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经纬>>北京国际音乐节,用古典音乐的旋律奏响“天籁”之声
2019年11月10日
北京国际音乐节,用古典音乐的旋律奏响“天籁”之声
北京国际音乐节,用古典音乐的旋律奏响“天籁”之声

【热点回顾】
 北京国际音乐节

北京国际音乐节“高光”时刻背后

今晚,第二十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将正式落幕。三周多的时间,22场演出,又一个属于北京乐迷的“忙碌十月”过去了。

音乐节的工作人员常常被这样问道:“每年剩下的11个月,你们到底在做什么?”其实,一年中,大家的脚步从来没有停下。剧目要不断沟通,特殊的场地要提前搭建,演出前后,接待艺术家也是一个相当重要而现实的问题。

让古典音乐带上“城市气质”

从保利剧院、中山公园音乐堂到后来的天坛、太庙、三里屯红馆、香河园文化中心,再到今年的水关长城和寿皇殿,北京国际音乐节的“版图”逐年扩大:一些巧妙的设计,总能让看似与古典音乐无关的空间焕发新的活力,但实现这些设计的过程却绝非易事。

10月14日,景山公园北端的寿皇殿建筑群乐声悠扬,灯光映照下,红墙环绕,古木幽翠。一轮圆月斜照,抬头可见南侧山顶的万春亭。寿皇殿门前的空地上,高台在两座石狮间搭起,法国钢琴大师让.伊夫.蒂博戴正在弹奏好友亚伦.齐格曼的新作“探戈协奏曲”,当鲜明的舞曲节奏响起时,执棒中国爱乐乐团的青年指挥家黄屹也跟着情不自禁地一“扭”。热烈的异域情调张扬在庄重肃穆的飞檐下,北京这座城市的古老和现代在此刻一并迸发。

这场名为“紫禁之巅”的音乐节委约作品专场音乐会,是2018年寿皇殿修缮开放后迎来的第一场大型演出。据本场演出的负责人贾翔介绍,今年4月,音乐节就开始与景山公园沟通演出事宜了,6月到10月间,工作人员带着乐团和制作团队前后十几次来考察场地,攒下了一本100多页的演出手册,上面详细记录着消防措施、设备怎样进出场地等大大小小的注意事项。“总的来说,很顺利。”贾翔说。2009年和2018年,音乐节曾先后在天坛祈年殿和太庙上演了户外音乐会,已经有过类似的经验。

小的插曲仍然不能避免。10月13日,演出前一天,一场让气温直降至10℃以下的秋雨又打乱了安排,乐团和蒂博戴本该在现场进行的彩排,只得临时改到中国爱乐乐团的排练厅里。为了保证演出效果,第二天傍晚,天色刚刚转黑,乐手们就手捧姜茶、贴上暖宝宝,赶在观众进场前抓紧最后的时间做了简短排练,制作团队也顶着巨大的压力,迅速调试了设备。“如果是国外的乐团,这种情况下根本就不可能上台演出。观众坐在那儿听都感觉冷,弦乐手和管乐手早就‘僵’了。”贾翔非常感谢乐团和幕后工作人员的职业态度。一场时长两个多小时的音乐会,铺垫着前期五个月的漫长准备。

“我们当然想探索更多的场地。”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说,“我希望以后的音乐节能更有狂欢节的感觉,让古典音乐真正发生在我们身边,让大家去‘庆祝’古典音乐。所谓的‘庆祝’,不是那种正襟端坐的鸡尾酒会,而是带着城市气质的。”把音乐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是音乐节一直在致力追求的目标。

让艺术家在舞台上尽情绽放

10月3日晚,同样因为突变的天气,《追梦.长城夜》音乐会紧急转场,从水关长城脚下的一个空闲院落搬到两公里外的“长城脚下的公社”。4日凌晨近5点时,北京国际音乐节节目总监涂松前脚刚踏进家门,一个电话就打了过来,几名艺术家的签证出了点岔子,需要立刻解决。

类似的问题,几乎贯穿了音乐节的始终。“接待艺术家是一个特别大的挑战。它看起来好像不是个事儿,但就是占了很大的比重。”音乐节制作执行负责人杨华坦言,仅在出行方面,需要接送机的航班架次就“根本数不清”,比如今年连续上演了三场音乐会的马勒室内乐团,乐手们是乘坐不同的飞机先后来北京的。大兴机场通航后,工作人员更要仔细核对每一架航班的起降信息。他们甚至劝说越来越多的国外艺术家下载了微信,以便及时沟通。

五花八门的要求还有很多:有些乐手比较“任性”,不带乐器,也不带琴弓和哨片;有的艺术家对演出的质量毫不妥协,为《追梦.长城夜》的曲目《SLEEP》作曲并担任钢琴演奏的马克斯.里希特坚持要在现场使用音质更好的三角钢琴,但三角钢琴又大又重,出于保护文物和夜间气温太低的考虑,音乐会最终从水关长城上搬到了长城下;有些演出用到的乐器相当稀奇,杜韵的歌剧《天使之骨》需要轮鼓和两片指定音高的包锣,前者让工作人员翻遍了汽修厂,后者则是南方的民乐乐器,找起来同样花了很长时间;14岁的天才少女阿尔玛.多伊彻常常让人联想起年少成名的莫扎特,但小姑娘不想成为莫扎特的影子,也不喜欢被当作孩子来对待,早慧的她希望能和成年人平等交流……“这些年下来,几乎什么要求都遇到过,我们都要满足,也都必须想到。”杨华说。

