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京剧《大唐贵妃》舞台照
18年后 《大唐贵妃》新妆“归来”
18年前一部交响京剧《大唐贵妃》引发万人空巷,成为世纪之交的上海的一道文化风景。青年报记者昨天获悉,新版京剧《大唐贵妃》将作为2019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剧目,11月6日至10日献演于上海大剧院。相比于旧版,新版《大唐贵妃》之新尤其引人注目。
1999年,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向上海提出,父亲梅兰芳的代表剧目《太真外传》已多年未演,希望上海能够组织复排。《大唐贵妃》的编剧翁思再昨天向记者回忆说,《太真外传》有四本之多,梅兰芳每晚演一本,也要演4天,这巨大的体量显然让当今的观众有点难以接受。后来他们在《太真外传》和《贵妃醉酒》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形成了一晚可以演完的《大唐贵妃》。
《大唐贵妃》首演于2001年第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当时可谓一炮打响。初版的《大唐贵妃》阵容强大,仅唐明皇杨贵妃就有三对,分别是梅葆玖和张学津,于魁智和李胜素,史依弘和李军。而且演出形式也有大胆创新,将京剧皮黄和交响乐相结合,呈现出十分罕见的艺术效果。其中的一首《梨花颂》现在已经成为广为传唱的经典。
相隔18年后《大唐贵妃》复排,新意跌出。就演员来说,过去是三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现在变成一对,由上海京剧院著名梅派大青衣史依弘饰演杨贵妃,由上海京剧院著名老生李军饰演唐明皇。而就演出形式来说,回归传统的意味比较浓郁,过去是叫“交响京剧”,现在则称“新版京剧”,虽然会保留一些交响乐的成分,但还是会回到京剧的本源上。翁思再说,这其实是《大唐贵妃》18年没变的一个宗旨,就叫作“旧中有新,新而有根”。
舞蹈仍旧是《大唐贵妃》的一大看点。此次舞蹈编导由著名舞蹈家黄豆豆担任。昨天他说,唐代是中国舞蹈发展的巅峰,宫殿里有大量群舞,现在他们已经遴选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舞蹈班的22个同学来担任群舞。当然,这对演员也是一大考验。史依弘说,史书记载杨贵妃有一个著名的舞蹈《翠盘舞》是唐明皇在一旁敲鼓,而杨贵妃则站在翠盘上跳舞。在18年前,她只是站在普通的舞台上跳,而这次是站在翠盘上跳。她已经为此训练了很长时间,都快成为“上海京剧院著名舞蹈演员”了。
而李军则对记者表示,他18年前演唐明皇时还年轻,还“活蹦乱跳”,而现在他都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不过时间让他对唐明皇的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站在台上,感觉到自己就是唐明皇。”
(以上来源:上海青年报,2019-10-09)
传承梅派经典 交响京剧《大唐贵妃》复排演出建组
10月23日,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在北京京剧院建组,正式进入复排阶段。这部梅派经典之作将于11月23日、24日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与观众见面。
2019年恰逢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首次赴日演出100周年、诞辰125周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诞辰85周年,为纪念京剧梅派两代艺术大师,展示梅派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北京京剧院、国家大剧院、北京梅兰芳艺术基金会联合出品,北京京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共同演出梅派经典之作《大唐贵妃》。
此次《大唐贵妃》复排演出将遵循2016年演出版本,务求原版原貌。同时,增加了多位优秀梅派第三代传人担纲出演杨玉环。复排由周家新任执行导演,白金、王怡、张慧芳、胡文阁、张建峰、朱强、张馨月、郑潇等演员担纲演出。
《大唐贵妃》创作首演于2003年,这部戏在传统京剧的基础上,融交响乐、合唱、舞蹈等艺术形式,被誉为“戏中有新,新中有根”,特别是主题曲“梨花颂”流传广泛。2016年,北京京剧院曾遵从梅葆玖先生生前愿望对2003年首演版进行加工提升,邀请编剧翁思再、导演郭小男、作曲杨乃林等原班人马重排,邀请高广健进行舞美、灯光设计,使这部戏旧貌换新颜,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一票难求、轰动一时。
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认为,“学排《大唐贵妃》要向梅兰芳大师学习,首先是学习他热爱国家、忠于国家的精神。其次,学习梅大师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他一生创排了许多经典剧目,用他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艺术态度,雄厚的艺术积累,完成了京剧史上一部又一部高峰之作。第三,学习梅大师高尚的人格和品格,学习他的做人,学习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高瞻远瞩的精神世界。第四,学习梅大师对京剧艺术无私地传播和推广。他一生弟子众多,多位京剧名家也曾向他求学问艺,得到他诸多指点。梅大师让全世界人民都了解、知道、喜爱并享受京剧艺术,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更是京剧的使命和我们的初心。所以,学排《大唐贵妃》,重要的是通过这部戏感受并学习梅兰芳大师的精神和人格,像梅兰芳大师一样做人、做艺。”
