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实施“限流” 配套措施要跟进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景区限流功效,既需要游客有序出行,更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科学疏导旅游需求
吴学安
据报道,九寨沟景区官网近日发布《关于部分区域恢复开放(试运行)的公告》称,景区单日游客接待最大限量由5000人次调整至8000人次。
近年来,每逢节假日,各大景区人满为患,一些热点景区更是远远超出承载最大负荷,不仅造成景区资源的破坏,也让游客在拥挤的人群面前望而却步。
众所周知,庞大且持续增长的客流量,给一些热点景区在文物保护、古建维护、游客安全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尤其是一些名川大山自然景观,囿于地理条件限制,景区服务和应急处置能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超出承载极限后,一旦发生游客滞留等紧急情况,游客人身安全可能受到威胁。为此,旅游法明文规定,景区应当公布最大承载量、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当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要提前公告并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可见,采取限流措施,既是保障景区安全的需要,也是法律规定的要求。
不言而喻,任何景区的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相关部门对过度开发旅游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旅游安全等问题,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来,实行景区限流措施。在休闲旅游已成国民重要需求的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景区限流功效,既需要游客有序出行,更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科学疏导旅游需求。一方面,景区不仅要在游客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果断限流,还要发布景区承载量动态信息,让游客能够根据客流量及时规划、调整行程。另一方面,限流景区应制定符合实际、具备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为游客提供必要的等待区域,就餐、休息和医疗救护场所,一旦出现游客长时间滞留等现象,确保在第一时间提供基本的救助,切实让游客无后顾之忧。
不可否认,可能会有部分游客因限流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但与景区安全和文化遗产保护相比,这种遗憾也是在所难免。对于人们经常吐槽的景区出现“小孩看屁股,大人看脑袋”窘境,并非这些景区没有内涵,没有美景,只是缺乏科学的管理措施,而限流能让游客获得更舒适的体验,提升游客满意度,无形之中,也增加了景区的美誉度。
来源:中国旅游报10月25日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