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jpg)
首届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开幕
11月20日晚,2019首届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在凉山州西昌市正式拉开序幕,开启为期12天的戏剧盛宴。
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是在濮存昕、吉狄马加、廖昌永、阿来、李亭等艺术家的支持下,由23位中外知名艺术家共同策划发起的,以“回归和凝望”为主题,旨在回归戏剧初心,凝望生命本真。
20日晚,西昌市委书记李俊宣布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开幕,西昌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廷贵致辞。
音乐响起,幕布缓缓拉开,发起人王晓鹰执导的开幕大戏《兰陵王》把北齐名将兰陵王的传奇故事搬上舞台。
这部戏中,兰陵王是一个因目睹父王被害而用女儿态掩藏真性情的柔弱王子,齐后为唤回兰陵王的男儿血性,交予他先王遗物——神兽大面,戴上大面的兰陵王神奇般地平添雄伟气概,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却也同时走到冷酷无情、暴虐可怖的人性另一个极端。最终,齐后用母性的牺牲帮助兰陵王告别迷途,回归本我。
全剧用艺术象征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灵魂与面具”的寓言,体现对悲剧命运的观照,引发观众对于人性、本心的思考和探讨。
“戏在台上,台在城中,城被高山湖泊环抱”——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将以“山”“湖”“城”三个单元、数十部风格各异的中外剧目,向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让观众近距离欣赏到世界级的精湛表演,一睹国内外众多顶级戏剧人、艺术家的风采。
戏剧节期间,将有来自8个国家的312场戏剧活动在火把广场(火空间)、听涛小镇(木空间)、邛海宾馆(水空间)、邛海17度(金空间)、建昌古城(土空间)5个表演空间进行戏剧展演。
“我们要将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打造成‘戏剧的香格里拉’。”据本届戏剧节全程运营单位,凉山州文旅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是中国西部唯一戏剧节,是世界的冬季戏剧节。以戏剧为媒,赋予了大凉山更多元、更深远的精神文化内涵,是一次讲好凉山故事、汇聚经典精彩、对话世界文明的艺术盛会。
(以上来源:新华社客户端,2019-11-25,记者:沈杰群)
2019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开启文旅融合新路径
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简单的山水风光游越来越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委、政府到旅游行业的共识。
凉山,有迷人的山水风光,更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多样的民俗文化、光荣的红色文化。文旅如何融合,如何成功融合?这个看似抽象、实则具体的课题也摆在了凉山的面前。
2018年12月,著名戏剧演员、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濮存昕,作家阿来和著名编剧李亭等艺术家受邀赴凉山调研,与诗人吉狄马加、歌唱家廖昌永等共同确定策划启动“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这一策划也立即得到了州委书记林书成的支持。随后,得到德国、法国、韩国、美国、日本、英国、以色列等国内外23位艺术家的积极响应。
坚定文化自信,州委、州政府明确提出“文化强州”“旅游首位产业”的发展战略,走具有凉山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戏剧遇上凉山,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此次国际戏剧节,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相关部门协调一致、强力推进,确保把戏剧节办成凉山文旅融合发展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从启动的初衷、到主题“回归和凝望”的确定,山、湖、城三个单元的设置,5个戏剧空间、26个剧场的打造,尽显凉山特色。
“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优势就在于这里是凉山,这里的民族能歌善舞,这里有山、水、空气、温度和热情。”11月23日,濮存昕在西昌接受采访时说,凉山举办国际戏剧节的条件不比任何地方差,有良好的艺术教育基础、专业的演员团队以及完善的硬件设施。
在《北京青年报》记者看来,大凉山的自然风光加上戏剧本身的艺术特质完美地把风景与艺术审美相结合,将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起来,这是其最大特点。
凉山+戏剧节化学反应正在发生
11月23日,火把广场上,午后的暖阳让人慵懒。可来自北京的游客史先生却劲头十足,兴之所至,晃头移颈,翩然加入新疆十二木卡姆表演的行列,他兴奋地说:“冲着戏剧节来的,已经看了12场戏啦。”
由中国路虎车队组成的80辆自驾车团队也专程来西昌体验戏剧之旅。他们表示,《安魂曲》等展演剧目,一票难求。
对于凉山的小朋友们来说,戏剧节也让他们第一次看到了原汁原味的法国新马戏,这在他们成长的路上是难得的体验。
据不完全统计,11月19日戏剧节拉开序幕以来,近万名游客在彝历新年期间来凉山西昌看戏旅游。其中,年轻人成为戏剧的主体,同时也是戏剧艺术和戏剧旅游最大的客群。
可以说,首届戏剧节在凉山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冰点”期接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售票演出、赞助、旅游团队收入超出预期。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让旅游企业眼前一亮,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愿意加入并共同致力于“戏剧节”文旅产品的开发和运营。11月23日晚,西部九省(区)文旅产业代表共同见证了“南北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联盟”的成立。抱团取暖,共同开展文旅市场营销、文旅商品交易、文旅客群互动和文旅资本联动正在成为趋势。
