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50亿!“史上最强国庆档”见证献礼片走进3.0时代
据中国票房网数据显示,截至10月7日晚间,今年国庆档电影总票房突破了50亿元。其中尤以《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国庆献礼片的表现最为抢眼,票房分别突破22.17亿元、19.72亿元和8.2亿元。三部影片既有符合时代精神的主流价值,又熟练运用类型化的叙事方式与年轻人对话,加上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公众持续迸发的爱国热情“加持”,从而形成持续性观影热潮。
事实上,献礼片模式由来已久。早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即1959年,中国电影人便开创了献礼片模式。1989年,具有史诗大片气质的《开国大典》将中国人心中最神圣的时刻搬上银幕,造就几代中国人的集体回忆。如果说2009年的《建国大业》满足了观众“数星星”的观影欲求,今年的《我和我的祖国》则吹响了导演的集结号,聚集老中青三代有实力、有影响力、有号召力的七位导演,实现了新的创意突破。
七个经典瞬间致敬流金岁月,七个动人故事回顾历史长河。《我和我的祖国》中,七位导演的七个故事各有千秋、各具神韵,每一位导演都用心、用情、用功潜心艺术创作,用极具个性的表达熔铸影片和谐通透的艺术风格。
从主题调性看,与其它类型的集锦片不同,影片在思想情感上高度一致,整体风格是和谐统一的,几乎没有“违和感”。更值得称赞是,影片会让具有不同经历、经验、体验的观众产生不同的情感感应和偏爱。有人觉得《夺冠》最有观影效果,有人认为《北京你好》最接地气,“细节控”会为《相遇》中出现的那本《青春之歌》以及《北京你好》的暗线和对白运用点赞……
从叙事层面看,影片巧妙且有效地将献礼片“体大思精”的宏大叙事化为个人化的个体叙事,通过个体的“自转”实现了与国家、社会“公转”的平衡和统一,实现了主流价值观的有效表达、有效传播。总有一款适合你,总有一处打动你——影片将不同的感动汇成以爱国为核心的同心圆,形成了影片的“共同体美学”。
《中国机长》是一部典型的灾难片。影片源自真人真事,通过符合电影化的适度虚构来增强戏剧张力,可谓“全程无尿点”。这又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灾难片,它并不过分夸大惊险和灾难元素,而是把更多的镜头聚焦于机组人员在面临危难时的精神品格和职业操守。淡化个人英雄主义、突出集体主义,影片通过社会方方面面对这一灾难事件的全方位关注,同样构建了令观众能够感同身受的“共同体美学”。
《攀登者》总体而言叙事完成度不错,特效是亮点,人物塑造也算完成了“任务”。影片能够把那一段尘封的历史搬上银幕,激发人们的攀登者精神、奋斗精神,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
如今,单就《我和我的祖国》票房而言,它已超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三部影片票房之和。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说《开国大典》《大决战》是献礼片的1.0时代,《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是2.0时代,那么《我和我的祖国》则开创了献礼片的3.0时代。2019年国庆档三部影片诠释了献礼片另一种电影的可能性:“为了我的祖国和机长一起攀登”成为了国庆节期间一个新的观影热潮,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景观和电影景观。无论创作经验、运作模式以及对中国电影发展多方面的启示意义,这都值得而且需要电影理论批评界去深入思考、分析、总结、阐释。
“史上最强国庆档”的诞生无疑是值得欢庆的,但我们不能停留在票房创新高的狂欢盛宴之中,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国庆三强”的成功不能简单复制,不能自然而然就成为一种“成功的模式”。要知道,创意本身永远是电影根本之根本、基础之基础、关键之关键,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电影创作和生产真的是“一刻也不能分割”。毕竟,天时、地利、人和不会时时有,内容为王、创意制胜、叙事为先、观众至上,才是影片致胜的不二法门。
