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江水悠悠 精神永恒——写在湘江战役发生85周年之际
湘江悠悠,江水缓缓静流;青山倒映,两岸树木苍翠挺拔……85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广西,在桂北地区进行了壮烈的湘江战役,红军将士的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
岁月悠悠,枪林弹雨早已远去,但红军先辈留下的印记永不磨灭。如今的湘江畔正万物勃发,红军长征精神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久久传承,历久弥新。
青山处处埋忠骨
1934年11月,红一军团红一师和红二师为保卫党中央和兄弟部队抢渡湘江,在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脚山铺一带,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展开激烈鏖战,付出重大伤亡。
战斗结束后,蒋石林的爷爷蒋忠太带着儿子蒋受宇上山,将散落在自家山场里的7具红军战士遗体就地合墓掩埋,并叮嘱要世代守护好红军墓。
“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用流血牺牲换来的,我们要代代铭记,传承好红色基因。”现已75岁的蒋石林说,每年清明和春节,一家人都会去给红军墓扫墓。这已成为蒋家的一个传统,代代传承。
“我从小就记得‘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1953年修建军家山小学时,挖出了很多战士骸骨。”安和镇文塘村村民蒋德顺告诉记者,当时他父亲和爷爷与村民一道,上山掩埋了71具红军战士遗体。后来,村民将这个山头改名为“军家山”。
青山处处埋忠骨,碧水深深伴英魂。为了铭记和传承红军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近年来,桂林市着力推进全州、灌阳、兴安、资源、龙胜等县的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对散落的红军遗骸进行收殓并集中安放。
“从2018年9月份开始,我们发动全县干部群众对137处247个遗骸点进行了全面发掘,发掘到相对完整的遗骸51具,发掘零散遗骸4086块,送往公安部门进行DNA鉴定。”全州县副县长、全州县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蒋学军告诉记者。
与全州相邻的灌阳县是湘江战役战场之一,截至目前,当地已对51个烈士遗骸散葬点进行搜寻,并统一制作标志牌进行标识和保护。其中,发现红军烈士遗骸散葬点18个,收殓完整遗骸17具,零散遗骸约2600块。
红色记忆永留存
全州县石塘镇仁金村委杨梅山战斗遗址,周边松柏环抱,植被葱郁,一派静谧。湘江战役中,红八军团边战边撤,赶往湘江。1934年12月1日,撤至杨梅山时与追击敌军交火,红八军团一部抢占杨梅山进行阻击,掩护红八军团主力抢渡,损失惨重。
2019年,根据中央部署,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桂林市党委、政府指导下,全州县决定在杨梅山设立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战斗遗址保护点。
“遗址保护点的建设用地涉及6户农户,有些村民从广东赶回来签字,征地工作一个星期就完成了。”石塘镇党委委员王玉珍告诉记者,遗址保护点的建设得到村民大力支持,石塘镇是全州第一个完成遗址建设的乡镇。
在全州两河镇新富村委板塘村的板塘红军烈士陵园,红军战士肖春发在这里陪伴战友长眠。
原籍江西于都县的肖春发,当年因受伤疗养而在此落户。20世纪70年代,他与村民一起从耳木洞中挖出部分战友遗骸迁葬在旁边的竹林,并一直守护。后来,肖春发回到江西老家后,交由其子女和村民守护祭奠。
“我父亲的临终遗愿,就是去世后迁回来安葬,陪伴和守护他的战友。”肖春发的儿子肖明生说。
为了完成老红军的遗愿,今年8月2日,两河镇副镇长何瑜带着肖春发的子孙后代一行7人到江西认亲。“江西于都的亲人很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们顺利把骨灰迁了回来,让红色记忆烙印在这片土地上。”何瑜说。
2018年以来,全州县抢救性发掘散落在耳木洞、竹林水沟一带的红军遗骸30具,修建了红军墓、小广场、雕塑、小公园,修缮耳木洞等遗迹遗址,肖春发的骨灰也得以在板塘安葬。
今年9月,位于全州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落成,立即成为各地干部教育、游客出行的“打卡”圣地。国庆黄金周期间,每天一大早,各纪念馆园就会迎来全国各地的大批游客,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瞻仰湘江战役英烈。专程从湖南通道县赶来的游客蒋家国说:“我们特意带儿子来接受红色教育,让他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桂北的一山一水,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记忆。桂林市积极开展红色资源保护和修缮工作,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湘江战役旧址、红军活动遗址和烈士墓等进行全面保护修缮,新建灌阳县新圩阻击战陈列馆和酒海井红军烈士陵园、全州县才湾镇脚山铺湘江战役遗址等纪念地近20处,把“散珠碎玉”串成“红色珍珠”。
长征精神代代传
“这是当年红军用过的大刀,这枚手榴弹是红军遗留的……”在全州县两河镇上刘村红色文化旅游展览馆的“红军长征”展室,67岁的刘石生对自己收藏的“宝贝”如数家珍。
上刘村是红军抢渡湘江的重要途经地。上刘家红军烈士墓就在上刘村公路旁,墓葬里长眠着在上刘村牺牲的30多名红军战士。85年来,红色精神滋养着上刘村人。
