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澳门回归祖国20年:映日荷花别样红
1999年12月20日零点零分,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澳门徐徐升起。结束数百年的离散飘零,这座位于中国南海之滨的莲花之城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自此,内地与澳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交流合作翻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据统计,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内地与澳门文化交流量稳步增长,澳门文化机构和人才常态化、机制化参与国家文化工作和活动,文化艺术、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国际文化交流等领域合作不断走深走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项目年均交流量达180项,交流近3000人次,2018年较2012年交流项目增长10%,交流人数增长30%;区域旅游合作、旅游市场监管、旅游人才培养等领域合作全面推进,旅游领域成为对澳门开放程度最高的服务贸易领域之一。1997年至2018年,澳门赴内地旅游者从878万人次增至2166万人次,内地赴澳门旅游者从163万人次增至2526万人次。
携手——机制建设更加成熟稳健
2006年,文化部与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签署《内地与澳门特区更紧密文化关系安排协议书》;2016年,文化部与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签署并积极落实《2016至2018年文化交流与合作执行计划》,从机制上确保双方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顺利开展。
为扶持对澳文化重点项目,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并实施《对港澳文化交流重点项目扶持办法(试行)》,征集各地对港澳文化交流自主项目并给予资金扶持,同时面向全国征集对港澳交流既有品牌项目承办方,既为各地自主开展交流开辟渠道、提供资金,又扩大了既有品牌项目的资源选择范围,有效引导并激励全国对澳文化交流项目的开展,构建自觉、广泛、有序的对澳文化交流新格局。
经过多年发展,内地与澳门文化交流逐渐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格局。
聚首——文化艺术交流繁荣有序
12月17日,由澳门艺术博物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共同举办的“星槎万里”系列展览的第一阶段展览“千里江山图3.0”将在澳门艺术博物馆揭幕,这是今年最受澳门民众期待的展览之一。
回归以来,内地与澳门文博机构、艺术团体、艺术家以及艺术节平台合作不断深入,文化艺术人才双向流动,携手打造艺术精品。国家艺术基金积极探索与澳门合作模式,内地文博机构加强与澳门机构馆际交流,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推进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澳门特区政府在澳门设立合作机构,开展机制性、常态化合作。“艺海流金”“文化遗产活化再利用研讨会”等品牌活动连续举办多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文学艺术论坛”“港澳作家研修班”等活动有效密切了学术、思想领域的交流合作,“澳门中学生民族民间研习考察计划”“澳门校园艺术大使文化之旅”等项目增进了内地与澳门青少年的交流互动与情感融合。
在文化产业合作方面,内地逐步放宽澳门服务提供者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准入门槛,同时不断加强内地与澳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支持澳门积极参与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杭州文博会等重要文化产业展会。2014年至2017年,澳门文创企业由1038家上升至2088家,增幅达101%。澳门文化产业的服务收益对整体经济贡献的增加值总额每年以约7%的速度增长。目前,创意设计、文化展演、艺术收藏、数码媒体4个文化产业门类已具备一定规模。
协力——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
2011年,国家文物局就与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签署《关于深化文化遗产领域交流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17年,双方签署《关于文化遗产领域交流与合作更紧密安排协议书》,合作不断深化。
文化和旅游部曾派出专家组赴澳门配合特区政府于2005年成功申报“澳门历史城区”为世界文化遗产。在澳门特区政府请求下,国家文物局协助澳门编制完成《2018年澳门历史城区保护状况更新报告》,并开展《澳门历史城区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作方案》编制及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工作,研发“澳门历史城区监测云”。
澳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2017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将澳门纳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整体框架中。2019年5月,在国家文物局支持和推动下,澳门加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联盟”,同年11月,国家文物局与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签署《关于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的协议》。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截至目前,澳门共有9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拥有7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澳门卷的编纂完成,也成为该领域的生动范例。
开放——旅游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据统计,1999年回归祖国之际,澳门年均接待游客量约700万人次;2018年,这一数字达到3580万人次;今年1月至9月,到访澳门的游客已超过3000万人次。回归祖国20年来,澳门旅游产业稳步发展,与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央政府的诸多有利政策是分不开的。
