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做好“两手抓” 有序恢复国内游
做好疫情防控与旅游有序运营这道“必答题”,既要借鉴既有疫情防控经验,也要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对疫情防控形势变化保持清醒认识,做到头脑冷静、应变快速、行动有效
马振涛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日前印发新版旅行社疫情防控工作指南,明确省内无中高风险地区可恢复跨省团队旅游。近期,广东、山东、四川、内蒙古、海南、甘肃等多地发布通知,恢复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各地同时强调,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不得组团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旅游,不承接中高风险地区旅游团队,不组织中高风险地区游客外出旅游。
随着中秋、国庆假期临近,国内旅游有望迎来高峰。如何坚持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两手抓”、破解增加客流扩充收益和限制客流防控疫情的矛盾,实现疫情防控与旅游有序运营并轨推进,考验着旅游部门及企业的智慧和能力。旅游部门和业界必须高度重视,提前谋划,系统布局,既要着眼行业稳定发展需求,缓解企业生存压力,也要服从和服务疫情防控大局,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坚持生命至上,提高政治站位。旅游从业者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强跨省旅游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始终把保障广大市民和游客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强化风险意识,坚决杜绝麻痹思想、松懈心理,从严从紧、抓细抓实文化和旅游系统疫情防控工作。
二是强化危机管理,做到精准施策。旅游行业要增强危机管理意识,提高危机处置能力,高标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严格落实中高风险地区跨省团队旅游熔断机制,依法妥善处理游客行程调整和退团退费事宜,维护游客与旅游企业合法权益。要做好常规性疫情防控工作专项检查,督促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以及旅游公共交通工具、公共服务场所等做好日常消杀工作。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管理,开展导游、景区一线服务人员定期核酸检测,确保完成疫苗接种。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疫情精准识别、精准预测和精准施策,防止出现因政策“一刀切”波及面过大、伤及无辜的情形。同时,给予疫情有效控制、已正常启动的地区政策上更大自由裁量权。
三是充分认识疫情影响的长期性,做好企业帮扶。要认识到疫情影响的长期性、旅游市场恢复的艰巨性,积极回应旅游企业诉求,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延长补贴等优惠政策,开发有针对性的税费减免和政策扶持举措。旅游企业也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要相信国内形成的疫情处置经验和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疫情的负面影响不会改变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大趋势;要相信旅游的基本动能、市场需求和服务体系依然存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没有改变;要学会在变局中开新局、寻先机,严控成本、练强内功,努力熬过危机,守得云开见月明。
四是顺势而为、求新求变,推动产品、模式和业态创新。旅游市场主体作为旅游行业一线参与者,要认真分析旅游发展趋势。同时,结合旅游市场消费需求变化,联动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构建“旅游+商业+X”全链条产品体系。要大力发展康养度假、户外运动、自然观光等更具开放性、更能满足安全和健康诉求的旅游产品,积极推广预约旅游、定制旅游、“科技+旅游”、“线上+线下”等旅游模式,打造安心、舒心、放心、绿色、生态、健康的旅游业态,增强行业发展韧性,形成具有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旅游生态体系。
总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是一场从上到下,各行业全员参与的“持久战”,旅游行业责无旁贷。做好疫情防控与旅游有序运营这道“必答题”,既要借鉴既有疫情防控经验,也要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对疫情防控形势变化保持清醒认识,做到头脑冷静、应变快速、行动有效。
即将到来的中秋和国庆假期是对旅游行业“两手抓”工作的一次检验。作为旅游从业者,万不可有停下来“歇一歇”的想法,更不能有枉顾防疫要求、“大干快上”的心态,要保持防疫要求不松懈、标准不降低,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系统谋划、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为旅游业整装再出发保驾护航。
来源:中国旅游报2021年9月2日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