近年来,全州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建立红色教育基地,这让刘石生开展览馆的想法得以实现。“要让子孙后代了解这段历史,把红军长征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刘石生说。
全州县研究决定把村里闲置的敬老院改造成红色文化旅游展览馆。消息传开后,附近村民纷纷响应并慷慨解囊,捐款金额达3万多元。
寻常日子,位于灌阳县的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园,前来祭奠革命先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团队络绎不绝。
“纪念园是人们缅怀红军烈士、学习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每年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数达200多万人次。”灌阳县民政局副局长吕辉介绍说。
在开展青少年红色教育过程中,桂林市兴安、全州、灌阳等县充分发挥长征教育资源,在学校开展红色讲座、红色报告会、红色经典诵读、观看红色电影等活动,还跳出“课堂听课”模式,把长征革命遗址开发成现场教学课堂。
在广西各地,传承红军长征精神于无声处。从2014至今,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开展“再走长征路共筑中国梦”活动,每年暑假组织学生实地“再走长征路”,并与广西、贵州、江西、甘肃四省区15所革命老区学校(学区)结成“滨湖蓝”学校联盟,传承红色基因,根植理想信念。
“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是我们每一个新时代好少年的责任和使命。”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校长谢小燕勉励同学们,“从每一天做起,上好每一节课,完成每一次作业,读好每一本书,做好每一件事,学会更多的好本领,做好每一个小小追梦人。”
(以上来源:光明日报,2019-11-27,记者周仕兴、通讯员李爱彬)
时光俨然 英雄不朽——写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85周年之际
初冬的广西全州,冷风中有些许寒意,但丝毫没有减少人们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的热情。纪念馆内人头攒动,各地群众在红色展板前驻足,追忆85年前长征中最为惨烈、最为悲壮的一幕。
湘桂走廊,是湘江、越城岭和都庞岭在桂北构成的一条形似走廊的峡谷,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经过湘江流域的广西桂林灌阳、全州和兴安境内时,遭到国民党军队重兵围追堵截。为确保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粉碎敌人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上万名红军将士血染湘江两岸,成为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
在广西灌阳的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内,简陋的武器、朴素的军装、烈士的遗物……这些陈列品将人们的思绪拉到85年前。当年,为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红军奋不顾身,与装备优势巨大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留下了陈树湘烈士“断肠明志”“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等壮烈故事。
如今,湘江沿岸仍保留着数个战场遗址。全州凤凰嘴渡口旁,蒋济勇老人讲述自己11岁那年躲在墙角看到的场面:“江面上漂了很多红军遗体,但战士们仍然前赴后继,无所畏惧。”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央有关方面的支持指导下,广西持续对湘江战役纪念设施、遗址遗存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纪念塔、纪念碑、纪念馆,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大力推动红色基因传承。
2018年,广西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在中宣部等中央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全力以赴推进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建设保护和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短短9个月时间,完成了68个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建设保护项目和红军遗骸收殓、集中安放工作,以实际行动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向革命先辈致敬。
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平台,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红军长征湘江战役“一园两馆”等接待游客就突破了30万余人次。其中,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自9月12日落成以来,截至10月31日,共接待游客36万余人次。
(以上来源:新华社,2019-11-27,记者黄浩铭)
广西:保护历史遗存 传承红色基因