此外,过多地谈论票房,说明不少观众在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上仍未摆脱“唯票房论”,公众对电影本性尤其是电影文化以及电影文化在国家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地位与作用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一种“初级阶段”。评价一部电影,绝不能仅用票房指标、经济指标,更重要的考量在于精神指标、思想指标、价值指标,在于文艺作品最重要的使命:培根铸魂。
回顾70年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进程,笔者曾以守正、创新、通变、集成分别对应新中国、新时期、新世纪和新时代四个时期。在守正、创新、通变的基础上集成、集大成,是当下中国电影面临的新使命。一方面,我们要坚守电影初心,即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之心、对电影本体的敬畏之心;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必须跟上电影科技的发展步伐,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随时发生变化的市场和观众,要用更多高质量的电影作品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推动电影强国建设。
(以上来源:人民网,2019-10-08,饶曙光)
《我和我的祖国》:主旋律电影都这样拍,不愁没有观众
虽然《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部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拍摄的献礼片,但它却没有主旋律电影常有的说教,更多的是将小人物的视角代入到大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普通人与70年重要历史瞬间的迎头相撞。7个导演、7个故事都独辟蹊径,完全没有主旋律电影的拍摄套路,用一种观众能够接受的审美方式向祖国母亲献礼,算是为祖国献上的一封情书。
作为整部影片开篇的故事《前夜》,应该是7个单元中操作难度最大的,不仅因为故事背景距离现在最远,还有题材上比较难掌控。所幸管虎导演截取了一个小切口,镜头对准开国大典前夜,一群普通人为力保升旗仪式顺利所做的努力。再加上他对于电影细节十分考究,片中对于1949年北京城的还原十分到位,很有时代的质感。并且,片中他用开国大典倒计时的方式,营造出一种紧迫感,节奏明快,在短短20分钟完整呈现这个故事,完成度很高。
而对于讲述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故事,导演张一白也是选择了一个很小的角度,没有从大人物、大历史的背景下呈现这个宏大题材,用了他最擅长最有把握的方式,将一个国史故事放在了一个青春爱情的氛围里,用恋人久别相遇来激化矛盾。这也是7个单元中唯一的爱情故事。张译和任素汐的在公共汽车上的表演极具感染力,赚取了观众不少热泪。
导演徐峥在讲述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并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的故事时,没有将镜头聚焦在女排运动员身上,而是尽情发挥了自己的喜剧才能,通过两个孩子的目光来记录女排夺冠的时刻。作为上海人的徐峥,将故事搬到了上海狭窄的弄堂里,弄堂里的邻居们围着一台信号不好的黑白电视机,见证了女排夺冠的历史时刻。这是7个单元中少有的几部观感轻松的喜剧片,吴京、马伊俐的友情客串给观众带来不少惊喜。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是一个重要历史时刻,片中,中方为了一秒钟不惜和英方谈判几十轮,就是为了保证香港能分毫不差的回归祖国。导演薛晓路从升旗手、香港普通市民和警察三条线索出发,最后汇聚到了1997年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见证香港回归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
宁浩和葛优合作的《北京你好》与徐峥的《夺冠》一样,都是比较轻松的喜剧片,,导演宁浩截取了奥运会大事件下的一个小人物——葛优饰演的北京出租车司机,来表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到来之前人们的生活百态。此外,导演还将2008年中国发生的另一件大事——汶川地震,融入到奥运故事中,让一个在地震中失去父亲的四川孩子,与葛优构成一对“冤家父子”关系。作为“疯狂”系列的导演,宁浩不忘喜剧本色,在台词、动作、剪辑上让整个故事既充满了幽默色彩,又不失温情关怀。