细心的观众也一定留意到,今年,音乐节邀请了多位“高龄”艺术家,其中,埃迪塔.格鲁贝罗娃73岁,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82岁,夏尔.迪图瓦83岁。格鲁贝罗娃来到北京后几乎一直都在排练,迪图瓦指挥两个半小时的音乐传奇剧《浮士德的沉沦》一气呵成,大师们对艺术的敬畏令人感佩。但考虑到他们毕竟年岁已高,音乐节在派专人接待的同时,也尽量不安排过多的采访活动,让他们把最好的状态留在舞台上,展现给期待已久的观众。

与艺术家们的行程相伴而来的问题,是音乐节每年的剧目安排。一场演出也许最多不过三个小时,但背后沟通和敲定的过程短则数月,多则几年。仍以杜韵的《天使之骨》为例,当音乐节注意到这部作品时,它还在纽约的小剧场中上演,尚未拿到2017年的普利策奖;10月21日,音乐节与享有盛名的法国喜歌剧院正式达成了三年的合作意向,这个“高光”时刻,也是用长达两年的探讨换来的。

(以上来源:北京晚报,2019-10-28,高倩)

北京国际音乐节浪漫收官

昨晚9时45分,中山公园音乐堂里,传奇女高音芮妮.弗莱明频频鞠躬向观众致谢。音乐会的所有正式曲目结束后,弗莱明加演了普契尼歌剧《贾尼.斯基基》的著名唱段“我亲爱的爸爸”,热情执着的观众仍然不肯离去。在全场持续不断的掌声中,余隆又一次站上指挥台,与中国爱乐乐团奏响了轻歌剧《风流寡妇》中的“相默无言”。正当观众好奇弗莱明怎样完成这段二重唱时,男低音歌唱家沈洋从观众席起身,向着舞台走去,与弗莱明遥相唱和。旋律动情处,他们还携手起舞,浪漫的氛围将夜晚的气氛推向了最高点。

本场音乐会名为“永恒天籁”,而弗莱明本人正如“天籁”二字的化身。过去三十余年中,弗莱明在世界各大歌剧院的演出中塑造了诸多经典角色,四度折桂格莱美音乐奖,是古典乐坛最受瞩目的抒情女高音之一。她同时涉猎爵士乐、独立摇滚和音乐剧等多种音乐形式,最近两年,她就为《水形物语》《三块广告牌》等热门影片献唱了原声歌曲,还凭借参演的百老汇音乐剧《天上人间》获得托尼奖最佳女配角提名。昨晚音乐会的上半场,弗莱明演唱了一系列舒伯特的经典艺术歌曲,《夜与梦》宁静轻柔,《鳟鱼》欢快跃动。下半场的曲目转为意大利歌剧,无论是经典不衰的威尔第《奥赛罗》中的“杨柳歌”与“圣母颂”,还是相当小众的莱翁卡瓦洛《波西米亚人》中的咏叹调“米赛特轻启朱唇”,弗莱明都展现了不容置疑的歌唱实力。

第22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也在昨晚正式收官。从10月4日的《追梦.长城夜》音乐会开始,16台共计22场演出轮番登场。本届音乐节以“新古典 乐无界”为主题,在继续将享誉国际的埃迪塔.格鲁贝罗娃、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夏尔.迪图瓦、马勒室内乐团等大师名团邀请至北京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古典音乐的更多可能。

在演出场地方面,今年的音乐节又“解锁”了水关长城、景山公园寿皇殿和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三处地标性场所,三场午间音乐会更是让音乐走出了有形的建筑,乘着无形的电波潜入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国内委约作品的引领者,音乐节今年再次推出了委约亚伦.齐格曼、米歇尔.范德阿创作的《“指尖探戈”三乐章协奏曲》和虚拟现实音乐体验剧《捌》。音乐节同时是“中国概念”的首创者,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不遗余力地举荐中国作曲家和中国作品。今年,旅居美国的青年作曲家杜韵、周天被授予了“年度艺术家”大奖,歌剧《天使之骨》、大提琴独奏曲《韵》等作品展现了“中国声音”的全新样貌。

音乐节的“朋友圈”还在不断扩大。马勒室内乐团将连续三年担任驻节乐团,闻名已久的法国喜歌剧院也与音乐节正式达成了为期三年的合作意向。明年10月,音乐节与法国喜歌剧院合作、由著名歌剧导演安德里亚斯.霍莫基执导的比才歌剧《卡门》将由指挥家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出,2022年,双方共同推出音乐节委约作曲家周龙的歌剧《白蛇传》全新舞台版本。

