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游、考古游热度近年来持续升温,让文物“活起来”、让传统文化“火起来”,成为文化领域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今年1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实现考古遗址公园参观总人数1500万人次/年等。
自2010年国家公布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人们提供了走近文物考古的绝佳平台,让越来越多的人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它们也逐渐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掀起了文旅“新国潮”。
良渚遗址
智能化带来沉浸式考古游览体验
据考古研究发现,早在距今5300年至4300年间,中国南方的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存在过一个良渚文明,它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大地上最早的国家,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是良渚文明的中心。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不久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制作推出的首档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在央视播出。第一期节目中,镜头带领观众跟随专家学者沉浸式“走完”良渚古城的考古历程,引发热烈反响,为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带来了新的游览热潮。
价值阐释和遗址体验相结合
2011年3月8日,作为浙江省内首个入围我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揭牌成立。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8日,以遗产价值阐释和遗址体验相结合为设计初衷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正式建成开放。
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集考古遗址本体及环境的保护展示、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是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展示利用的积极探索创新,让良渚古城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得到永续传承。
考古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先决条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必须坚持考古先行。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园布局都是按照考古思路来规划的。管委会二级巡视员陈寿田也表示,大遗址保护的“良渚实践”带来的一条重要启示就是,注重考古研究,夯实保护基础。
立于良渚古城遗址外城,人们不禁感觉这里更像一个湿地公园。公园建设以遗址为内容、以公园为形式,遵循了“保护为主、考古先行”的基本原则,所以遗址上只有很少量的建筑物。另外,2020年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创新实施了生态立体修复工程,对园区内水体进行了系统性的“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套种的水稻一畦一畦连成片,实现了文物保护与水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
科技与考古展示“强互动”
良渚遗址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瑰宝,在深耕遗产保护的同时,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积极探索文化遗产活态利用的有效路径,努力打造大遗址保护利用典范和文旅融合发展样板。
考古发掘研究、公众考古展示和互动考古体验是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一大特色。以考古研究为基础,公园设置了考古体验、河道与作坊两处互动性较强的参访区域,游客可以在考古体验点参观良渚古城的生活面貌,还能难得地体验一次考古发掘;在河道与作坊区域,公园根据考古发现复原作坊区繁荣的生产场景,通过人物雕塑展示加工玉器、漆器、石器的各道工序,参观者还可体验良渚先民生活,“加工”制作玉鸟、玉璧、漆器等。
智能化是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另一大特色。公园以5G技术的现代科技感为支撑,推出了人脸识别、智能导览、智能停车、无感支付等智慧应用。进入园区后,要想了解每个景点的文化和特色也很容易,只需配备智慧云语音讲解耳机,耳机通过云系统与后台连接,游客到达指定景点,耳机就会自动触发讲解,游客可以详细了解每个景点的文化内涵。
在公园访客中心,一款名为“5G+AR(增强现实)魔镜”的设备通过红外深感摄像头识别人体姿态,为“魔镜”前的人穿上良渚国王或王后的服饰及玉饰;通过“5G+MR(混合现实)”设备,参观者可通过手势交互观察甚至“接触”立体化的珍贵文物。
此外,公园利用结合了5G、无人机和VR技术,帮助5G无人机在高空完成了包括瑶山遗址、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小莫角山区域等精华景点的古城VR影像全景拍摄,实现良渚的全景观光。
三星堆遗址
一站式主题文化旅游区来了
三星堆是古蜀文明最为重要的发源地,它的发现为已消逝的古蜀国提供了独特的物证,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三星堆遗址累计出土文物上万件,造型神秘浪漫、内涵丰富,是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三星堆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个县级管理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均为首批入选),也是国家4A级景区。
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今年3月,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公布了阶段性成果,引发公众对三星堆的热情与向往。此后的清明、“五一”与“十一”假期,三星堆博物馆景区游人如织。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近7000万元,创历史新纪录。
打造世界古文明研究和文化旅游高地
8月10日,四川省文物局核报,广汉市人民政府编制的《四川广汉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获得国家文物局同意。由此,被纳入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的四川广汉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在未来的保护利用上有了更清晰路径。
