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科技>>“科技+人才”让文物保护有“力度”也有“温度”
2021年11月16日
“科技+人才”让文物保护有“力度”也有“温度”
“科技+人才”让文物保护有“力度”也有“温度”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文物领域规划第一次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物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遗存,是珍贵的研究材料。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对文物的保护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是对社会共同记忆和利益的保护,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对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对标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文物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尤其是面对我国每年待修复的文物以300余万件(套)的速度增长,而全国县级文物行政编制仅有5000多人、平均每县不足2人,充分说明我国文物机构队伍依然薄弱,“小马拉大车”现象突出。

同时,文物保护有其独特性,涉及基础理论、材料、工艺等各个方面,应该是一门交叉学科。正如专家所说,“文物保护、文物修复是一个技术活儿。”由于人才的短缺,文物科技创新力量薄弱,文物研究存在短板,考古成果作用发挥依然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规划》明确提出“科技+人才”双轮驱动战略,让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当前,一方面,要强化政策宣传,加强舆论引导,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尤其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变文物考古行业工资待遇偏低、工作条件艰苦等现状,破除公众传统观念上的偏见;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除扩大高校培养的规模外,还要强化与博物馆的联合人才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配合。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要让文物资源活起来,还需要加强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着力提高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机制,统筹解决制约文物科技创新的瓶颈问题。如,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入部署实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科技创新”研发任务,加快建设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和文物保护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跨部门联合攻关,加强文博单位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协同解决文物保护关键技术和重点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另外,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完善文物资源数字化平台,为跨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和联合攻关提供丰富数字资源,不断拓展文物价值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3D、VR、AR等,创造沉浸式考古虚拟互动场景,为考古学、历史学等研究者提供新的实践场域和研学手段,帮助他们直观理解不同类型遗迹、遗物的特征,提升他们挖掘阐发文物内涵和价值的能力。

文物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科技+人才”战略,一定能让文物活起来,更好地服务人民。

作者:刘纯银

来源:中国旅游报2021年11月16日第03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