此同时,大唐壁画珍品馆及大唐遗宝展两个收费特展,也必须提前通过网络预约方能参观。

“网上预约改变了观众的参观习惯,提前预约才能来博物馆,成为新的参观模式。”张静表示,进入暑期高峰期以来,新制度有效调节“赶早不赶晚”上午观众过于集中现象,效果非常明显。此外,陕历博增派工作人员到一线当疏导员,增加志愿者提供讲解和导览服务。通过增加直饮水机、喷雾遮阳、休息座椅等服务设施,以及通过全覆盖的视频监控系统,为游客提供周到及时的服务或帮助。据悉,与同期相比,游客满意度大幅上升,达到95%以上。曾经每天游客留下的意见达30条,如今只有两三条。而投诉电话则从之前的每天20余通几乎降到了零。

除做好馆内的循环疏导工作外,陕历博还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做好西安博物馆游的大疏导。据悉,对于参观完陕历博或因为没有提前预约无法进入博物馆的游客,可以在停车场免费搭乘中巴车前往西安汉阳陵博物馆、碑林博物馆等非免费开放类博物馆,游客只需购买相关门票即可。另外,对于将陕历博当成最后一站的外地游客,完全可以在这里拎上行李坐上开往机场的大巴车。

“压力越大,我们提供的服务就得越全面。”张静表示,作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之一,陕历博还需做好馆外的疏导、服务工作。伴随着广大游客的认可,目前机场大巴车的发车间隔已从1小时缩短至40分钟。

对于陕历博来说,包括与西安市雁塔区文旅局、城管部门联合执法提升改善周边环境等在内的从馆内到馆外的种种贴心甚至超范围服务,都来自对游客诉求的倾听。未来,借助网上实名制预约等形成的大数据,将把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提供给广大参观者。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2019-07-23, 秦毅)

【数据分析】

新形势对文化旅游市场的需求和期待,向文化治理和文化市场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这不仅意味着文旅业的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同时也意味着文化旅游市场管理迎来了新挑战。

文旅业的发展得益于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也受益于地方文化旅游资源。面对新形势,文旅业的发展不能止步不前,而是要阔步前行。这就要求其加强文化市场治理,进一步改善文旅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尤其要在行政事务和“放管服”改革上不断突破、创新。文化旅游市场的管理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市场秩序和营销环境的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旅游市场的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调查,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将提升软实力和加强硬实力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令人民满意的文化旅游市场和服务。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现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大部分文化旅游资源停留在原生态保护的基础上,缺乏对其衍生品和周边环境的开发,缺乏新意。而这种新意必须建立在对原有旅游资源充分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这就要求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为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周边文化市场的调研力度。大多数文化旅游资源的集群效应不是很强,较为分散,这就使得游客旅游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有所提高,从而消耗了游览的积极性和热情。为此,相关政府部门和景区景点要加大对周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调研,通过打造文化旅游群和吃喝玩一体化服务场所,让游客来得开心、玩得放心。

三是要进一步提升对当前旅游市场的管理。发展文旅业,一定不能本末倒置。现有文化旅游资源是本,开发和创新是末。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更不能为了开发而伤害现有文化旅游的生态环境,这是得不偿失的。创新和开发要坚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保护为本。

 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并非一日之功,但需要日久地坚持。无论是资源保护,还是文化体制改革,或者是市场治理和服务质量,都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努力,为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