中央政府出台了多项惠澳旅游政策,不断加大对澳开放程度。“个人游”政策目前已涵盖内地22个省区市的49个城市,覆盖超过3亿人口。2003年以来,内地与澳门陆续签署《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一系列补充协议。目前,澳门5家独资旅行社可以经营内地居民团队出境游业务。在“饭店和餐饮服务”“导游服务”等方面,对澳门服务提供者实行国民待遇。2015年,“促进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联合工作委员会”成立。2019年,为突出文旅融合工作优势,内地与澳门相关文化部门正式纳入联委会组织架构。
此外,澳门被纳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风情游”旅游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举办世界旅游经济论坛、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等,有力推动澳门经济多元化发展,深化内地与澳门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合作。
文化和旅游部港澳台办公室港澳处处长白冰表示:“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内地与澳门在文化和旅游领域交流合作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交流平台不断优化、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内地与澳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高质量合作,推动了文化艺术共同繁荣,促进了双向旅游市场健康发展,在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增进了内地与澳门同胞的情感交流。”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12-16,记者:宋佳烜)
从文化澳门到人文湾区
澳门是中国有着特殊地位的城市,它不仅在中西方贸易史上扮演过特殊的角色,更是西方神学、哲学和科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在华传播的第一个中心。回归祖国后,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提出之后,澳门获得了新生命,也迎来文化和旅游领域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契机。
加强政策研究与顶层设计
澳门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文化、旅游色彩最浓的城市之一。
2008年,国家发改委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定位。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港澳发展单独成章,提出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2016年,“十三五”规划继续明确支持澳门建设一个中心、一个平台。2017年7月,由国家发改委、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及广东省四方签署的《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中,在澳门部分增添了“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公布标志着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开展和落实阶段。《纲要》明确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为了尽快落实《纲要》,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港澳办以及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加强政策研究和顶层设计。为了支持澳门人文湾区、休闲湾区建设,将澳门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文化和旅游部依托澳门旅游学院在澳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指导粤港澳城市旅游联合会、粤港澳文化合作论坛等机制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务实合作。”文化和旅游部港澳台办公室港澳处处长白冰介绍,“此外,中央政府还以各种方式不断丰富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推动旅游服务与国际旅游标准全面接轨。同时,加强对港澳旅游市场跟踪和调研优化市场推广策略,提升内地旅游吸引力和旅游产品转化率。”
人文湾区活力满满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赋予澳门‘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使命,这个定位既肯定了澳门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更赋予了澳门新的时代使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澳门、香港和广东无论从历史上、地缘上还是文化上,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休戚与共、血脉相连。文化合作方面,三地亦早已建立了一个行之有效的交流合作机制——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这个合作机制自澳门回归以来建立并持续至今,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合作机制切实推动了三地在演艺、文化资讯、文博、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合作,真正做到了精诚团结、彼此尊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文化建设发展。今年6月,第二十次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在澳门举行,三方就创新合作繁荣大湾区文化分享构思和意见。
穆欣欣说,一直以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致力于粤港澳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发挥三地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共同保护、宣传、利用好大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大力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
