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老城保护性复兴,北京焕发城市新活力
2019年10月25日
老城保护性复兴,北京焕发城市新活力
老城保护性复兴,北京焕发城市新活力

【热点回顾】

北京东城奏响老城复兴最美“变奏曲”

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也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视察北京,为首都和核心区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指示精神,东城区按照新版“总规”明确的城市功能定位,加快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打造老城复兴的标杆和样本。

随着老城复兴向纵深发展,一个“高品质街区更新、高质量经济转型、高品位文化发展、高水平民生改善”的东城区朝我们走来。

城市更新 让老城重拾活力

崇雍大街重拾“文风京韵”

崇雍大街位于天坛和地坛之间,沿线文物史迹众多,是元代以来北京内城的重要南北通衢和商业中心,是目前北京城历史文化街区最为集中的大街,老北京生活氛围极为浓郁。沿街两侧为平房保护区,并有雍和宫、国子监等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它是彰显北京古都风韵的主要空间轴线。

2018年5月,东城区启动雍和宫大街北段(北新胡同、国子监街以北)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修整后的北段街道立面整洁有序,青砖叠砌的外立面连续,色调及形式一致,冰盘沿后檐墙、花格栅装饰等一些精细化做法提升了建筑空间品质,屋顶也由原本的水泥瓦换成了传统的合瓦、筒瓦屋面,基本恢复了“慢街素院”的历史风貌。

2019年4月,雍和宫大街二期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启动,主要包括大街南段(国子监街路口西侧、北新胡同路口东侧至北新桥交叉口)的建筑风貌提升。经历17个月的拆除违法建设、封堵违规开墙打洞,以及危房修缮重建、建筑外立面提升等精细化整治手段,整条大街呈现出了“慢街素院、儒风禅韵、贤居雅巷、文旅客厅”的历史风貌。

整治后的雍和宫大街从“以车优先”转变为“以人优先”,进行站台改造、重新规划车道、完善交通标志,并通过多杆合一、打造综合杆的方式,减少占用人行道空间,打造智慧交通,让出行体验更为流畅,整治后的雍和宫大街,逐步恢复了宁静与有序。

改造后的雍和宫大街,重新拾回了往昔的悠远宁静,大街上不光有街、有店,还有可供行人休憩的景观节点,儒道禅韵、雍容流年等节点景观共同衬托着老北京的厚重与魅力。

南锣鼓巷打造“安宁街区”

2015年9月,东城区启动南锣鼓巷地区雨儿胡同、帽儿胡同、蓑衣胡同、福祥胡同的修缮整治项目,以改善民生、保护风貌。目前,雨儿胡同已率先完成修缮整治。

四条胡同的修缮是一项“大工程”。项目成立顾问团,搭建大设计平台,下设8个设计团队。修缮中,由设计团队进行初步设计,设计平台进行初审,再交给指挥部专家团评审,最后才能实施。以雨儿胡同为例,设计师团队坚持“一院一方案、一户一设计”工作原则,充分征求居民意见,以居民意见为主,根据历史街区风貌保护要求和居民实际需求,完成雨儿胡同涉及腾退院落的设计方案,雨儿胡同公共空间精细化提升方案和排水排污设计方案。

目前共拆除雨儿胡同违法建设160间,建筑面积1446.1平米,亮出了院落公共空间,还原了院落规制格局,恢复了院落传统风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为修缮整治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已经完成19个院落的整体修缮整治提升,完成排水管道改造,安装化粪池设备、污水处理设备,并接入市政管线;全面完成院内地面铺装、门窗更新、室内装修、景观绿化、强弱电线路入地等工作,切实改善了院落生活环境,提升留住居民的生活条件;完成了8个院落的清理整治任务,进一步改善院落公共环境,降低安全隐患。

前门东区亮出“新名片”

2005年,前门东区项目启动,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抢救文物及建筑,保护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胡同肌理、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为目的,建设6条市政道路,前门三里河、西打磨厂、草厂地区也都大“换颜”。

