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纵横>>互联网“盲道”建设打开新“视”界
2021年02月02日
互联网“盲道”建设打开新“视”界
互联网“盲道”建设打开新“视”界

互联网“盲道”建设打开新“视”界

党云峰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让视障人士享受到技术革新带来的便利是整个社会公平和人文价值的体现。对视障人士而言,阅读是心灵的慰藉,但传统盲文书籍存在制作成本高、携带不方便等难题。视障人士的阅读学习需求,常因阅读资源不足、阅读便利性不够等现实因素掣肘,难以得到满足。如何拉近视障人士等特殊群体与信息时代的距离,是从政府到社会力量都在思考的问题。

保障残疾人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9月,中宣部等五部门组织实施“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利用数字出版传播平台和盲用阅读设备,向盲人提供定制化、持续性的文化服务。阅读对于视障人士提升知识水平、提高职业技能、改善生活品质意义重大,数字阅读对于视障人士跨越数字鸿沟、共享社会文明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让民众尤其是视障人士共享全民阅读,需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基础设施,让人们共享优质文化服务,助力文化触角覆盖场馆内外、线上和线下,为特殊群体开展阅读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社会力量也应广泛参与其中。数字技术的发展、有声读物的普及给视障人士阅读带来了福音,为视障人士建造了一条在互联网上获取内容的“盲道”。2020年4月,喜马拉雅和中国盲协共同推出有声图书馆,为广大视障人士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既有助于提升视障人士的文化素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拓展了互联网环境下视障人士就业的路径。这个图书馆将持续扩容,为视障群体打造一个高质量、大容量、有温度、有深度的免费有声阅读平台,还将对希望通过声音来就业和实现自我的视障人士进行网络和线下培训,帮助他们成为主播。公益有声图书馆将成为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有声文化资源平台,为视障人士建设贴心的精神文化家园。

“十三五”时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便携式助视器、扩视器、听书机、盲人阅览室等适用于视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设施越来越多,区域越来越大,线上有声图书馆也成为视障人士储备知识的重要平台,社会各界向视障读者提供的阅读服务越来越丰富。

受各种因素制约,特殊群体的文化生活仍有待丰富,社会各界需要合力为特殊群体阅读提供贴心服务,不断提升特殊群体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1年2月2日第2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