“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服务平台”是国家对澳门特区的重大部署和战略定位,也是特区建设和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这一部署和战略的实施与实现同样需要文化先行,需要人文精神的滋润和推动。为此,澳门特区政府设立了“中葡文化交流中心”,并于2018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相约澳门——中葡文化艺术节”。今年举行的第二届“相约澳门——中葡文化艺术节”,作为今年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中澳门的分会场,加入了不同板块的活动,成效理想。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加强,澳门正逐渐把中葡文化交流成果带进‘人文湾区’的建设之中,进行融合和互补。”穆欣欣表示。
文旅融合:共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文旅融合可以说是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过程中的一大亮点。近年来,多项旅游与文化等多领域结合的项目陆续展开。时间跨度长达5个月的大型国际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艺文荟澳”、集文化旅游元素于一体的南湾•雅文湖畔、连续举办4届的“澳门国际影展暨颁奖典礼”乃至澳门旅游吉祥物“麦麦”的文创开发和旅游推广活动等都是澳门文旅融合发展的美好缩影。
“自国家‘十二五’及‘十三五’规划将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作为澳门发展的长远目标,澳门旅游局以此新定位为主轴,开展对旅游政策和措施的调整工作,从市场推广、旅游规划、旅游产品与活动、行业管理、培训与质量管理等方面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局长文绮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产品多样性及完善的交通网络是大湾区发展旅游的最大优势,澳门与大湾区成员一直紧密联系,共同推动大湾区区域旅游发展,配合各项旅游便利政策,联通各地业界共同研究开发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给旅客提供不同的旅游体验。
“文化和旅游的协同效应丰富了旅客的体验,也主导了文化创意产业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了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构建。”文绮华表示。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12-19,记者:宋佳烜)
回归20年,澳门文化发展引人注目
我们知道,博彩业是澳门的支柱性产业,拉动澳门近三成人的就业。澳门近年早已意识到单一产业结构对经济的潜在风险。在中央对澳门提出当地经济要适度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旅游、文化产业等正成为澳门引人注目的新产业,也成为澳门推进经济适度多元化的重要举措。
据“中经文化产业”了解,近年来,澳门文化产业的服务收益对整体经济贡献的增加值总额每年以约7%的速度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澳门文化产业服务收益较去年上升4.8%,达到70.8亿元;反映其对经济贡献的增加额为23.8亿元,上升6.9%,占澳门2017年整体行业增加值总额的0.6%,与2016年相同。
目前,创意设计、文化展演、艺术收藏、数码媒体等四类文化产业已具一定规模。
澳门文化产业基金行政委员会代主席朱妙丽表示,澳门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促进产业多元,也是响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符合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和区域合作的总体发展方向。
此外,回归以来,澳门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据了解,2018年澳门旅游收入达3735.7亿澳门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13.9%。
其中,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数据显示,2015年后,澳门非博彩类旅游收入逐年增加,2018年实现收入696.9亿澳门元,占旅游总收入的18.66%,同比增长13.6%。其中零售业、酒店业、餐饮业等旅游相关行业都实现了强劲增长。
澳门如何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取得这些亮眼的文化和旅游成绩呢?
文化遗产保护法:保障世界文化遗产不受侵蚀
走在澳门大街小巷,异域风情的南欧建筑与中国古典式建筑相映交错。
这里有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圣保禄大教堂、哥特式的圣美基西洋坟场、飞檐凌空的中国传统庙宇建筑妈阁庙,还有内有乾隆年间铸造古钟及石狮镇门的莲峰庙。
一些建筑则将中西建筑特色融合在同一栋大楼里,譬如何东图书馆、郑家大屋、南湾大宅等,无不提醒着人们澳门的历史。
澳门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又独特,是澳门文化旅游发展的宝贵资源。回归以来,特区政府十分重视澳门的历史文物保护和开发。
回归以前,澳葡政府已经对澳门的文物进行法例上的确认,保障文物不受损害。
1999年澳门回归后,特区政府每年都投入2000多万澳门元进行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除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文物建筑进行修缮,也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改善及维护。目前,特区政府的文物保护清单里就有超过120个文物古迹景点。
回归早期,特区政府将“澳门历史城区”的世界文化遗产确认工作放上日程表,经过祖国的支持、指导与协助后,将澳门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审核。确认中国境内现存的不少第一进行大量文物考古的工作,比如第一座西式剧院、第一座现代化灯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学等,这些前期工作令澳门文化遗产推向世界。
最终,在多番与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交流与搓相,国家的支持下,“澳门历史城区”在南非德班举行的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正式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
申报以后,在宣传工作及规则订定上,特区政府与民间付出了不少的工作。
比如,对于“澳门历史城区”的文物修复有不少的规定,如位置、形式、材质、工艺、功能,以及氛围等均需符合原有样貌;在文物宣传的工作方面,提出了文物大使的概念,进行澳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的介绍、导赏和宣传等,锐意支持发展该方面的专业人才。
在法例修订方面,早于1976年第34/76/M法令已明确指出不能因都市发展而破坏澳门的文化建筑、艺术等。