前门三里河是老北京城护城河的泄水河道,于1437年形成,河道纵横。由于长期不疏浚,三里河成了一条臭水沟,新中国成立初期被改为地下暗沟。2016年8月起,东城区启动了前门三里河绿化景观改造工程,恢复后的三里河绿化景观北起西打磨厂街,南至茶食街;西起前门东路、东至长巷二条、正义路南延,总长约900米,再现“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好意境。

西打磨厂街最早形成于明代,因为聚集大批石器打磨匠人和店铺而得名。2015年底,西打磨厂街的修缮整治正式启动,曾经被占用的临汾会馆变身为免费向市民开放的会馆文化陈列馆;民国的老旅店变成钱币博物馆。改造后的西打磨厂街在保护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先进设计理念,7处“大师院”在国际国内知名建筑设计师手中迎来新生,目前7个院子已全部开业。

而经过整治提升后的草厂地区,17条胡同的电力电信架空线入地,排水、雨水、燃气切改等市政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七条至九条胡同的景观提升。

精细管理 让城市更美好

胡同不停车

南锣鼓巷片区的雨儿胡同里,不少游客正在胡同里的齐白石故居门前拍照留念。往日里,杂乱的机动车已经不见踪影,来往的自行车、三轮车,为胡同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一切显得井然有序。这些都得益于今年出台的《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机动车停车规划》,这也是历史文化街区第一个停车管理规划。7月3日开始,雨儿胡同里的居民都把车子停在了周边的停车场,让老胡同还原了宁静的生活。

无独有偶,王府井步行街东侧的柏树胡同、甘雨胡同、西堂子胡同;西侧的韶九胡同、北官场胡同、锡拉胡同……过去停车的位置,都实现了禁停。每条胡同里还安装了黄色的禁止停车警示牌,路面上施划了“单向行驶”的黄底白色箭头。胡同居民将车停进附近商场写字楼的共享车位,15条胡同全部实现禁停,面积1.65平方公里的王府井地区,成为北京市首个不停车街区。

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东城区已经连续多年开展地区交通秩序整治工作。从率先实现了西总布胡同“单行禁停”,打造了全市首个“不停车”胡同;到王府井地区“胡同不停车”,创建北京首个“不停车”街区,东城区的“胡同不停车”治理行动不仅让环境品质得到提升,静下来的胡同还原了真正的历史风貌,让居民生活更加舒适,获得感大幅提升。

接诉立即办

如何让市民热线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响应、快速有效解决?东城区正式制定《东城区落实市民热线“接诉即办”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在全区范围内建立快速响应、跟踪督办、疑难案件解决等机制,提升“吹哨报到”效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此外,东城区在全区17个街道成立“接诉即办”领导小组,以街道网格中心作为办公室,建立市民热线市街对接平台7×24小时不间断值守工作机制,配备专人“接诉即办”,保证市、区两级系统平台全天候值守响应、接办案件,确保响应率100%。据统计,2019年1月至8月,东城区受理12345热线案件58444件,市级直派街道25867件,分转区级平台32577件,街道承办33649件,占热线总量57.57%。其中,12345热线6月、7月、8月的满意率分别为89.5%、95.33%、91.65%,综合成绩排名始终位列全市前三,8月位列第一。

文化强区 让城市更自信

咏园凝聚非遗力量

东城区幸福大街永生巷4号院,原是北京三露厂的厂区,也是护肤品经典品牌大宝SOD蜜的最早生产地。2018年6月,首创置地以“修旧如旧”为原则,开始进行改造,全国首座非遗主题文创园区——咏园由此诞生。

曾作为生产车间的南楼如今改名棠颂楼,成为高端定制、创新设计的非遗商街;位于园区西侧的原员工餐厅被改建成非遗生活体验馆,将有多家非遗美食入驻;园区北侧的配楼被命名为穆清楼,首创非遗高端零售品牌——承启造物已入驻……“咏园”承载了非遗创作、研发、设计、试制、展示、销售、体验、培训等丰富业态,并以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为入驻企业赋能,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创新转化。