在凉山撬动旅游市场的同时,文化交流、艺术教育的大门也徐徐打开。
11月23日上午,来自英国、瑞士、俄罗斯、日本和国内的戏剧专家学者齐聚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论坛,9位戏剧大咖先后开讲,围绕着全球戏剧功能与演化进行深入的交流,近千人到场取经。
11月24日,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艺术高校资源分享与转化恳谈会上,国内知名高校与凉山的中小学校、高校就艺术资源共享及艺术教育进行了交流并达成共识:在凉山贫困地区艺术师资入校教学、师资培养、毕业人才实习、高端艺术人才培养、高考升学、艺术考点设置、专业艺术学校建立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
的确,如《文旅中国》记者王雪娟所写:戏剧的“加持”,打破了人们对凉山旅游的固有认知,让当地人文和自然的“种子”被外面的世界知道和认识。传播它的这阵风,就是戏剧节。
大凉山文化现象 热度高涨
近年来,凉山出品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原创文化产品,如中国首部彝族母语艺术电影、中加合拍的《我的圣徒》、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银奖作品民族歌剧《彝红》、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彝海结盟》、首部脱贫攻坚主题作品、新现实主义少数民族农村题材电视剧《索玛花开》、中美双语音乐剧《当爱/Flood in the Valley》等。此外,凉山文旅集团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执行的“央视春晚分会场——《火舞凉山.情深谊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魅力中国城》凉山西昌竞演”……
一波接一波文旅项目的成功实施,“大凉山文化现象”在国内外的热度持续走高。
毫无疑问,2019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成功举行,又为“大凉山文化现象”增添了新的内容。
冬天不冷,远方不远,戏剧发生在凉山。这里是充满戏剧魅力和艺术质感的“诗与远方”,正在上演的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正在通过戏剧展演、戏剧孵化、戏剧教育、戏剧旅游、戏剧生活五大载体,计划通过三年的孵化,在中国西南开辟一条高山湖泊的艺术之旅,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凉山文化旅游品牌,探索一条新时代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之路。过去有“民族歌舞北看延边,南看凉山”的说法,期待未来在戏剧界能出现“东看乌镇,西看凉山”的盛景。
凉山西昌已向世界打开大门,世界也会向凉山西昌打开大门!
(以上来源:凉山日报全媒体,2019-11-29,记者:程宗萍)
大凉山的冬天因戏剧节而火热
彝族风情和冬日暖阳历来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主打的“旅游牌”。今年,各渠道商在旅游推介项目里增加了一项——大凉山国际戏剧节。
11月19日至12月1日,2019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在凉山州西昌市举行。8个国家的剧目,300场演出,数十场论坛、学术交流和戏剧工坊……初冬的西昌,有阳光、有戏剧、有思考、有合作,西部地区能否成就一个新的戏剧节神话,孵化出一个文化旅游大IP,大凉山正在求索。
人文的西昌好戏不断
11月23日,坐落在山坳里的“谷剧场”,蓝天白云为幕,观众席地而坐,跟着原版以色列默剧《石头》回顾一段真实的历史。这是《石头》剧组在全球30多个国家演出700余场之后,第一次来到大凉山。导演伊农忍不住感叹大凉山“人有活力,土地有力量”。
同样慕名而来的戏迷也因为戏剧节发现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文之美。在西昌火把广场上,来自北京的游客史先生兴之所至,即兴加入新疆十二木卡姆表演中,他自称“就是冲着戏剧节来的,已经看了12场戏”。
为了让观众每天都有看不完的戏,11月21日,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火力全开,话剧《一树梨花压海棠》、形体剧《美若黎明》、实验戏曲《谁是麦克白》等剧目轮番上演。当天晚上的重头戏《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在邛海剧场一票难求,该剧用喜剧艺术及温婉式幽默征服了观众,演出现场欢笑不断。
除30余个剧场轮番上演海内外知名戏剧,西昌的街头也成为舞台。民族歌舞、街头巡演、彝族年集市、彝家千人宴、非遗工坊等活动同期举行,为游客提供了多元的文化体验。
得益于濮存昕、李亭、阿来、黄定山、李伯男、赵淼等23位中外艺术家共同发起的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人们对大凉山旅游的固有认知正在被打破,西昌正在向全世界展示着其人文和自然的多重风貌。
戏剧节的未来在哪里
“犹如70岁的老人来看望一个1岁的婴儿。”苏格兰亚洲艺术基金会主席理查德.路易斯带着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经验而来,在大凉山见证一个新的开始。
一个新生的戏剧节如何茁壮成长?在11月23日开幕的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论坛上,一场关于戏剧未来的大讨论开启。来自英国、瑞士、俄罗斯、日本和国内的戏剧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全球化语境下戏剧节的功能与演化”进行深入交流,吸引了近千人到场“取经”。
“成功的戏剧节,关键要素是把握住城市的文化根脉。”国际戏剧协会总干事托比亚斯.比昂科尼说。