往后的发展及修改确认了文物保护名单的出现,在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对旧有的第56/84/M及第83/92/M法令进行了不少的跟进及修订。
最终,第11/2013号法律《文化遗产保护法》针对澳门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之中的界线进行了划定,亦确保了澳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亦需要兼顾城市的文化保育及保存工作。
2006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澳门正式生效,为澳门文化建设注入新概念、新视野和新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澳门文化关键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
2014年,澳门《文遗法》正式生效,当中提到澳门居民“可向文化局提交评定具重要文化价值的不动产的建议”,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同年成立,负责评定建筑物是否可受到法定保护的。
目前,粤剧、凉茶配制、木雕(神像雕刻)、南音说唱、道教科仪音乐、鱼行醉龙节、妈祖信俗、哪吒信俗等8个项目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中华传统文化在澳门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
经济适度多元:文化产业发展见佳绩
自2004年开始谈及经济多元发展的概念后,直至2007年正式确立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多元发展的重要分支,并且于2010年,特区政府先后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厅”及“文化产业委员会”。
在讨论机构及公权力实体之间的互相合作下,初步进行了对文创市场的数据搜集,然后于2013年正式成立的“文化产业基金”则成为推动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供给机关。
三个机构之间分工及沟通,在《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框架2014-2019》的指导下积极推动澳门的文化产业工作。
据澳门文化产业基金会代主席朱妙丽介绍,文化产业基金从2014年开始,就在影视、出版、创意设计、时装时尚等领域建立了综合服务平台,促进行业孵化工作,同时提供了5.06亿澳门元资助,支持了创意设计、数码媒体、文化展演、艺术收藏等领域的256个文创商业项目。
此外,为配合澳门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的契机,文化产业基金还设立了“小区文创”的专项计划。该计划由设计团队与店家合作,利用文创元素协助传统店家改造,增加小区吸引力;并与旅游局合作,以澳门旅游吉祥物“麦麦”为载体,鼓励文创企业开发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各类文创项目及体验服务。
同时,基金也与体育局合作,以“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武林群英会”“澳门国际龙舟赛”等大型活动为主题,推出文创产品。
统计显示,2014年至2017年,澳门文创企业由1038家上升至2088家,增幅达101%。文化产业如今已成为澳门引人注目的新产业。
顶层设计+市场主导: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澳门开埠400多年,形成了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文化面貌。回归祖国20年,澳门文化工作者用一件件上乘的作品、一台台精彩的演出,打造出澳门独特的文化身段,使400多年文化积淀重新焕发活力。
回归以来,澳门锐意发展大型的文化盛事,在原有基础上举办充满活力的文化活动。诸如城市艺穗节、艺术节、国际青年音乐节、国际青年舞蹈节、国际烟花比赛会演、国际音乐节、妈祖文化旅游节、葡韵嘉年华、美食节、格兰披治大赛车、光影节、国际幻彩大巡游等,都已成为澳门知名的文化盛事品牌。
比如,持续半年的大型文化艺术盛会“艺文荟澳”10月落幕。41项艺文活动包括21项国际艺术展览、6件融入城市景点的户外艺术装置、11项大型表演活动等,在澳门全城创造出“全城美术馆,处处艺术园”的氛围,吸引参观者高达1600万人次。
“澳门不只有博彩业,还有优秀的艺术家和文化作品。”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说,“艺文荟澳”这样的大型活动把政府、企业、学校、艺术家、市民和游客全部串联起来,为澳门提供了一个跟国际接轨的艺术展示平台。
然而,在资源投放、票务及赞助等方面的不平衡态势下,注定了文化展演活动难以符合市场发展。在政府公共服务提供的概念上进行厘定,艺术文化活动亦是公共服务的一种,而若需创造产业,必然需要市场导向。
有见及此,文产基金在2017年及2018年的资助形式已经出现政策转向,从早期的无偿补贴,转而以借贷形式进行,以期避免资源在应用方向上倾重于以公帑的形式补贴,设计更加符合从需求侧思考,以市场作为主导文化项目发展的方针。
总结而言,在文化发展方面,澳门自回归以来一直以政府主导,持续推进民间相关活动,在文化遗产作为重点项目的背景下,社会文化活动频繁,自节庆活动到市场产业获利的过渡,创造文化活动市场化、产业化的推进。
延伸阅读:内地与澳门文化和旅游合作持续深化
回归祖国以来,澳门与内地文化和旅游领域交流合作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交流平台不断优化、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介绍说,文化和旅游部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的《内地与澳门特区深化更紧密文化关系安排协议书》、促进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联合工作委员会等工作机制得到全面落实,文化艺术、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国际文化交流、区域旅游合作、旅游市场监管、人才培养等领域合作全面推进,澳门文化机构和人才常态化、机制化参与国家文化工作和活动,旅游领域已成为对澳门开放程度最高的服务贸易领域之一。
回归以来,澳门与内地文化交流量稳步增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地与澳门文化交流丰富多彩,项目年均交流量达180项,交流人数近3000人次,2018年较2012年交流项目增长10%,交流人数增长30%。
“内地与澳门人员往来规模不断扩大,互为重要的旅游市场。”张旭说,回归以来,澳门与内地旅游交流规模不断扩大,为增进两地同胞相互了解和认识,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共同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据统计,1999年至2018年,澳门赴内地旅游人数从878万人次增至2515万人次,总计4.2亿人次,内地赴澳门旅游人数从163万人次增至2526万人次,总计2.6亿人次。今年前10个月,内地居民赴澳人数2379.8万人次,同比增长15.9%,占访澳总人数的71.2%;澳门同胞赴内地旅游人数2207.6万人次,同比增长6.6%。
