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干货!专家支招民族地区县域文旅产业发展
刘海红
民族地区的农村、牧区承载的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既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源,也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本土资源,具有强大的内源性潜力和后劲,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在文旅融合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将这些资源植入当地旅游、推动民族地区县域文旅产业发展?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发布《民族地区县域文旅产业发展指标(2017—2018年)》(简称“发展指标”)并举办“民族地区县域文旅产业70年研讨会”,来自研究机构、高校、基层文旅部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文旅产业与扶贫、县域旅游资源融合、少数民族文旅产业发展的特殊性、边境文旅产业等主题展开讨论,为县域文旅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摸清家底
规模小 水平低 发展难
当下,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我国,各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成为多彩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民族地区县(市、旗)的文化产业发展短板在短期内较难突破。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创新课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发展指标”抽取内蒙古、广西、宁夏、西藏、青海等16个省区市的71个民族自治县(市、旗),通过专题、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测算得出结果。结论显示,民族地区县域文旅产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产业规模较小,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
“民族地区县域文化产业基本都依托传统民族文化,相关企业规模小,生产方式传统,拓展市场很困难。”“发展指标”课题主要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丁赛介绍,将文化基因融入旅游,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扩大知名度是目前民族地区县域文旅融合发展的重点。“旅游业发展水平受限于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在71个民族自治县(市、旗)中,指数表现比较突出的县域都有两个特征,一是机场、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良好,二是相关部门的关注度高、支持力度大。”她说。
找准问题
挑战与机遇并存
近年来,文旅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文化演艺等各类主题秀异彩纷呈,主题乐园数量和质量均在提高……针对这些现象,学术界已开展相关指标体系研究。“但对县域特别是民族地区县域文旅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成果还未出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作为民族研究的‘国家队’,理应主动承担责任、有所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方勇介绍,希望通过该“发展指标”体现民族地区县域文旅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找到不同民族地区县域文旅产业发展的差距及原因,进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推动民族地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
随着文化和旅游消费日渐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文化和自然景观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旅行目的地,民族地区文旅产业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蓝海。
研讨会现场
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方征认为,发展民族地区旅游要把握文旅行业发展趋势,当前的旅游方式呈现出三个“转变”:一是由欣赏式向体验式转变,游山玩水已不足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融入目的地与当地人一起活动、体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方式越来越受欢迎;二是由旅行式向度假式转变,比起吃、住、行、游、购、娱的旅行方式,如今人们更青睐休闲、度假、交友、养老式旅游,民族地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吸引游客的有利条件;三是由散客式向集体式转变,与家人、朋友或有共同志趣爱好的团体集体出游的方式开始被广泛接受,这无疑能给民族地区旅游带来可观的客流量,但县域文旅产业发展也面临怎么接待、如何应对等挑战,这是值得文旅领域工作者特别是基层文旅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在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罗莉看来,当前民族地区文旅产业发展存在的难点和痛点突出体现在:产业发展水平与当地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不匹配;产业发展规模小、市场体系不健全;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支撑,相关从业人员思想保守,缺乏现代企业发展理念;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文化产品影响力不大。“民族地区县(市、旗)的独特文化魅力需要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这是新时代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的必要过程和趋势。”罗莉说。
面向未来
从“民族唱”到“唱民族”
民族地区县域文旅产业在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增进民族认同、促进民族交融,发展民族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则是民族地区打造区域性文旅产业的最大资源优势,比如彝族火把节、壮族“三月三”等。
据介绍,广西南宁2018年“三月三民歌节”期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28.5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19.32亿元;地铁线网客运量达345.5万人次,铁路部门运送旅客283.3万人次,南宁机场输送游客21.4万人次。
说到民歌,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院长钟进文说,歌曲《裕固族姑娘就是我》诞生时只是甘肃地区“明花草原”一群裕固族姑娘减轻劳作之苦、宣泄情感的自我表达,但经过传唱之后,逐步得到整个族群的认同并传承下来。如今,新创作的歌舞剧《裕固族姑娘就是我》走出了大山,将古老裕固族的生产、生活场景以歌曲、舞蹈的形式展示出来,引导观众体验裕固族的民俗民情,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远道而来的客人。
业界人士认为,在新时代的召唤下、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在有限的基础设施条件下,民族地区县(市、旗)的传统文化应像《裕固族姑娘就是我》,从“民族唱”到“唱民族”,让民族文化符号走出深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进而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品牌,这也正是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资本的一种有效探索。
来源:中国文化报11月20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