“艺术节是苏格兰最好的名片。”理查德.路易斯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已是蜚声海内外,据统计,爱丁堡60万人口,但爱丁堡机场年客运量已突破了1350万人次。戏剧节带来的游客数量激增,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每年8月,艺术节、儿童艺术节、爵士与蓝调音乐节、讲故事节、科技节和图书节等齐聚爱丁堡,让苏格兰高密度地出现在世界屏幕上和文化话题中。
“中国戏剧发展既要继承传统也要保持开放心态。”濮存昕认为,当代中国,戏剧正在成为新的审美高地和中外交流的国际性文化平台。此次论坛的举办,有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共同展望戏剧文化的美好未来。
戏剧吸引年轻人到来
对年轻的戏剧人而言,戏剧节也是一次难得的交流和学习机会。
《彝红》主演、尼扎嫫的扮演者刘洺君趁着排练间隙看了3场演出,参加了一次戏剧工坊。她感慨“机会难得”,与业内知名的导演、国内外优秀剧组交流,可以激发创作灵感。
“为了看戏!”被问及为什么来当志愿者,四川音乐学院学生小汪汗涔涔的脸上漾起微笑。身着戏剧节统一服装的志愿者们忙碌之余,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能领到一张演出票。
年轻人是戏剧的主体,同时也是戏剧艺术和戏剧旅游最大的客群。
11月24日,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艺术高校资源分享与转化恳谈会在西昌举行。来自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20余所高校代表在会上达成共识——共享艺术教育资源,在戏剧表演编排、艺术普及教育、戏剧人才培养与使用、艺术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打破艺术教学和戏剧实践的界限,促进民间艺术资源传承保护与高校艺术教育互动共赢。
戏剧为旅游市场带来活力
“有资源没产品”“有企业无产业”“有消费无市场”是西部文化旅游发展的三个困境,同时也成为国内大多数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瓶颈。凉山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康认为,“戏剧旅游”的出现,让市场看到更多可能。
当“戏剧节”摆在渠道商的旅游推介项目里时,各旅游企业眼前一亮。先是120家,后来陆续增长到300家,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愿意加入并共同致力于“戏剧节”文旅产品的开发和运营。11月23日,西部九省(区)文化和旅游界代表共同见证了“南北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联盟”的成立。抱团取暖,共同致力于文旅市场营销、文旅商品交易、文旅客群互动和文旅资本联动正在成为趋势。
首届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让西昌以往的旅游“冰点期”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并引来资本的关注。
“戏剧节会变成很好的旅游产品。”刘康说,当地多年积累形成的专业演出空间、设备和团队,在戏剧节上充分释放了能量。过去有民族歌舞“北看延边,南看凉山”的说法,刘康期待着,打造一个有名气、高品质的戏剧节文化旅游IP,未来在戏剧界或将出现“东看乌镇,西看凉山”的盛景。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11-27,王雪娟)
【数据分析】
艺术节或戏剧节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重要文化事项,与城市文明包括城市文化的酝酿发育、成长壮大甚至转型嬗变之间,具有一种互动渗透、共同促进的内在有机联系。艺术节或戏剧节是一个以周期性、公众性节庆式举办,并且容纳了人类丰富多彩的阶段性文学艺术实践成果的展演活动。“而城市文化的孕育面世,尽管未必一定与艺术节或戏剧节的存在与否构成因果关系,但是两者之间因为对方存在形成的相互滋养、相互促进的格局,却是被历史发展现实最终确认的。”
戏剧节不仅要传承本土文化,激活和推广城市本土文化,而且还要肩负增强市民对城市文化认同之任务。可以说,戏剧节是戏剧和城市市民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的仪式”,“观众是戏剧艺术得以存在的基础。但是城市观众与剧场空间的关系,是具有现代性的”。市民在城市中生活,而作为观众,又希望在剧院中感受到城市生活的气息。任何一个艺术节如果抛开它生存所依托的某个城市,就会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依托这个城市的艺术节,必定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写照与文化折射,体现这座城市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情趣爱好、鉴赏水准以及组织秩序等。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艺术节都以举办城市命名,以显示彼此的血脉相连。
戏剧节的创建和举办,不仅会对具体的城市文化形态及文化形象的发展演变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而且还会对拓展城市的文化功能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凉山戏剧节的举办不能仅是停留在举办戏剧节和艺术展等节庆活动,更要拥有生产艺术作品的能力,尤其是结合本地的城市文化特征,通过戏剧节激发本地其他的文化功能,拓宽凉山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渠道。
同时,戏剧节的举办也为城市品牌塑造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与活力。城市品牌与戏剧节品牌相互通过媒体、渠道促销等营销方式,达成了紧密的关联感。一方面,在城市旅游品牌的强大号召下,戏剧节的知名度可以获得迅速提升;另一方面,伴随着戏剧节的成熟,戏剧节的关注度和美誉度也可以促进凉山旅游品牌的转型和差异化竞争。
风貌是古的,文化是活的。“戏剧节+城镇”既为城市生活带来了新的文化氛围,又为戏剧节带来了新的生活质感。城市的“旧瓶”装上戏剧节的“新酒”,用传统的载体盛满现代的元素,城市的风貌不再单一,戏剧节的格调不再高冷。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