角楼变身京味图书馆

北京外城东南角楼是北京古城地标之一,建于1553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自然坍塌。2011年,文物部门依据遗址考古勘探,参照明城墙遗址左安门值房的地理坐标,确定了外城东南角楼所在的位置。又根据历史资料照片,完成了外城东南角楼的设计。2013年,东城区对其进行复建。

复建后的角楼作何用途?经过多方调研,东城区最终确定将其化身为公共图书馆,打造成为充满京味的文化景观和城市名片。2017年10月28日,作为东城区第二图书馆分馆,角楼图书馆正式对外开馆。

据悉,角楼图书馆现有地方文献图书7000册、纸质报纸30余种、期刊100余种;阅览区里,中式的木制桌椅、蒲团、砖雕、手绘纹饰和木窗造型的壁灯,处处透着京味儿。角楼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10月28日开馆以来,全年无休,每周开放7天,每周五延长开馆时间至22时,每周开馆时间达70小时。截至今年9月1日,开馆667天,总进馆达18万余人次,共开展832场群众文化活动,直接参与达87000人次,成为一个彰显北京特色的,集阅读服务、文化展览、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新地标。

改善民生 让老城生活更便利

老旧小区物业服务品质升级

垃圾桶清理不及时、乱停车无人管理……因物业缺失、物业服务不到位造成的管理问题成为东城区老旧小区的顽疾。据了解,东城区目前共有老旧小区400余个。为了让老旧小区成为环境整洁、管理有序的和谐家园,从2017年开始,东城区成立了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4个专项工作组,从无物业管理、房改房等小区中选取9个小区进行试点,积极探索物业管理纳入社区治理,创新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及时有效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打造与首善之区相符的文明社区、活力社区、宜居社区、平安社区。

此外,春秀路小区作为市属国有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和东城区党建引领物业管理纳入社区治理的双试点,实现了以安全防范、绿化保洁、停车管理和维修维护为基本物业服务的“四有”服务;朝阳门内216-218号两栋多层住宅楼在以党员为主的居民自管会的组织下,居民对缴纳物业费认知度较高,已实现自我服务管理,为规范小区管理,已基本确定聘请物业公司提供标准化物业服务。

40个便民服务综合体覆盖东城

新鲜蔬果、主食厨房、便民修理,凡是跟生活相关的都可以在这里解决;“流动药房”,居民刷医保卡就能来这里看病拿药……位于永外街道革新南路的2300余平方米的平房经过升级改造,变身为便民服务综合体。不仅如此,永外街道还将位于天坛南门的老磁器口豆汁店请进了便民综合体,让辖区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喝上原汁原味的豆汁儿。像这样的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东城区已经有40个。今年年底前,将实现全区每2万人一个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的配置目标。

据了解,东城区自2017年加大了蔬菜零售网点建设力度,提升原有社区菜市场、社区菜店、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等在传统模式上转型,鼓励生鲜超市、便利店、社区蔬菜直通车等多种形式蔬菜零售,丰富居民购菜渠道,去年年底全区每个行政社区平均拥有蔬菜零售网点2个,较好满足了群众购菜需求。

提升品质 让城市更美丽

百花绿水绕二环

雨水花园、昆虫旅馆、木桩广场、人工鸟巢,野花野草、沙坑喷雾、乔灌木错落混杂……9月3日,占地1.6万平方米的安德城市森林公园开园,向南与环二环滨河绿道无缝衔接,提升了北中轴线两侧绿化景观水平,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高品质休闲场所。

不仅如此,为升级城市景观,东城区还开展了环二环城市绿廊工程。东城区以绿道体系建设为媒介,将文化资源镶嵌其中。如今总长16.1公里,总规划面积39.4公顷的城市绿道,正逐渐为东城勾画出一幅“水在花间绕,人在景中游”的人与自然和谐宜居的美丽图景。