(以上来源:环球网,2019-10-24)
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复排演出建组
10月23日,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复排演出建组会在北京京剧院排练厅举行。
2019年恰逢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诞辰125周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诞辰85周年,为纪念京剧梅派两代艺术大师,展示梅派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由北京京剧院、国家大剧院、北京梅兰芳艺术基金会联合出品,北京京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共同演出的梅派经典之作——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即将于11月23、24日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上演。
《大唐贵妃》创作首演于2003年,这部戏在传统京剧的基础上,融交响乐、合唱、舞蹈等艺术形式,被誉为“戏中有新,新中有根”,特别是主题曲“梨花颂”流传广泛。
2016年,北京京剧院遵从梅葆玖先生生前愿望,对2003年首演版进行加工提高,邀请编剧翁思再、导演郭小男、作曲杨乃林等原班人马重排,同时又邀请高广健进行舞美、灯光设计,使这部戏旧貌换新颜,同年年底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2场,一票难求、轰动一时。首场谢幕时分,《梨花颂》再响,主创主演们潸然泪下的一幕令许多观众记忆犹新。
从梅兰芳先生的《太真外传》,到梅葆玖先生的《大唐贵妃》,充分体现了梅派两代艺术大师对京剧艺术传承发展、不断前行的思考和实践。
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表示,《大唐贵妃》是梅葆玖先生在世时,综合梅派艺术的诸多成果进行整合并创新的一部作品。这是梅葆玖先生对京剧梅派艺术和京剧艺术本身的一个重要贡献。这个贡献还在于他把北京和上海多地的艺术家集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了一件京剧梅派艺术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据介绍,此次《大唐贵妃》复排演出将遵循2016年演出版本,务求原版原貌。同时,为了让这部戏流传下去,北京京剧院经过慎重考虑,重新调整了演出阵容,增加了多位优秀梅派第三代传人担纲出演杨玉环,其中11月23日由白金、王怡、张慧芳、胡文阁4人分饰杨玉环,11月24日则由张馨月、郑潇2人分饰杨玉环。青年奚派老生名家张建峰加盟出演李隆基,文丑名家黄柏雪出演高力士。
梅派第三代男旦传人胡文阁表示,“要恢复一出这样的大戏难度很大,《大唐贵妃》不单单是传统戏,它的体量非常大,而且这次将第一次进入国家大剧院的歌剧厅。”
胡文阁此次将出演“贵妃醉酒”“仙乡续缘”两部分内容,对此他表示,“前者是梅兰芳大师的经典,后者是我师父(梅葆玖先生)的经典,我觉得很有压力,这两段严格意义上不是新的,非常经典非常传统。作为师父的唯一的男弟子,我想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好。”
(以上来源:人民网,2019-10-24,高凯)
【数据分析】
一部十八年前创作的京剧作品,为什么能够在十八年后的今天重新焕发光彩,重新获得观众的喜爱和称赞?我想,这就是优秀文艺作品才具有的历久弥新的力量和魅力。
《大唐贵妃》的成功离不开强大的演员阵容和豪华的创作团队。《大唐贵妃》汇集了史依弘、李军、安平、奚中路等上海京剧院众多名家,名家的演绎赋予了每个角色灵魂,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的内涵。除了演艺阵容强大,此版《大唐贵妃》的主创团队更要用“豪华”来形容。为保证不失原作精华,上海京剧院集结部分原版主创,包括编剧翁思再、作曲配器杨乃林、唱腔设计金国贤、服装造型设计蓝玲、指挥王永吉等再度参与创作,同时组成了具有丰富经验的导演组,由朱伟刚担任执行导演,并邀请获得国内外诸多奖项的滕俊杰担任视频指导,黄豆豆担任舞蹈编导,力图使这一沉寂多年的精品之作焕发新生。
《大唐贵妃》的重排离不开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舞美方面,取消了原版舞台上的实体建筑,运用多媒体影像技术,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相融互补,更趋向戏曲艺术写意、灵动、多变的艺术特色。内容方面,也做了大量的重编,更加突出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例如将原来《贵妃醉酒》的桥段置换,剧情在突出杨贵妃和唐明皇爱情主线的同时,加强了对“安史之乱”等历史背景的着墨,增强了武戏,使全剧更具可看性。
《大唐贵妃》的再次成功离不开多方合作。新版京剧《大唐贵妃》尝试了企业与院团“共同出资、共担风险”的全新合作模式,多方深度融合、强强联手,力争为观众呈现一个全新的《大唐贵妃》。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