《方案》明确,通过示范区建设,将把三星堆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践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典型范例,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成为展现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国家文化地标、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胡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推进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将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以往保护考古遗址的方式大多为回填,“不动它就是保护它”。为何要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宗旨里有如此描述:旨在妥善解决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和谐相处”、解决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和谐共赢”的文化遗产保护新课题。
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筑基址复原展示主要是根据1980年三星堆遗址居住址发掘平面图复原了该区域的考古探方,并在黄砂石上雕刻出三星堆遗址房屋建筑基址和墓葬。而祭祀坑展示区则主要通过模拟展示两坑发现发掘时的场景,让观众了解祭祀坑发掘的背景材料和发现发掘经过,感受“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这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
“未来3年到5年,我们将高水平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与金沙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广汉市委书记王锐在2021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坚定地表示,广汉将构建以三星堆博物馆为核心,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三星堆文化产业园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发展新格局,将三星堆遗址打造为世界古文明研究和文化旅游高地。
为加快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积极打造世界古文明研究和文化旅游高地,去年10月起,三星堆博物馆在全球范围内征集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博物馆及附属设施工程(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和游客中心项目)建筑概念设计方案。
11月2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成都举行新闻发布会,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李蓓表示,为持续提升三星堆博物馆的展陈水平、扩大三星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已启动,下一步将高标准、高质量设计建设三星堆博物馆新馆。
文物IP开发 展现强大商业价值
2019年以来,三星堆博物馆围绕着丰富的考古文物展开了IP开发计划,确定了4个发展方向。目前,三星堆IP已然成型,并展现出强大的商业价值。“不想只做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在IP发展愿景中也提到,计划打造以三星堆文化为核心,以遗址公园为基础,集遗址观光、考古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主题文化旅游区。
“接下来还要活化利用三星堆的文化。”王锐说,“比如推进三星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推出高水平的电影、动漫、网游等主题传播产品,努力让文物用起来、活起来,一定把三星堆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2019年,以三星堆文化为主题的动画片《三星堆荣耀觉醒》《金色面具》相继推出,引来广泛关注。同时,三星堆博物馆围绕“三星堆+生活美学”的理念,将自身文化特色和时尚潮流结合起来,相继推出了渔夫帽、水杯、帆布袋、项链、耳钉、扑克牌、口罩等一大批颇受消费者喜爱的文创产品。
在三星堆文创产品中,系列盲盒最受追捧。目前三星堆已经与文创产品相关设计公司共同推出了三星堆祈福神官、三星堆川蜀小堆、三星堆摇滚盲盒、三星堆考古盲盒、沉睡千年等6套盲盒,共计四五十种造型。其中,三星堆考古盲盒几乎成为来三星堆博物馆的年轻游客人手必备的文创产品。据三星堆博物馆统计,截至目前,三星堆系列盲盒年销售量已超18万件,年销售额超1300万元。
9月,成都SM广场“空降”了一场三星堆文创主题快闪店活动,三星堆盲盒、冰箱贴、徽章、书签等以古蜀文明为灵感的人气周边,都能在快闪店买到。快闪店主题活动迅速拉近了年轻消费者和传统文物的距离,用潮流形式让历史文物融入现代人生活日常中。
国庆期间,三星堆文创工作室还推出新品种金面具巧克力,除了好吃,这款巧克力最大的亮点在于推出文物修复解锁功能。每一块青铜人像巧克力都配有一张黄金面具和一把小镊子,消费者品尝巧克力前先得解锁给文物戴面具,将文物修复的乐趣融入产品中。
御窑厂遗址
古老瓷都焕发“年轻态”
“窑炉风火越千年,御器声华蜚万国。”
在江西省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门前的广场上,巨大红褐色地标镂空雕刻着洪武、宣德、成化、雍正、乾隆等明清皇帝的年号,地标的后面就是御窑厂遗址的大门,一个仿古门楼——上方行书写着“御窑厂”3个大字。
景德镇御窑厂(图片来源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官网)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曾被评为200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御窑厂遗址是明、清两代专门烧造宫廷御用瓷的皇家窑厂,历经27位皇帝共500余年,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直言:“御窑厂遗址不但是中国陶瓷最重要的生产基地,而且是我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节点。它对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都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文化遗产助力发展
1982年,在御窑厂附近修路的工人在施工时偶然发现碎瓷片,后经考古,挖掘出2处景德镇官窑遗址,从此核心区面积为5.1万平方米的御窑厂遗址得以重见天日。
御窑厂还曾是景德镇市政府机关所在地。2002年,为保护长眠于地下的明清御窑遗址,景德镇市政府整体外迁,这里作为御窑厂遗址公园被列入保护。2006年,御窑厂遗址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再次被列入国家重点大遗址,同时还被列为全国25处大遗址重点保护展示工程和全国10处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2017年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如今,御窑厂遗址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工程”。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周边13.1平方公里被划定为重点保护区,推进御窑遗址博物馆等重大文化保护项目建设,并对遍布全城的52处151个点的古瓷窑遗址、108条老街区、“十大瓷厂”老厂房等文化遗存实施系统性保护修缮,着力打造具有“世界风范、古镇风韵、时代风貌”的陶瓷文化遗产样板区。
景德镇在推进陶瓷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坚持“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原则,逐步探索形成了以文化遗产助发展、惠民生、促开放的“景德镇经验”。
“这些年景德镇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御窑厂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些都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单霁翔表示,尤其是御窑遗址周边地区和十大国有瓷厂这些片区,在历史信息被保留下来的前提下,能够进行合理利用。