“晨歌暮影、古河花雨、梵宫映月、春场新颜、水厂拾趣、谷仓新貌、城市广场、古垣春秋、金台秋韵、龙潭鱼跃、左安品梅、临波问天、永定祥和”十三个景观节点,像被护城河及河道两侧绿化带串起来的珍珠,体现出东城区绿道体系“绿荫漫步,文化随行”的独特风致。

“百街千巷”环境提升

东城区用两至三年时间在全区开展“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目前,东城区累计完成169条大街、971条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完成拆违面积75.55万平方米,封堵开墙打洞7793处,共清理架空线2万余公里,拔除线杆8231根,公厕品质提升706座,物业服务覆盖全部平房区,2064名“小巷管家”遍布全区各条街巷,已累计巡访近361.2万小时,73条街巷被评为“首都文明街巷”……在“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过程中,更是涌现出一系列突出成果,助力红色文化挖掘的景山三眼井片区和建国门赵家楼片区,古色古香的前门三里河、方家胡同,修旧如旧、探索“多杆合一”还路于民的雍和宫大街,历史与现代交汇的青龙胡同,“首都十大最美街巷”的西总布胡同、东四四条、史家胡同,还有畅通无阻的南门仓胡同,绿意盎然的前门东小街,等等,成为首都疏解整治促提升过程中的一个个鲜活样本。

(以上来源:北京日报,2019-09-06,魏昕悦)

文化学者:北京老城复兴应留住运河文化

“构筑老城新生态”主题论坛在京举行,多位专家学者为北京什刹海街区发展以及西城区践行老城复兴下诊断、开药方、指方向。北京物资学院运河文化研究所所长陈喜波在现场表示,北京老城复兴应留住北京的运河文化,要保护运河文化遗产,加强运河文化研究,运用高科技手段打造运河文化景观。

陈喜波在发言中介绍了什刹海地区的历史发展、运河文化和街区特点。“什刹海是古河道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发挥过水源地、漕运、景观文化等重要作用。这片区域的文脉特点有四个:历史积淀深、多元文化共存、生态条件佳、城市风貌良好。”陈喜波认为,北京作为国家形象和中华文明的窗口,在进行城市规划和老城复兴时,应该保持历史的尊严。

对于老城区如何实现改造和复兴,现场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京文创研究院院长奚大龙指出,老城作为城市文脉重要载体,是城市性格的体现;而城市空间能否秉承城市性格,决定着城市是否具有生命力。“老城区有限空间的无限发展,要注重创新性、共享性、融合性与生态性,在保持尊重老城区文化本真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著名建筑师、德国RSAA设计集团合伙人庄子玉则运用大量的设计案例,从设计与审美、材料与场地的运用、人与空间的互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有关老城区空间改造的建议。他认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人们内心的价值取向,是未来老城空间改造设计需要探索的方向。

在沙龙互动环节,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构建老城复兴的“软实力”,需要向产业上下游服务不断延伸,践行开放、融合、共享的理念,构建全新的产业生态和文化生态,整合空间、资本、服务、平台、政策等要素资源,构建老城街区更新的生态圈,推动区域发展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目前,西城区正探索实践《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在院落改造、胡同提升、产业更新、社区共建等方面践行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据悉,该论坛是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什刹海分会场的系列活动之一。据本次设计周什刹海分会场的负责人、北京天恒正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森介绍,今年什刹海分会场以“遇见什刹海2019——生态聚能,创变未来”为主题,包括“老城新态”“艺文意境”“人居乐园”三大板块,共8大主题、30项展览展陈和互动体验内容。日前,启动仪式暨“文思展国脉,聆听什刹海”情境朗诵会在北京西海艺术馆举办,任杰、陈亮、李杨薇等多位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电台的主持人,以情境朗诵的方式,辅以沙画、舞蹈、音乐、影像等舞台表现元素,传递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美好祝愿。

(以上来源:中国新闻网,2019-09-23,李双南)