201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导演陈凯歌选择了两个草原少年作为主角,让他们与这一历史瞬间迎头相撞,开启了他们命运的改变。电影内容和片名《白昼流星》一样浪漫而富有诗意,影片最后,两个叛逆的草原少年迎着朝阳,在戈壁滩上策马奔腾,身后留下一长道灰尘腾起后的光亮,去迎接两位贵客,命运从此被改变。陈凯歌另辟蹊径,让两个少年与这一历史瞬间迎面相撞,将西北大地与个体命运联系在一起,在现实主义创作基础上赋予了一份诗意。
作为最后一个单元讲述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护航》,则由7位导演中最年轻的文牧野执导,他从飞行员的角度切入,以备飞飞行员作为主角,来展现70周年阅兵式的这段重要历史时刻。片中用了很多方式展现了宋佳饰演的替补飞行员的落寞、不甘心,但最后还是接受了领导的安排,并且协助队友顺利完成了阅兵式。片中还有个彩蛋,雷佳音饰演的男朋友有一场和宋佳的分手戏,一出场就被宋佳泼了一脸水,雷佳音唯唯诺诺的样子成为影片中最大的笑点。
7个导演,年龄跨度从50后到80后,聚集了当下国内最具号召力的导演,每部短片单独拿出来都不失一部故事完整的好作品,主旋律电影如果都这么拍,不愁没有观众。
(以上来源:东南信息网,2019-10-16)
《我和我的祖国》: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另一种视角
电影的核心是关于人的故事。我们深切怀念的吴贻弓导演在《城南旧事》海外获奖后回到上影厂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电影就是要写人,就是要写人性。”这事实上是对中国电影在历史上一贯遵循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所作的方法论式的说明。如何把人写进时代,写出人与时代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映和解决现实问题并积极地与社会进行互动,这是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工作者一直试图回答的问题。
《我和我的祖国》中的七个故事,恰恰说明了跨越不同年龄阶段的七位导演在关于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就是把人与人的普遍情感作为电影最主要的表现对象,以此写出人物与时代大环境的关系。这部影片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七个铭刻于国人历史记忆中的大事件作为背景,把身处事件之中的平凡人物作为表现对象,突出了这些事件当事者们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的情感表达。虽然七个故事拥有各自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但是依循片名“我和我的祖国”所提示的人物(“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些故事共同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主题。
《我和我的祖国》虽然是一篇“命题作文”,却呈现出了与以往主旋律电影的差异化特征——除了其形式上实际是一个集体创作的短片集。另外,即便是作为一部依托真实历史背景的程式化创作,它亦有特别之处。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主旋律电影的概念形成以来,主旋律电影因应了国家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特殊认知与需求,使大多数主旋律电影在形式上倾向于表现宏阔而具有史诗气息的主题。因之,这些影片往往以较高的文化姿态抒写着宏观而深邃的革命浪漫传奇,主人公则一般以革命领袖与英模为主,所以其内容表达不可避免地与普通人的生活情感体验拉开差距。即使,近年依赖明星效应与产业技术成熟而获得空前票房成功的一些军事题材动作片中的主角已然实现了身份下沉,但它们几乎主要依靠宏大事件与渺小个体之间的悬殊所产生的张力来营造戏剧性。然而,我们发现在《我和我的祖国》的七个故事里,历史背景本身不再是被叙述的主体,而是积极参与到与人物相协同的叙事中,主人公也不再是伟大奇迹的最主要缔造者。亦即,影片在历史书写与人物刻画之间进行了精巧的衔接,把这种历史与个人之间对抗的张力进行了消解。
