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非遗短视频”激活非遗发展生命力
2020年01月02日
“非遗短视频”激活非遗发展生命力
“非遗短视频”激活非遗发展生命力

【热点回顾】

央视点赞抖音非遗工作,短视频帮助传播传统文化

近日,央视CCTV3《文化十分》栏目就抖音对非遗文化的传播进行了大篇幅报道。报道指出,短视频的助力让传统文化放下高冷身段,变得富有生活情趣和时尚气息。根据抖音平台数据,截至今年5月底,在传统文化类短视频中,传统工艺、戏曲、武术、茶道、书画、民乐等内容最受欢迎。

其中,油纸伞技艺在抖音的“复活”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抖音传统文化运营负责人陈海峰在采访中表示,短视频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表现形式。以非遗的油纸伞为例,过去的传统媒体报道,可能是一篇图文素材娓娓道来的报道,还未必被人所知道。一位油纸伞非遗大师在抖音拍了一段完整的40秒的视频,一开始就是高潮,这样的传播效果就非常好。

这段关于油纸伞的40秒短片在报道中也登上了央视的大屏幕。短片的主角正是中国油纸伞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闻士善(抖音号:1707592566)。闻士善是中国现有能独立做完一把油纸伞的少数几位传承人之一。他可以独自一人完成砍竹子、打磨竹子、穿针走线、搭建伞骨伞架等106道工序,完整做完一把油纸伞。

几个月前,他开始在抖音上记录油纸伞制作的全过程。短短几十秒的视频,立即让他的伞在抖音走红,不仅圈粉高达56万,还给油纸伞的传承带来了新的转机。不少年轻人主动联系他,称要拜师学艺。这让闻士善喜出望外,“本来还在担心无人继承这项技艺,没想到年轻人愿意主动来学了。”现在网友会亲切地称:“闻叔的伞。”

这些伞凝聚着闻士善一辈子的心血。多年来,闻士善一直潜心研究油纸伞的制作方法。一般制伞厂选用三年以上的毛竹来制作油纸伞,闻士善会选用六年以上的老竹。在制作过程中,他非常细致,锯料时长度会精确掌握,但凡有多余的竹筒,他都会扔掉,并且会根据同一个竹筒来制作伞骨。为了避免油纸伞长蛀虫,他还调整了过去制作油纸伞先刮皮后泡水的流程,把锯下来的竹子在水里泡上六个月,析出糖分。

除此之外,他还将油纸伞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国外的文化相结合,制作出了别具一格的油纸伞。闻士善这套独特的制作方法,让他的油纸伞受欢迎程度高于普通的油纸伞。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做的油纸伞就经富阳文华工艺伞厂远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西欧以及中东国家,甚至还创过这样一个记录:日本客户包下他所有的油纸伞。

长年累月地制作油纸伞,让闻士善的手上有了许多被竹子划下的伤口,指缝和手掌的纹路沾满了黑色的漆和胶,但他从来没有过怨言。“幸好以前没放弃”,这是闻士善经常说的一句话,他要把这项非遗技艺好好传承下去。

做蜡染的成昊、做盘纸的李美娟、做蜀绣的彭世平大师......如今抖音上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传承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播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被更多人看见。

短视频让非遗文化有了“走出去”的机会,目前在抖音上有2400余万条非遗文化的内容。陈海峰介绍,通过这些非遗文化视频,可以让越来越多90后、00后等年轻人明白,传统匠人和传统非遗大师坚持中国传统工艺背后所蕴藏的文化价值,以及所蕴含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周结认为,短视频给人们开了一个口,让人们去探索世界,这是短视频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目前,抖音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非遗传播平台。截至2019年4月,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中,有1214项在抖音上有相关传播,覆盖率超过88%。

(以上来源:凤凰网2019-07-24)

“粉”非遗,爱上短视频

如果说,非遗是静默中的传承,那么短视频平台则日日上演着热闹的狂欢。前者渴望被了解、被关注,后者当家本事就是流量;前者最不缺的就是精品,后者对优质内容如饥似渴。当二者相遇,优势互补的奇妙化学反应,就此发生。

短视频展现非遗之美

泸州油纸伞技艺传承人余万伦,师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代表性传承人毕六福。他的古法制伞工艺,有整整96道工序,糊12层纸,穿3000针。工艺复杂、产品美观,也有一定知名度,但余师傅的油纸伞仍然算不上畅销。

去年11月,余师傅注册了抖音账号“油纸伞大师”,发布抖音视频。没想到,油纸伞就这么红了,受到无数网友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杭州店里的存货一下子就卖光了。今年第一季度已出售的产品中,来自抖音的订单占到60%,而其中一些款式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

与之经历相似的是抖音知名博主@聆韵社评弹昆曲茶社。开通抖音账号后,他们的线下店客流涨了3倍多,并且新来的客人里,多了很多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些网友在抖音上听得不过瘾,专程跑去现场听,也有的年轻人,在现场听完没尽兴,散场后刷抖音“补课”。

而在快手平台上,名为“浪漫侗家七仙女”的是一群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盖宝村的侗族姑娘,原本在偏僻的村里致富难,当地村支书说服这几个姑娘开通账号,她们就利用这个平台向外界介绍侗族日常生活和侗歌等侗族非遗文化。由此,她们获得了颇丰的线上打赏,还在当地卖起了民族服饰,带动更多人参与到民族文化产业中。