考古遗址重展生机
5月,历时4年建设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04万平方米,其中地下部分建筑面积约7800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分为8个双曲面拱体结构,部分体量半掩于地下,如同真实的瓷窑一般连接了地上和地下空间。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以明清御窑厂600年的历史为支撑,深入挖掘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以故事串联文物,用通俗的语言将文物的魅力展现给游客。每个展柜讲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配有一个短视频介绍,可扫描二维码,随时翻看。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江建新表示:“由于御窑博物馆是在明清御窑厂遗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在展陈设计上会比较特殊。比如一般的博物馆以展示单个传世的经典藏品为主,御窑博物馆会把同一种器物类型的几十个标本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展示,观众就能发现它的生产过程以及精品拣选的标准。”
11月21日,由御窑厂遗址以及御窑博物馆、周边里弄民居、会馆书院、瓷行商铺、窑作群落、陶瓷工业遗产等历史文化遗存组成的景德镇陶阳里御窑景区继全天候24小时对社会公众开放后,开启全面免费开放。
以御窑厂为核心的陶阳十三里历史文化街区,占地面积3.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历史上所说的“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指的就是这片区域。同时,这里还注入了许多城市旅游业态,有音乐酒吧、老字号杂货店、书店、中央音乐学院教学基地、传统戏剧演出剧场、民宿酒店等,是古老瓷都焕发“年轻态”的杰出范例。
专家视点
文化、旅游、教育融合 公共性更凸显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如此强调。
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为新时期做好大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了规划保障和政策支撑。其中指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园一策”尚未全面落实,大遗址“活起来”的办法不多、活力不够等问题,提出要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如何做到高质量发展?这让人们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有了更多的期待。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是在推进大遗址保护实践进程中出现的。2009年12月,国家文物局制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将其正式定义为:“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其核心还是考古。”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指出,要全面贯彻保护为主、考古先行的工作思路。
1986年,在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树、象牙和纵目面具,聚集了世界的目光。2020年,三星堆再次启动挖掘工作,出土的黄金面具、丝绸制品残留物乃至黄金权杖再次惊艳世人。而这34年间,考古人员对出土文物的修复与研究成果的涌现,不断吸引着国内外无数游客前往三星堆遗址参观。因此在贺云翱看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应保持一支稳定的高水平考古团队,不断挖掘遗址价值,研究揭示遗址的历史意义,为遗址公园的发展提供学术价值,这样才能不断吸引人们来参观、旅游、研学。
随着考古界越来越重视考古研究与公众的沟通,文物考古逐步走出“象牙塔”。贺云翱认为,地下保存的文物不是考古界的财富,而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考古可以发掘它、研究它,但它实际上还是属于大家的。
“科学发展与科学普及是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我们除了完成考古界自身的科学任务以外,还要回馈社会,把知识传播出去。”贺云翱表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立,让考古走向公众,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能增强人们对文物考古的认知,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和热爱,提高文化认同感。”
“考古挖掘与研究之后,就要提升文物展览展示的条件与水平。”贺云翱直言,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相当一部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只有遗迹展示,缺乏文物的展示场所;还有一些公园虽然拥有自己的博物馆,但展示水平不高,观众看不懂、不爱看。“这对考古的普及、文化的弘扬是不利的,也违背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初衷。”
如今我国考古已经进入遗址保护、利用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新时期。贺云翱希望今后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示范作用下,让更多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遗迹走近公众,走进生活。
对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公共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魏翔也持相同观点。“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来旅游的人,内心渴望知识提升。在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将教育更好地融入,可以更大发挥遗产资源的社会效益。”
考古遗址旅游为团队游和研学游的创新提供了开拓空间。魏翔以美国黄石公园为例,黄石公园每年都会联合一些大学举办实践教育项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考察与研究,通过考试、撰写论文获得相应的学分。“我们的考古遗址公园是否可以借鉴这样的经验,与学校和教育部门合作开展素质化教育项目,让文、旅、教三方面实现融合。”
文创也是吸引公众参与的重要方式,如今在故宫文创的引领下,各考古遗址、博物馆都在开发具有文化遗产特色的文创产品,其中不乏河南博物院开发的“考古盲盒”等爆款产品。
此外,在魏翔看来,考古遗址拥有天然的文创内容。他直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就应是一个活的文创中心,除了文创产品,还应搭建文创场景。”湖北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就开发了“小小考古人,守护盘龙城”的活动,孩子可以握着手铲蹲在探方里刮面,体验考古发掘的感受,学习相关知识。而在5G、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的赋能下,魏翔也期待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能开发更多、更具特色的科技文创项目。
作者:刘源隆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1年12月18日微信公众号