这两者之间的衔接点,就是作者对用电影来写人、写人性的精准把握。同时,这种写人的视角融入了普通人的日常经验之中。一般而言,这种日常经验表现为人们处于事件之中的瞬时感受,在自发与自然的情境中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和过程,以及根据这种经验形成的普遍思维、情绪与行为,而通过对这种日常生活的记忆、甄别、理解和想象的再创作,则成为《我和我的祖国》七位导演的一种具有共识的创作方法。他们并不刻意强调营造这些重大节点事件的特殊氛围,而更多地注意将人物在事件中的情感具体化。《前夜》中林治远为开国大典的升旗一直在焦急地进行“最后一分钟营救”,《相遇》里的高远因为保密工作面对爱人而不能相认的压抑,《夺冠》中的小男孩冬冬帮助邻居准时收看女排比赛,《回归》里的表匠为了报恩而坚守于行业,《北京你好》的出租车司机出于悲悯而将奥运会门票转让给四川小孩,《白昼流星》的兄弟俩出于对老人的感激而改过自新,《护航》中的女飞行员则充满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劲儿。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自为了实现国家使命、民族荣耀、社会安定等目标的崇高理想,被转化为了一种便于观众体认的普遍情感。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就是因为电影创作的向度必须自下而上,只有从普通人的具体精神体验出发来表达更为抽象的情感,才能通过唤起观众的心理共鸣而唤起崇高的信念,从而真正达到宣传的目标。正如美学家鲍桑葵所言,“只有对于善于把握整个人生的思想家来说,关于美的理论才有可能产生丰硕果实”。
同样,这部影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中国电影产业与创作进行反思的契机。自中国电影产业规模进入高速增长期以来,电影创作对工业化生产几乎形成了一种不可逆的依赖性。随着电影创制环节与受众市场被进一步细分,主旋律电影也被裹挟进这一体系之中。依靠着这种产业集群化的创作模式,主旋律电影由于其在选题上天然具有宏大视角,其创作趋势亦逐渐朝着“大片”的方向发展迈进,一种旨在对其进行概括、阐释与鼓励的“重工业电影”“电影工业美学”“新主流大片”等称谓或理论被生产出来。需要警惕的是,假如这种主旋律电影大片化的趋势逐渐陷入一种对生产技术的片面强调,技术就有可能会使艺术创作越来越疏离于自身存在的完整意义。它一定程度地刺激了市场活性,甚至将主旋律电影成功地带到了更为广泛的大众面前,但是不可否认,有时会打乱叙事节奏、破坏影片的整体性、制造审美过程的断裂,它们实则是以牺牲电影类型片创作围绕主人公进行叙事的原则为代价的。从电影创作本体的角度而言,这种片面的技术主义可能会使创作离现实主义的目标越来越远。因此,在这种产业大环境下再来回顾《我和我的祖国》专注于写人的视角,则更显其诚意与可贵。
(以上来源:光明网,2019-10-16)
【数据分析】
献礼片模式由来已久,将祖国的伟大历史搬上银幕,是对祖国母亲的生日祝福,也是爱国教育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各种献礼片的褒贬不一,一些人表示难以产生共鸣,而《我和我的祖国》却成为了不一样的献礼片,将视角聚焦在各种“路人甲”身上,展示出伟大历史洪流中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贡献与感受,使观众产生深深的共鸣。
国家记忆国人造。献礼电影中,爱国情结、英雄主义是不变的两大主题。《我和我的祖国》当然也不例外。但是《我和我的祖国》的主人公们很特殊,他们不再是那些耳熟能详的英雄,而是我们身边的甲乙丙丁。7个经典的历史瞬间,记录了共和国70年的成长足迹,而这些故事中的人物,都是从“你我”中来。他们虽然时代不同、身份各异,但都对祖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并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国家,最终凝聚成14亿中国人魂牵梦绕的民族情结。
群星联袂来献礼。七个故事相互联结,分别由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七位知名导演执导,并集结了葛优、黄渤、吴京、张译、杜江、宋佳、刘昊然等老中青三代优秀演员。所有演员都是零片酬出现此片,却也付出了全部的激情和心血。例如在《回归》单元饰演升旗手的杜江,从最基本的站军姿、齐步走、正步走,到升旗的一些关键动作的要领,都进行了训练。正是导演和演员的共同努力,才带来了这样一部让大家赞不绝口的献礼片。
观影时,观众完全沉浸在一个个普通人走进历史瞬间的故事里。时而捧腹,又几度落泪,甚至有观众说,这样的电影不止是主旋律电影,而是主流价值观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带领我国献礼片走进3.0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献礼片将越来越好看。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