“红军万岁!”“伟大的长征精神万岁!”“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1月24日,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的电子留言平台上,游客纷纷留下了观展的感受。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也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中央红军接连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于1934年11月下旬进入广西,遭到近30万敌军围追堵截。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阻击部队在桂林灌阳、全州、兴安一带,以壮烈的新圩、脚山铺、光华铺三大阻击战,保证了党中央和红军大部渡过湘江,突破敌军第四道封锁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湘江战役,始终牵挂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明确要求做好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工作、规划建设好纪念设施。在中宣部等10多个部委的指导、支持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全面部署、全力落实相关工作:桂北5县对挖掘收殓到的红军烈士遗骸和零散骸骨进行集中安放;68项湘江战役纪念设施项目全部竣工,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含纪念林、纪念馆)、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等已于9月12日开放。截至11月26日,三处纪念设施共接待游客101.5万人次。
工期紧、任务重,满怀对烈士的崇敬之情,专家和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地工作。连续强降雨影响收殓,搭起棚子继续挖掘。洪水冲毁道路,想方设法尽快恢复交通。有的项目建设点不通车,肩挑人扛把建筑材料运上去。1.1万余块天然石头从各地搬运到全州县,根据山坡地形地貌,结合湘江战役主要战事有序排放,其间种植青松、银杏、红枫等,组成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林。党史、军史等专家反复修改纪念馆展陈文案和大纲、完善展陈版式小样。
广西推出动画电影《湘江1934》、纪录片《铁血湘江》、油画组画《湘江血战》、系列连环画《红军长征过湘江》等文艺作品,出版报告文学集《湘江长歌》和“湘江红遍”三部曲等精品图书,整理创作《一山一石一丰碑》《红军瑶家一条心》等系列民谣和歌曲。湘江战役主题教育干部读本《新长征 再出发》和《红星闪耀桂北》中小学版读本即将公开出版。桂林市举办两期湘江战役红色讲解员(导游员)培训班,共培训169人。9月底,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连演3场原创音乐剧《血色湘江》,再现“英雄后卫师”的光辉事迹,许多观众边看边流泪,深受震撼。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全州县和平红军小学设立湘江战役展室,四年级学生蒋圣依担任小讲解员,“通过讲解,更加明白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以上来源:人民日报,2019-11-27,记者刘华新、李纵、张云河)
【数据分析】
85年前的广西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在党的历史、人民军队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红军将士以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经过新圩阻击战、脚山铺阻击战、光华铺阻击战等激烈战斗,掩护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粉碎了敌人把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的企图。中央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遭受重大损失,促使广大指战员反思和否定“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实现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湘江战役中,红军将士体现出的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精神,是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品格的集中展示,是激励中华儿女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2019年9月12日,湘江战役红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举行。在全州县枧塘镇金鸡岭发掘的9位红军烈士遗骸,举行公祭仪式安葬。同一天,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落成仪式也在全州举行。以山为陵、以树为魂、以石为碑。这些纪念设施和遗址遗存经过建设、改造、提升,更加生动展现了湘江战役中血与火、生与死、存与亡的一幅幅历史画面,更加生动记述了我们党在长征途中经历的艰苦卓绝斗争,更加充分展现了红军将士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