此外,音乐节一贯坚持的公益项目仍在继续。除了帮助孩子们完成一部完全由他们制作、演出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马勒室内乐团和阿德莱德交响乐团都开放了排练现场,带领观众和“百年职校”的贫困学子近距离感受音乐的力量。

(以上来源:东方网,2019-10-30,高倩、方非)

古典音乐在“委约”中传承创新

第22届北京国际音乐节10月28日晚落幕。持续三周多的音乐节,有两部音乐节委托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令观众眼前一亮——10月14日,著名电影配乐大师、美国作曲家亚伦.齐格曼携其受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创作的最新作品《探戈协奏曲》,在景山公园寿皇殿进行了世界首演;音乐节期间,由荷兰作曲家米歇尔.范.德阿创作的最新虚拟现实音乐体验《捌》则以驻节歌剧的形式上演。北京国际音乐节至今已相继委托中外作曲家创作了18部各类作品,今年之后,委约“朋友圈”还将不断扩大。

提到古典音乐,大部分人自然会联想到十八十九世纪的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不过,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各大歌剧院、交响乐团、音乐节,都把目光投向现世的杰出作曲家,以委约创作或者联合委约的形式推动新音乐作品的创作,作为古典音乐在新时代的延续。资深音乐媒体人伦兵介绍,北京国际音乐节在初创期,仅停留在积累名家名团的阶段,但很快意识到,要想成为世界一流的艺术盛会,不能满足于只做艺术演出的搬运工,还要成为具备艺术生产力的艺术机构。

2001年是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创作的元年,这年的第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当代先锋派作曲大师菲利普.格拉斯的《大提琴协奏曲》问世,并在音乐节舞台进行了世界首演。2007年音乐节在创办十周年之际,又委约有着“20世纪贝多芬”之称的波兰作曲大师潘德列茨基创作了《第八交响曲》,作曲家本人指挥了该曲的世界首演。2010年的第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作品呈现井喷之势——曾为《指环王》《七宗罪》《沉默的羔羊》等影片进行配乐著名作曲家霍华德.肖创作了钢琴与乐队协奏曲《毁灭与回忆》,作曲家周龙为音乐节创作了歌剧《白蛇传》,作曲家叶小纲带来了歌剧作品《咏.别》。

北京国际音乐节艺委会主席余隆用“伟大”一词来形容北京国际音乐节在委约方面作出的贡献。他直言:“中国的委约体系开始于北京国际音乐节,我认为创作新作品很重要,今天我们演奏的大多是几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的作品,再过一百年有人会问,今天我们这代音乐人在干什么?所以我们应该还是要创造和创新,这是我们的责任。”

不过,当前委约存在的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艺术和文化机构喜欢向业已成名的作曲家委约作品,因为“保险”和“完成度”高。这背后涉及的更深层矛盾是,青年作曲家的“断代”,已成了中国音乐界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对于委约,本届音乐节凭借歌剧《天使之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青年作曲家杜韵直言不讳:“我觉得允许失败非常重要。”余隆认为,委约方要允许作曲家在合适的范围内“失败”,“所有人都在期待下一部‘黄河’或者‘梁祝’的出现,但其实这两部作品成功的背后是同时期成千上万部不那么成功的作品,佳作出现的几率向来并不乐观。”余隆还直言,很多委约作品是“命题作文”,应该在创作上给年轻作曲家更多自由度,“而作曲家本身不能怨天尤人,创作是不能停止的,不是只等到人家找你写的时候,你才写作品。”

(以上来源:人民网,2019-10-30,徐颢哲)

【数据分析】

提到古典音乐,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无聊”“欣赏不来”“属于高雅艺术”等等。然而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主题是“新古典,乐无界”,力求以当今最具国际前沿风尚的表现形式为古典音乐这一传统艺术探索出全新的风格定位,同时也为音乐节倡导并不断深耕的“中国概念”领域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通过策划一系列新颖、前卫的节目,并邀请一批代表新古典音乐潮流的音乐家,希冀引领中国古典音乐舞台迈向全新的艺术境界。这其中包括音乐节参与委约的荷兰作曲家米歇尔.范德阿最新虚拟现实音乐体验《捌》亚洲首演,新古典音乐代表人物、作曲家马克斯.里希特将在长城脚下上演8小时特别音乐会《追梦.长城夜》。

随着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举办,北京国际音乐节在全球舞台上的艺术影响力不断提升,与世界顶级艺术机构在过去数年来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结出丰硕艺术成果:2014年音乐节与德国莱比锡歌剧院合作,推出了施特劳斯的歌剧《阿里阿德涅在纳索斯》的中国首演;2015年,奥地利蒂罗尔音乐节以原班人马来京演绎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纽伦堡的名歌手》;布里顿的歌剧《仲夏夜之梦》,在第19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上实现了中国首演,歌剧舞台艺术大师罗伯特.卡尔森亲临北京为该剧助阵。

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走过了精彩的22个春秋,首都高雅艺术舞台也因此有了如此亮丽的文化美景。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