业内人士认为,短视频制作门槛低、传播力强,其全屏、高清的产品特点也非常适合非遗传播,能够展现非遗之美,因此成为公众“粉”非遗的重要渠道。

视频平台布局让更多人看到非遗

如今,短视频平台正在成为非遗传播的视频版百科全书。

根据抖音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4月,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中有1214项在抖音上有相关内容的传播,覆盖率超过88%。这1214项国家级非遗内容在抖音共产生了超过2400万条视频和超过1065亿次播放。

快手于今年3月发布的非遗长图数据报告也显示,在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快手上涉及的非遗项目989项,比例达72%。此前一年里,快手上累计出现1164万条非遗视频内容,共获得超过250亿次播放和5亿次点赞。

今年,两家视频平台相继布局非遗内容领域。快手非遗带头人计划,旨在开发非遗文化市场价值,打造直播品牌、快手课堂、教育+加速器+社区模块。抖音的非遗合伙人计划,则定位于“发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让非遗被更多人看见”,计划通过定期组织站内话题活动、为非遗传承人开通小店、帮助对接有视频制作能力的机构等,提升非遗现代化传播能力,推动全社会参与非遗传播,并呈现鲜明的地域特色。

抖音还定下目标,力争1年内帮助10名传承人通过抖音实现百万收入或百万粉丝。

(以上来源:中国环境报,2019-10-23)

非遗传承人郎佳子彧在抖音晚会获马未都推荐:短视频让老手艺活起来

10月19日晚,在抖音美好奇妙夜浙江卫视秋季盛典上,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和他的父亲朗志春被文物大师马未都推荐上台。郎佳子彧向现场观众展示了他和父亲设计的一组作品《看见》:微型舞台上,站立着23个各行各业的小面人,寓意传统手工艺人通过抖音短视频让更多人看见。

站在一旁的文物大师马未都介绍,这是第二代与第三代的传承,也是父子之间的默契,更是老手艺与新思路的结合,让面人这个物品在网络时代又活了起来。面人的起源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距今已有千年。色彩浓重的“面人郎”郎绍安(郎佳子彧祖父)是北京三大面人流派之一,冰心先生还曾专门采访过郎老,并发表了访谈。

生于“面人郎”艺术世家,郎佳子彧从三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习面塑技艺,刚开始只是捏小动物、卡通人物,后来又注入了很多创新元素。15岁时,他创作了轰动大街小巷的奥运福娃面塑;16岁时,他被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破格收为准会员。

作为“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一直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传承面人手艺。今年8月,一直寻找如何更好传播这门传统手艺的郎佳子彧,将捏面人视频放上了抖音,没想到第二条哪吒面人视频就获得了13万点赞量。

此外,他还在抖音上发布了网红卡通人物“僵小鱼”、“猪小屁”、“一禅小和尚”,电影人物“敖丙”、“蜘蛛侠”、“火神祝融”,甚至香奈儿口红、爱马仕包包、活灵活现的葛优瘫等共计23部面人作品,总获赞量高达54.2万。

“在我小时候做面人这个事不会被特别多人认同,但当我长大后,由抖音这个平台,我做的作品可以被更多人看见,同时我也可以看到更多像我一样的传承人,正在向大家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郎佳子彧在晚会上说道,希望通过抖音,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面人,喜欢面人,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美。

借助于抖音,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正被更多人看到。传承油纸伞手艺的闻士善、手工银饰锻造的潘仕学、做苗绣的杨阿妮、做铁画的储铁艺、擅长徽州竹雕的洪建华、古法榨油大师许祚文......一大批非遗传承人走进抖音,传播非遗文化。如今,潘仕学抖音的获赞量高达74万,储铁艺则受到了多达136.1万用户的喜欢。

在非遗文化逐步走向抖音用户视野的同时,还有一些非遗传承人改变了生活状况。据了解,在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的帮持下,短短半年时间内,泸州油纸伞第三代传承人余万伦的订单就已经排到了第二年年末。而“闻叔的伞”背后的制伞匠人闻士善通过抖音,现在月入二十万。

截至今年4月,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中,有1214项在抖音上有相关内容的传播,覆盖率超过88%。这1214项国家级非遗内容,在抖音,共产生了超过2400万条视频和超过1065亿次的播放量。目前,抖音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非遗传播平台。

(以上来源:北国网,2019-10-24)

【数据分析】

短视频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内容消费选项。例如,抖音作为由今日头条孵化推出的短视频APP,已经成为当前最走红的短视频应用平台,其真实独立用户达1.47亿,日均视频播放量超过10亿。短视频也成为非遗文化塑造和传播的重要媒介。

有助于非遗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短视频为非遗搭建更多展示、交易平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非遗在丰富城市居民文化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现场活动和直播等方式增强宣传、展示活动的互动性、体验性,增强人民群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参与感、获得感,推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有助于提升非遗产品品牌价值。品牌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在人们的意识中占据一定的位置,让受众对其产生信任乃至依赖感。随着4G技术的发展及用户的增多,视频内容的传输和接收过程都能自然流畅,用户体验感大大增强。移动新媒介已经融入日常生活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短视频可以将品牌意识融入日常生活中,丰富与增强消费者的品牌体验感,从而提升品牌价值。

有助于促进社会普及教育。短视频强大的传播力,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文化教育起到积极作用。通过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推出的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类节目、宣传片,或分集、分步骤短视频等,不仅能够弘扬工匠精神、宣传非遗传承人,更能够促进知识、技艺的传播交流,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增强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感。

有助于扩大非遗的传承人队伍。现在使用短视频平台的用户多为青年人,通过平台的广泛传播,面向全国甚至是海外,可以吸引更多的青年了解非遗,了解传统手工艺,也可以吸纳更多有能力、有条件的青年加入非遗传承人队伍,形成合理梯队,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和价值。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