北京隆福寺:华丽转身打造老城复兴新地标

拥有近600年历史的北京隆福寺地区已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北京老城复兴新地标。记者从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市东城区获悉,随着东城区隆福寺地区的隆福文化中心29日正式投用,北京隆福寺项目一期工程正式进入运营阶段。

据悉,隆福寺项目北起东城区钱粮胡同、南至东四西大街、西起美术馆东街、东至东四北大街,总占地面积约15.5公顷。隆福寺地区曾是北京商业中心之一,拥有隆福大厦商场、长虹影城、隆福寺小吃店等大量地标建筑。为落实北京老城保护重要指示,北京国资公司与东城区政府联手对该地区进行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

据介绍,在建筑设计上,隆福寺项目一期使用青灰色石材、传统红砖、双层呼吸式玻璃幕墙等建筑材料,将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有机结合。在功能业态上,隆福大厦由过去的百货商场转变为文化金融企业办公场所,隆福寺北里由过去的商场仓库、食堂、配电楼等配套设施变身集文创办公、美术馆、精品酒店、特色餐饮等业态于一体的创意园区。截至目前,隆福寺项目已引入木木美术馆、更读书社等文化机构,以及鸟巢咖啡、苏苏等文化特色餐饮。

作为隆福寺一期项目的重要部分,位于隆福大厦顶层的隆福文化中心总建筑面积近1500平方米,由四个仿古大殿和三个室外庭院组成,此间正举办《大卫•霍克尼:大水花——泰特馆藏作品》展览。未来,隆福文化中心还将继续举办高品质文化活动。

据了解,未来3年,隆福寺项目将继续改造、建设隆福广场、长虹影城、东四工人文化宫和东四地铁织补地块,并对周边传统四合院片区进行风貌提升。项目还将与故宫合作打造紫禁城外体验故宫文化的新基地,与大英博物馆等世界知名博物馆进行深度合作。

北京国资公司董事长岳鹏表示,隆福寺项目将进一步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四个中心”建设,推动古都风貌保护,满足群众美好生活和多样性文化需求,努力建成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区域。

(以上来源:新华网,2019-08-31,张骁、张漫子)

【数据分析】

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老城既是城市历史文脉的载体,也是城市性格气质的体现。老城的保护复兴就是要处理好“旧”和“新”的关系,一方面要留住老城的旧貌和历史文脉,另一方面要引入新业态,给老城复兴注入新活力,实现新旧融合发展,让居民在熟悉的老城里同步享受现代生活。

“老城不能再拆了”“加强老城整体保护”……作为古都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老城”,在2017年9月公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出现了32次!北京在老城保护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走出了一条老城疏解整治提升、人居环境改善、街区有机更新与历史文脉保护、文物公益性活化利用有机结合的“北京模式”。

2017年,北京东、西城实施2435条背街小巷的三年治理计划,两千多名干部成为街巷长,化身“绣娘”细织密缝。活化利用文物空间,“砖读空间”诞生了,老城实施胡同微空间改善计划,有了书香,提供了更多可休憩、可交往、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多的街巷胡同恢复了“老北京味”。

重要历史水系正得到保护和恢复,北京前门东区的三里河,重现600年前水系,“正阳观水,三里水乡穿街巷”的景象再现,行走其中,仿佛“穿越”到江南。根据北京新版总体规划,历史水系将“逐步恢复”,“历史盛期水系格局和景观特色”将得到进一步展现……

北京老城保护不仅是恢复历史风貌,还要通过综合整治,强化街区在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功能,使之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发挥历史资源的当代活力。例如,在西总布胡同,除应急车辆外,不允许其他车辆随意出入,沿线修建花坛、凉亭等供居民和游人休息,让人们享受“静胡同”里的“慢生活”。

老城保护永远也不晚,老城保护永远在路上。加强老城整体保护,重塑首都独有的壮美空间秩序,再现世界古都城市规划建设的无比杰作,不是梦!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