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化建设视角下高校继续教育的作用与完善策略
2010年国务院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六专题中对继续教育发展战略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探讨,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提出要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高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我国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工作是新时代我国高等院校必须肩负的伟大教育使命。近年来,基于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教育部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创新文化是一种行为文化,是增强创新能力的沃土,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教育尤其是高等院校继续教育,作为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应积极响应国家创新文化建设的号召,在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学和管理中积极发扬文化创新精神,从而在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模式创新和质量提高的基础上促进全社会创新文化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高校继续教育的作用及现状
高校继续教育不仅在推动学习型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社会创新文化建设也意义重大。所谓创新文化,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和规范以及创新文化环境等内容。就创新文化建设而言,高校继续教育对高校、劳动者、企业乃至社会的创新意识的塑造、创新精神的构建以及创新活动的开展都具有重要价值。首先,就高校自身而言,一方面,继续教育的进行有助于提升高校文化建设的开放性。继续教育一般是面向全社会成员的成人教育,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广泛性提高了高校教育的开放性和市场性。另一方面,继续教育较强的社会属性也加强了高校与社会各界之间的合作交流。高校在通过继续教育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同时,也收获了来自社会各界学习者的社会经验和文化观念,高校教师在输出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获取新的文化理念,增强了对社会现状的了解。高校继续教育的开放性和社会属性,能对高校教育体制和教师文化理念创新产生诸多助益。其次,就企业和社会创新文化建设而言,高校继续教育的对象一般来自社会各个企业和政府部门,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阵地,在创新理念、创新精神体系建设以及各种创新文化研究成果上都处于社会最前端,能够对企业和政府部门相关人士进行最先进科学和全面系统的创新文化教育,通过这种高校继续教育,可将这些创新文化理念和成果广泛传播到社会各界,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创新文化建设。最后,基于创新文化建设对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科学文化素养的要求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更加迫切要求我们加快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的步伐,适应当下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对创新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规模正在迅速扩大,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综合来看,主要体现在观念认识、管理机制两个方面。首先,高校在对待继续教育这一问题上的思想认识存在误区,重视程度不足。虽然继续教育是高校整体教育工作和社会使命的重要部分,但实际上,不少国内各大高校对于继续教育存在偏见,基于经济效益至上理念和传统教育理念,高校一般更重视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在继续教育上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甚至存在办学不规范的问题,导致高校继续教育质量无法获得实质性提升。其次,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当前部分高校对于继续教育工作实行的是二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权力过于分散不利于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且继续教育有可能沦为经济创收的主要手段,在师资配置和培训模式上都缺乏科学合理的配置,无法保障继续教育的质量。最后,当下部分高校继续教育还存在市场意识淡薄、无法全面深入地进行针对性市场调研的问题,这对提升继续教育质量、促进创新文化建设而言是致命的隐患。当下高校这种意识形态和管理模式上的问题,不仅阻碍了高校自身的创新文化建设,还无法对社会创新文化建设产生积极作用。作为重要且广泛的成人教育形式,高校继续教育必须认真履行推动社会创新文化建设的职责。
高校继续教育的完善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继续教育发展问题明确提出,要全面改革和创新继续教育模式,完善各种机制体系建设,寻求当下继续教育发展的新形式和新思路。创新文化建设不是口号,必须以新知识为载体,充分挖掘创新元素,培训学员掌握新技术。在创新文化建设视角下,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和体制改革创新,需要从意识形态和体制建设全面统筹规划,以新知识、新技巧、新科技为载体,充分利用创新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在具体策略上,第一,必须尽快转变当下高校内部和社会对于继续教育的传统观念和态度,提高继续教育的社会地位。继续教育不是高等院校的业余教育项目和附属产品,而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履行着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针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规定,督促各大高校提高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高校继续教育的资金、资源投入,包括提升继续教育师资质量,加强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第二,高校要完善培养理念和培训体系,创新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当下高校继续教育在教学中要更注重对学员的职业素养教育,引导学员不断吸收和利用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在职业过程中贯彻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不断追求新高度。同时不断开发独具特色的品牌培训项目。另外,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新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进行教育教学,以远程网络教育为发展方向,加大网络教育手段的应用。在教学评价上,要建立健全高校继续教育评价与激励机制。在原有的教学评价模式基础上,更加侧重对学员职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激励学员在继续教育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创新行动理念。第三,要创新完善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在教学管理上,实施一级管理模式,明确职责和权限,给予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更多管理自主权。第四,要转变传统的办学方式,进行合作办学,建立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高校继续教育要实现创新文化建设的职能,必须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以便全面及时掌握当下社会企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在文化知识和技能教学上进行适时创新。要在社会中形成“创新认同”的社会氛围,培育团队合作精神,使创新成为人们的共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者:薛峰峰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1年10月19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