“内地与澳门在重大活动合作、文化和旅游交流、重要品牌打造、携手共推文化和旅游走出去等方面合作全面深化,促进共同发展。”张旭说,
一是支持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重大文化旅游活动合作,鼓励特区政府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参与和举办重大文化和旅游活动,邀请特区政府文化和旅游高官作为中国政府文化和旅游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国-东盟(10+1)文化和旅游部长会议”“金砖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长会议”等国际会议。
二是文化和旅游交流繁荣有序。内地与澳门互派优秀艺术团体和艺术家,积极参加各自举办的区域性、国际性文化活动,丰富当地民众文化生活,为文化发展注入活力。专项资金扶持对澳门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制定并实施《对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重点项目扶持办法》,有效引导并激励更广泛社会力量参与开展内地与澳门文化和旅游交流。
三是文旅融合推动交流品牌提质增效。经过多年合作打造,“欢乐春节”“濠江月明夜”庆中秋活动、“根与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艺海流金”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界交流活动、“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等品牌项目影响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内地与澳门文化和旅游交流的重要平台。持续打造“内地与港澳青年文创交流营”“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等品牌活动,加强澳门青少年对国家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认知。
四是携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共同讲好中国故事。文化和旅游部与澳门社会文化司共同支持澳门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参加在海外举办“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年”等国家文化外交品牌活动,用好海外文化中心、旅游办事处等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平台,展示澳门中西合璧文化魅力和回归以来文化和旅游发展成就,提升澳门的国际影响力。
“我们积极落实中央惠澳政策,不断扩大对澳门开放程度。”张旭说,为促进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中央政府出台多项惠澳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稳妥实施“个人游”政策。实施以来已涵盖内地22个省(区、市)的49个城市,覆盖超过3亿人口。
二是认真落实《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涉文化和旅游政策措施。旅游领域成为对澳门开放程度最高的服务贸易领域之一,文化领域也不断扩大对澳门开放范围。
三是支持澳门展览展会,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支持澳门举办世界旅游经济论坛,文化和旅游部大力支持论坛发展成为世界旅游业界领袖共商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大力支持澳门举办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每年组织近20个省(区、市)300多家文化和旅游部门、企事业单位参展,促进内地与澳门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化合作。
四是深化粤港澳区域旅游交流合作,积极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举办重要的文化和旅游活动,推进人文湾区、休闲湾区建设。联合开展粤港澳旅游宣传推广,共同开发“一程多站”旅游产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以上来源:中经文化产业 2019-12-20)
【数据分析】
澳门命运维系于祖国,澳门的前途和发展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回归以来,港澳两地均被中央政府赋予了发挥更大作用的历史使命。国家战略的部署、制定与实施,对于澳门经济社会的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同音共律、唇齿相依的广东省而言,其各项文化规划纲要等文件都与澳门有不同程度的密切关系,涵括区域合作以及文化建设、文化交流合作与文艺互动机制建构等诸多课题。粤澳合作既遵循区域合作的普遍规律,亦不断探索形成自身鲜明特色,成为“一国两制”下区域合作模式的生动写照。
文化实力乃 21 世纪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文艺事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事业的发展,既有赖于区域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外部环境,也与区域联动效应的发挥息息相关。现有出台实施的关乎粤澳未来发展的各项政策协议,多能遵循“三条合作原则:一平等协商、互利共赢、优势互补;二先行先试、重点突破、逐步推广;三统筹规划、合理对接、协同发展之精神”。这既是粤澳合作经验的总结,也是指导粤澳深化合作的重要准则。对于推动粤澳更紧密合作,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融合发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携手建设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共同打造世界级新经济区域,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可谓及时且有必要。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区域交流合作的加强,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文化竞争和经济文化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背景、新趋势,粤澳两地政府动作频频,制定出台的政策协议越加密集。为加强交流合作,两地政府都加大力度,投放更多资源,携手打造行之有效的互动机制,以期促进两地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建构粤澳文艺互动机制,符合互惠互利、齐头并进原则,势必进一步增强粤澳文艺的凝聚力,提升各自的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回应时代要求。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